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曼暖典村是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嘎灑鎮曼邁村民委員會所屬的一個傣族自然村,織錦是村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手工藝活動,歷史悠久,據村里老人說有四五百年的歷史。現在幾乎每家都有織機,村里至今有許多織錦能手,每戶人家都有成年女子會織傣錦。編織和銷售傣族織錦已形成一定規模,具有一定的產業基礎。
2010年該村被列為“省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的織錦之鄉”,2012年又被列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傣族織錦之鄉”。
歷史淵源
傣族織錦始於何時尚定論,唐代傣族先民就已用攀枝花紡紗織布,元、明時期,以“絲幔帳”、“絨錦”為代表的傣錦就具備了很高的藝術水平,並作為一種獨特的方物,向封建中原王朝進貢。從考古學上來看, 1958年,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西漢時期的“紡織貯貝器”上,有一女奴隸主正在監視著6個織奴,其中3個織女正在做織布狀,使用的是較古老的踞織機,即腰織機,這些人物,據考證“應是唐代之金齒、黑齒等部落之祖先,亦即傣族之先民”。這生動呈現了古代傣族人紡織的場景畫面,亦說明了傣族織錦技藝的歷史悠久。而織錦的出現是傣族原始農業和定居生活發展的必然產物,它首先滿足了人們蔽體、保暖等實用功能,而後又衍生出具有宗教功能,常被用作供奉佛祖的精神祭品,成為人們日常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必需品。
歷史上,曼暖典村曾是西雙版納傣族土司“御用”織錦村,清朝初期,在邊疆傣族地區仍沿襲明朝的土司制度。在西雙版納,封建領主的最高政權機構是“議事庭”,傣語裡稱“司廊”。議事庭的下屬一級行政單位叫“勐”,西雙版納共有34個勐。勐以下還有“隴”、“播”、“火西” ,最基層的村寨叫“曼”。每級政權單位皆有其類似“司廊”形式的政權機構,逐級實行司廊的命令和法律,於是形成了以司廊為中心的全面、統一的政治統治網。每個下屬單位都要向上級政權、直至最高統治者召片領(宣慰使)繳納各種貢賦,出人力為其服多種勞役。這些納貢和勞役最後都落實到基層農村的農民身上,'當時的西雙版納傣族土司,對每個村子都有明確的進貢分工,這種土司時期貢賦制度一直沿襲至新中國成立前。曼暖典村便是專門為土司織錦的村子,該村因此成為傣族歷史上有名的傣族織錦村,在西雙版納歷史和傣族文化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基本內容
傣錦多以白色或淺色為底色,圖案以動物、植物、建築、人物等為主,動物類有孔雀、駿馬、龍、鳳、象、麒麟等,分別代表著吉祥、力量和豐收;寶塔、寺院、竹樓等寄寓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傣族織錦精細美觀,色彩鮮明,栩栩如生。曼暖典傣錦線條寬窄錯落,形態誇張簡練,圖案規範,質樸粗獷,富有裝飾特色,民族色彩濃郁,有較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在西雙版納傣族織錦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深受民眾喜愛。產品主要銷往西雙版納各村寨及作為旅遊紀念品,也有部分銷往緬甸、泰國、美國、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基本特徵
1.造型上
以服飾為例,曼暖典村同花腰傣服飾相比,頭飾部分沒有斗笠裝飾;上衣部分沒有鑲釘圓形銀泡作為裝飾,掛式內衣的前襟和領面,沒有綴飾、銀須墜等裝飾手法:在上衣和的袖筒部與筒裙的裙擺,沒有以黑、綠、紅、白等色布相拼的拼色布為飾;在上衣的下擺、圍腰的上圍、筒裙的下擺沒有彩色條紋織錦作為裝飾。需要注意的是,花腰傣的不同支系,其服飾文化也有一定的區別。同漢傣服飾相比,頭飾部分沒有頭巾,上衣部分有束腰裝飾手法。而且在織錦種類上,水傣織錦作品多以被面、佛幡、裝飾織物為主,這與該支系的風俗習慣和佛教信仰有關。水傣聚集地區,每一村寨里幾乎都有一座佛寺,每逢關門節、開門節等重要節日,人們都要去緬寺“賧佛” ,所以作品以佛教有關的佛幡居多。
