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曾國藩全集:最負盛名的處世之道》為“家藏御書房”系列圖書,其內容可謂是最負盛名的曾國藩處事之道,堪稱最透徹、最實用的國學典藏,也是唯一一本囊括古人註解和現代名家對國學精闢理解的經典。其編排靈活,內容豐富,旁徵博引的閱讀延伸,具有很強的閱讀趣味。實用的分析解讀,幫您將國學智慧迅速轉化為世事洞明的人生指南。
圖書目錄
冰鑒
神骨 第一
剛柔 第二
容貌 第三
情態 第四
鬚眉 第五
聲音 第六
氣色 第七
挺經
堅挺 第一
慎獨 第二
明強 第三
堅忍 第四
勇毅 第五
虛心 第六
家訓
養心 篇一
學問 篇二
居家之道 篇三
家書
序言
曾國藩及其著作
曾國藩其人
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諡文正,湖南省長沙府湘鄉縣(今雙峰縣荷葉鎮)人。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晚清政治家、軍事家、理學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
政治生涯
嘉慶十六年(1811年),曾國藩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天坪村)的一個豪門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祖輩以務農為主,生活較為寬裕。六歲時,曾國藩開始讀書,二十八歲中進士。後入翰林院,拜在軍機大臣穆彰阿門下,留京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三十七歲時已經官至禮部侍郎(正二品),後擔任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鹹豐三年(1853年),曾國藩借著清政府給予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因勢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軍。同僚左宗棠、弟弟曾國荃、弟子李鴻章等都跟隨這支軍隊,登上了歷史舞台。至鹹豐十年(1860年),湘軍總數已達三十萬人,並於四年後最終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曾國藩加封一等毅勇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此後,曾國藩加兵部尚書銜,授兩江總督,並以欽差大臣身份督辦江南軍務,官居一品。
此後,清廷命曾國藩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剿捻”。後因曾國藩“剿捻”失利被免職,回兩江總督本任。同治七年(1868年),改任直隸總督。同治九年(1870年),朝廷命其處理“天津教案”。曾國藩十分驚恐,甚至出發前立下遺囑。他深知當時中國遠非西方列強對手,因此主張對外讓步,一時變成“謗譏紛紛,舉國欲殺”的漢奸、賣國賊,“積年清望幾於掃地以盡矣”。次年二月初四,曾國藩在南京兩江總督府病逝。朝廷追封太傅,謚“文正”。其家族後代多出官宦,如曾紀澤等。
曾國藩作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對“康乾盛世”後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他說:“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於“士大夫習於憂容苟安”,“昌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之風”,“痛恨次骨”。他認為,“吏治之壞,由於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基於此,曾國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之仁政,反對暴政、擾民,對於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至於關係國運民生的財政經濟,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劑虛,腳踏實地,潔己奉公,“漸求整頓,不在於求取速效”。曾國藩將農業提到國家經濟中基礎性的戰略地位,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豐年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受兩次鴉片戰爭的衝擊,曾國藩對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並反對借師助剿,“以藉助外國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向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如他說過“購買外洋器物……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可以剿發捻,可以勤遠略”。
後世評價
中國現代史上兩位著名人物毛澤東和蔣介石都高度評價過曾國藩。毛澤東青年時期,潛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的結論。即使是在毛澤東晚年,他還曾說:“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
蔣介石對曾氏更是頂禮膜拜,認為曾國藩為人之道,“足為吾人之師資”。他把《曾胡治兵語錄》當作教導高級將領的教科書,自己又將《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終生拜讀不輟。據說,他點名的方式,靜坐養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國藩。曾國藩的個人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章炳麟對曾國藩的評價一樣,近百年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曾國藩褒揚者有之,斥罵者也不乏其人。
