曾曉芃

曾曉芃

曾曉芃,男,1963年1月出生於江西南昌,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消毒與有害生物防制所副所長、主任醫師(研究員)。2002年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昆蟲學系,獲博士學位。

基本信息

業務領域

主要集中於三個方面:一是對蚊、蠅、蟑螂、鼠類等病媒生物的監測,開展有關防制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套用,特別是針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展進行相關調查與防制工作,為奧運害蟲防制行動規劃及預案的制定提供依據;二是開展殺蟲劑抗性監測與檢測技術研究,重點在蟑螂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以及快速檢測診斷技術;三是參與全國和北京市病媒生物防制標準及防制規劃的制定,為社會提供蟲害防制技術指導、技術諮詢和技術服務等。目前主持國家“十五’’重大科技專項研究課題《我國重要病媒生物控制技術標準的研究》,和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預防醫學研究基金3項課題,重點進行德國小蠊CytP450抗性基因的分離及抗性的基因診斷、生化抗性快速檢測技術、蟑螂危害與鼠情狀況調查及防制技術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任職

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鼠害與衛生蟲害防制協會副秘書長,中華預防醫學會媒介生物學及控制分會常務委員兼蟑螂防制學組副組長,農業部農藥登記藥效試驗崗位認證評價專家,北京農藥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市愛衛會有害生物防制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昆蟲學會常務理事兼醫學昆蟲學組組長,北京市有害生物防制服務機構資質等級認定評審委員會委員,北京預防醫學會消毒與病媒生物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誌》、《醫學昆蟲及寄生蟲學報》和《中華衛生殺蟲藥械雜誌》編委。

論文

題名:德國小蠊抗藥性機制及細胞色素P450基因檢測的研究

研究生:曾曉芃

所屬院系: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 昆蟲學系

指導教師:高希武教授 中國農業大學

學科專業:植物保護 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

研究方向:昆蟲毒理學

摘要:

本文對德國小蠊抗性生化機制、CytP450基因及光譜特徵等進行了研究。經測定,H品系對二氯苯醚菊酯和敵敵畏的抗性係數分別為5.38倍和6.97倍(KT50),D品系對氯氰菊酯的抗性係數為5.31倍(KT50)。同一野外品系用藥膜法測定,對二氯苯醚菊酯、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的抗性係數分別為6.93、13.85和5.60倍(KT50);而用點滴法測定,抗性係數則分別為22.17、64.32和27.03倍(LD50)。不同野外品系AchE和GSTs活性呈現差異。抗性品系CarEs活性比敏感品系高,但對α-NA的親和力小;兩種品系對α-NA的親和力均大於β-NA。8種野外品系CarE活性和CytP450含量均高于敏感品系,幅度分別在1.23—2.83倍之間和1.11—7.78倍之間。首次報導德國小蠊CytP450 CO差光譜研究結果。敏感品系在450nm處有一明顯特徵峰,而抗性品系450nm吸收峰受到強烈抑制。9種野外品系CytP450 CO差光譜存在差異。5種野外品系的λmax 較敏感品系要高出1.73nm—7.02nm,1種野外品系λmax低于敏感品系0.16nm.。依照已報導的CYP6K1設計一對特異性引物,通過RT-PCR對德國小蠊抗性品系中的特異性基因片段進行了克隆與測序,擴增出1017bp的基因片段,經與Genbank中註冊的CYP6K1比較,發現有99.4%鹼基相同,只有6位鹼基存在差異;而推導的338個胺基酸序列則有99.1%的胺基酸相同,只有3個胺基酸位點發生了突變。該序列包含了3個P450蛋白的高度保守區,這表明克隆獲得的基因片段是CYP6K1基因。

關鍵字:德國小蠊、抗藥性、生化機制、細胞色素P450光譜、細胞色素P450基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