2.圖案上
曼暖典村的傣錦從質地上分為絲綿和線棉兩種。由於材質不同,所織出的圖案效果也不盡相同。絲綿由於質地較為緊密,所以織出的圖案花紋顯得十分精美華麗;線棉因其質地比較鬆軟,所以織出的圖案花紋顯得粗獷大方。曼暖典村傣族織錦的圖案花紋主要包括三大類:一是反映大自然的美麗與靈動的各種動物、植物等的圖案。如人騎馬背、象背,作雙手持物狀,或人在動物前後作雜技狀等,這些圖案紋樣十分精細,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幅非常優美的藝術畫面。
二是代表傣族歷史、社會和文化的圖案。傣族在歷史上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據史料記載,東漢“永寧元年(120年) ,撣國(即今傣族)王雍由調復遣使者詣闕朝賀,獻樂及幻人,能變化吐火, 自支解,易牛馬頭。又善跳丸,數乃至千。”這些富有民族傳統的題材在傣族織錦的圖案中經常出現。
三是具有濃厚的南國傣鄉特色的圖案。傣族織錦中經常出現的大象圖案,大象圖案的織錦被視為珍品。其實,傣族人民和大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和深厚的歷史淵源。傣族生活的環境原始森林茂密,傣族自古就有養象的習慣。據記載,傣族在唐代時就有“養象以耕田”的習俗(即用象踩田) ,宋元明時代傣族的統治階級有“以乘象為貴”的習俗,乘象成為時人炫耀自己奢欲的工具。至今,西雙版納傣族勞動人民中間流傳著“古代瀾滄江畔的傣家人曾用大象犁田耕種,穀粒長得同雞蛋一樣大,谷穗像牛尾一樣長”的傳說。這些歷史和傳說反映了傣族勞動人民熱愛自然、熱愛勞動、歌頌生活的美好願望,因而傣族人民把織有大象圖案的傣錦視為精品。
曼暖典村的圖案紋樣,同花腰傣相比,常見的有大象、房屋、龍舟、寶塔、孔雀、蝴蝶、八角花、人物等各種象生性圖案和幾何圖案,而花腰傣則主要以抽象的幾何紋樣為主,多以菱形為基本輪廓,運用點、線、面的排列組合而構成具有形式美感的圖案形式;同漢傣相比,曼暖典村的圖案多以本地區與本民族的有關的題材居多,而漢傣由於受漢族影響,圖案紋樣與其較為接近。
3.在色彩的運用上
曼暖典村傣錦在色彩運用上,同花腰傣相比,作品多以白色為底,多採用紅、黑二色單一的色線相間的排列織造紋樣,感覺上單純明快,構圖嚴謹,色彩明麗清晰、素淨古樸。
主要價值
織錦是傣族民間傳統手工藝品,其歷史悠久,記憶精湛,做工精細,民族特色十分鮮明,是傣族歷史的見證和傣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很高的藝術、文化和研究價值。
瀕危狀況
當織錦技藝的傳承進入到現代經濟社會,其面臨了許多前所未有的困境,如工藝流程複雜、手藝難學等,傳承後繼乏人的問題日益突顯。有些項目技藝傳承人難尋,已經是迫在眉睫了。而針對曼暖典村傣族織錦技藝,其主要表現在:是年輕人不願學習技藝。當前織錦技藝傳承的主要矛盾在於年輕人不願學習技藝,而不是手工藝人不願傳授工藝,在新的價值觀念下,年輕人偏向尋找有較高薪水而且輕鬆體面的工作。傳承人雖然想帶徒弟,但卻很難找到興趣濃厚又有些天賦的令人滿意的年輕人。
二是缺乏指導技藝的專業性書籍。時至今日,其它專業教育幾乎都有了較完善的經審定批准的專業教材,而針對傳統手工技藝這一領域,至今還有許多空白。
在織錦技藝的傳承中,大多還仰仗著老藝人、老一輩留下來的口傳心授式帶徒方法,尚無成形科學規範的教學資料,不利於年輕學徒的學習和提高。
保護措施
曼暖典傣錦色澤古樸,線條寬窄錯落有致,具有鮮明熱帶雨林特色和傣族審美個性,世代相傳並蜚聲國內外,在當地有著普遍的民眾基礎和穩定的骨幹力量,景洪市還對該村玉兒甩、玉金、玉養、玉康叫等社會公認的織錦能手進行了摸底普查和填表登記,建立織錦藝人檔案。為了傳承傣族織錦技藝,景洪市文化館和嘎灑鎮文化站每年定期在曼暖典村舉辦“搶救與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專項項目——傣族手工織錦培訓班”,成立了傣錦技藝傳習所,目前全村織錦已形成規模,2011年與西雙版納民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簽訂傣錦契約訂單,成為本村的一項經濟產業,所製作的傣織遠銷國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