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灣鎮

曼灣鎮

漫灣鎮,位於景東西北方,無量山西麓,瀾滄江東岸,是景東“西五區”北大門。

漫灣鎮位於景東西北方,無量山西麓,瀾滄江東岸,是景東 “西五區”北大門。她留下了人類較早時期活動的遺蹟,其原住居民有傣族、布朗族等,後來大量彝族和其他民族入住,現在,這裡生活著十多個民族,大家和睦相處,繁衍生息。
像所有人類發祥地一樣,漫灣位於瀾滄江流域,是人類居住較早的地方之一,約有三、四千年歷史。瀾滄江沿岸,立體型氣候濕潤豐沛,動植物豐富多樣,為人類生存提供了必要的食物條件。瀾滄江沿岸村寨,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莊稼地里發現有大量的“雷楔石”——打制石器。當地人傳說,那是天空打雷時打下來沒有收回去,“雷楔石”便留在了人間。
傳說,這裡還是傣族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漫灣鎮境內沿江與河谷附近山頭,多處留有許多傣族的墓葬群。這些墓葬群,基本上都是豎一塊石碑,埋在下面的是一個陶器,當地人稱為“瓶罐墳”。這種“瓶罐墳”,在漫灣鎮境內數量之多,分布之廣,其他地方還沒有聽說。據說,就是統治景東500年的傣族首領俄陶氏家族,亦發跡於保甸村委會附近公邊地。由於民族紛爭,後來,傣族大量向外遷徙,只留下傣族墓葬群、傣族水井、土人塔、酸角樹和都督李正安為抵抗杜文秀派部下蔡得春帶兵犯景東時留下的戰壕。
明洪武22年,即1395年,朝廷在保甸設土巡檢司。據明史“洪武皇帝”資料記載,俄陶之玄孫、陶贊之子陶暹任巡檢司,陶暹到明朝廷參拜,並給洪武皇帝朱元璋送去一批訓象,還帶去了一些孔雀,可惜,孔雀在半路被飛走,只帶去了幾根漂亮翎毛。朝廷把孔雀認為是一種鵝,此乃俗語“千里送鵝毛,禮輕人意重”之謂也。
陶暹帶兵參加三征麓川。1385年,百夷思倫發叛亂,景東成了最大障礙,於是大兵壓境景東。後來,思倫發所部刀思郎被明軍大將沐英擊敗,殺刀思郎,麓川主思倫發退出景東。俄陶回景東後,率軍三征麓川,陶暹都帶兵參戰,而且戰功卓著,被封為副七品官。
明清時期,“保和書院”,建於清雍正十二年,廳屬保甸河;清道光十一年(1831),建有高10米、10級的振文塔,企翼以振文風。漫灣鎮昔掌村委會地隔界小組,有一戶人家,有一棟房子,所有椽、梁、柱子及床架、木盆、木桶、砧板等僅用一棵樹做成。
1938年秋,五里坡腳下的景雲橋,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大動脈,其時美、英大量武器彈藥往這裡運入內地,是抗日戰爭時連線內地的唯一大通道。為抗日戰爭勝利的早日到來,發揮了獨特作用,付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抗日戰爭史上,可謂重彩濃墨的一筆。
現在,華能漫灣電廠就在景東漫灣地界,對加速景東經濟發展,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就在漫灣這片熱土上,曾經出過些一時之人物,留下了讓後世津津樂道的故事傳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