左宗棠為曾國藩做過一副這樣的輓聯:“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梁啓超對曾氏傾心推崇,稱“吾謂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復也。”梁在《曾文正公嘉言鈔》序內指曾國藩“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鑠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
蔡鍔將軍對曾氏以愛兵來打造仁義之師的治兵思想推崇備至:“帶兵如帶子弟一語,最為慈仁貼切。能以此存心,則古今帶兵格言,千言萬語皆付之一炬。”
民國著名的清史學家蕭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將曾國藩與左宗棠對比:“國藩以謹慎勝,宗棠以豪邁勝。”
而早在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時,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送其綽號“曾剃頭”。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罵他是賣國賊,以致曾國藩也覺得“內咎神明,外咎清議”,甚至有四面楚歌之慮。辛亥革命後,一些革命黨人說他“開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遺臭萬年的漢奸,新中國成立後的史學界對他更是一罵到底,斥為封建地主階級的衛道士、地主買辦階級的精偶。
曾國藩著作
《冰鑒》
說起《冰鑒》,其實是一個誤會。舊傳《冰鑒》為曾國藩所著,但後人對此一直存疑。唐浩明先生早在《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中就澄清過這個問題。而當代世界出版社的《冰鑒全集》中也談到:“《冰鑒》,傳聞為曾國藩所作,實非。下頁有毛筆刻印的《冰鑒》影印檔案,末尾說,‘余家有冰鑒七篇,不著撰人姓名,宛似一子,世無刻本,恐其湮沒也’,署名為‘南海吳榮光荷屋氏’。又題名‘香山曾大經綸閣氏書’,時間是‘道光己丑年仲春’。該年是公元1829年,時曾國藩19歲,尚未科舉,亦未到京(23歲才去)。那個時代,文章從寫成到流傳,再刻印成書,需要很長時間,顯非少年曾國藩所為。曾國藩名聞天下,是50歲以後的事。南懷瑾先生推崇曾國藩13套本領,《冰鑒》是其一,但未肯定地說《冰鑒》作者是曾國藩。本書稱‘曾國藩原著’,實不妥,沿襲俗論而已。”可見,《冰鑒》大抵不是曾國藩本人所做,而收錄在《曾國藩全集》中,則是一種沿襲前人的習慣。
即便如此,《冰鑒》仍然有很強的意義。僅僅以七章文字,能夠經久不衰,這不僅僅是託名於曾國藩名下之故,還在於《冰鑒》所云,確實有其道理。《冰鑒》其書,猶如其名,本身就是一塊冰、一面鏡子。世人對照其中論述,皆可清晰看到自身的影子。也即看到自己有哪些優點可以獲致成功,有哪些缺點可以導致失敗。有心者就可以從中找到修身的依據。《冰鑒》表面上是一部鑒人識人之專著,本質上卻是一本成功指南、勵志奇書。它的作用可以歸結為兩點:識人以用事,自知以修身。
《挺經》
有人說,如果說曾國藩是一個謎,那么《挺經》就是打開這個謎的一把鑰匙。
挺,是曾國藩處世哲學中,最重要的一項功夫。《挺經》,就是這門以剛勁強硬為特徵的處世哲學,所謂“打脫牙,和血吞”“咬定牙根”等等,可以說就是“挺經”的註腳。曾國藩的一生,憑藉一個“挺”字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鬥中求挺實,歷盡劫波,以堅韌挺勁的無畏精神而成就了“天下之大功”。《挺經》是曾國藩吐盡畢生的心血於臨終前寫作的一部“壓案之作”。
曾國藩沒能完成他的這部《挺經》就告別了人世,該書的部分內容、篇章散見在《曾國藩雜著》及其弟子、幕僚的著述中。現在通行的各個版本《挺經》,是後人整理集成的。
《家訓》和《家書》
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後,權勢極大,功高震主,清朝對其極不放心。鹹豐帝曾在湘軍克復武漢時嘆道:“去了半個洪秀全,來了一個曾國藩。”曾國藩具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歷史知識,熟悉歷代掌故,因而在擊敗太平天國後一方面自裁湘軍,一方面把家書刊行問世,藉以表明自己忠心為清廷效命,以塞弄臣之口。《曾國藩家書》自時起便風靡流行,歷久不衰。
《家書》後經多家取合整理,形成多種版本。總的說來,他的家書現存近1500多篇,從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歷時30年,其內容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世、理財、治學、治軍、為政等方面,這些家書真實而又細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實而又生動的生活寶鑑。而一部分和治家有關的文章,又被後人整理成《家訓》。
《家書》和《家訓》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小到人際瑣事和家庭生計的指陳,大到進德修業、經邦緯國之道的闡述,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儘管曾氏留傳下來的著作太少,但僅就一部家書中可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並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
在為人處世方面,曾國藩終生以“拙誠”“堅忍”行事;在持家教子方面,主張勤儉持家,努力治學,睦鄰友好,讀書明理;在治軍方面,主張以禮治軍;在用人方面,講求“仁孝,血誠”原則,選拔經世致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