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散村[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景洪市景訥鄉曼散村]

該行政村隸屬於景洪市景訥鄉,地處景訥鄉東南邊,距景訥鄉政府所在地0.3公里,到鄉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景洪市73公里。東鄰大渡崗鄉,南鄰大渡崗鄉,西鄰賀孔村委會、曼召村委會,北鄰大寨村委會、勐板村委會。轄曼散、曼介、曼窩等12個村。

全村委會國土面積26.45平方公里,海拔890米,年平均氣溫20℃,年降水量130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水稻、橡膠、茶葉等作物。全村委會耕地面積5533畝,人均耕地2.1畝,林地 8352畝。

截止2008年底,該村有農戶524戶,鄉村人口2640人,其中男性1335人,女性1305人。其中農業人口2596人,勞動力 162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544人。該村以傣族為主(是傣族、漢族混居地),其中 傣族2353人,漢族287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5人,占人口總數的0.59%;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529人,參合率95.79%;享受低保32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6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公里。該村建有公廁6個,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村內有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524戶,占農戶總數的100 %。

截止2008年底,該村委會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3985平方米,擁有教師17人,距離景訥中學1公里。整個村委會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00人,其中小學生166人,中學生134人。

村委會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自然資源

村委會辦公室 村委會辦公室

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533畝(其中:田4024 畝, 地 1509畝),人均耕地2.1畝,主要種植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8352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66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畝,主要種植芭蕉、西蕃蓮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96.8畝,其中養殖面積81.5畝;其他面積25487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電話。全村有524戶通自來水。有524戶通電,有436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436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5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4戶(分別占總數的87.70%和14.39%)。

該村到鄉道路、進村道路為柏油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是水泥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0.2公里。全村委會共擁有拖拉機422輛,機車311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217畝,有效灌溉率為40.1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2217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87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1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77戶。全村有12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1個自然村自來水未經過淨化處理,在旱季存在用水困難;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2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話。

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9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2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46萬元,占總收入的66.26%;畜牧業收入176萬元,占總收入的21.36%(其中,2008年內出欄肉豬 1073頭,肉牛66頭);漁業收入17萬元,占總收入的2.06%;林業收入28萬元,占總收入的3014%;第二、三產業收入31萬元,占總收入的3.76%;工資性收入121.6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15元,農民收入以水稻、茶葉、橡膠、冬季作物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05.8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26人(占勞動力的8.41%),在省內務工117人,到省外務工9人。

村務公開

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7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6236.23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2008年末集體總收入11.87萬元,有固定資產17.8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12.96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收支,計畫生育,救災、救濟款發放情況,集體經濟項目的承包租賃等。

基層組織

該村委會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7個黨小組,共有黨員60 人,少數民族黨員54人,其中男黨員49人、女黨員11人。該村黨支部1994—1996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2005年被評為第二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先進集體。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12個村民小組。

該村委會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5個,共有團員147人。

人文地理

曼散村委會是鄉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鄉貿易、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該村委會主要以傣族為,傣族是淳樸善良的民族,能歌善舞,熱情好客,每年的4月15——17日是該民族的新年--“潑水節”。前三天人白天殺豬宰牛,迎接款待各方來的客人,然後帶著新朋好友到趕擺場,不管男女老少載歌載舞,小姑娘和小伙子們溜包。同時還要放“高升”,“高升”飛得越高,表明來年的日子就會越好,晚上放“火花”,“贊哈”們歌頌往年的傳績,祈禱來年的美好。

“潑水節”的最後一天,不管男女老少都出來互相潑水,洗去往年的不幸,以全新的身心迎接新的一年。

新農村建設

2010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州、市、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22.54萬元。主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經濟發展、村容村貌的整治,讓農民經濟收入不斷增加。

發展重點

該村委會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基礎設施不健全,個別村寨村內道路未硬化,沒有公廁。

2.集體經濟困難,農民增收渠道窄,發展緩慢。第二、第三產業發展滯後,農民非農業性收入幾乎為零。

3.教育科技發展滯後,勞動者素質偏低。由於科普經費短缺,農民民眾接受新來物的能力差等因素,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4.農村集體經濟薄弱、無錢辦事,嚴重影響要級組織凝聚力的增強和戰鬥力的提高,集體經濟幾乎處於“空殼村”狀況。

該村委會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積極爭取資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2.加大發展冬季農業(反季節蔬菜):結合自身優勢,以市場為導向,積極尋找符合鄉情、適銷對路的冬季作物和組織實施訂單農業,因地制宜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引導農民發展新奇特、無公害農產品,著力打造特色品牌,充分挖掘品牌效益,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

3.在原有茶葉面積上實現農村人口人均一畝優質茶的發展目標。同時在生產管理和加工技術上要有較大突破,增加民眾收入,做大做強茶葉產業。

4.畜牧業:加強村級防疫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村級防疫能力和技術水平,培育和建立養殖示範村,農民養殖大戶,按照鞏固生豬生產,壯大牲畜產業,抓好土雞養殖的發展思路,加快畜牧業的全面發展。

5.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促進農村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

該村通過發展茶葉、橡膠、冬季農業等產業,加大土雞養殖,鞏固糧食產業,壯大畜牧業,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 2010年2816元增加到2011年的3041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