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飛彈採用目視瞄準和跟蹤,手動有線指令制導,戰鬥部破甲厚度500毫米。MBB公司通過反坦克彈“瑪姆巴”的改型瑪姆巴一L作過驗證.。它頭部裝有用光纖與射擊指揮雷達相連的小型電視攝像機,也可以接收目標的視頻圖象。這種技術,使得反坦克飛彈能在直接看到目標的視距外發射。MBB公司在墨本(Meppen)所作的第一次試驗,使光纖連線距離達到2300米(瑪姆巴的最大射程)的試射得到成功 。
飛彈參數
最大射程2000米,最大速度140米/秒,全彈長0.955米,彈徑0.12米,全彈質量11.2千克。
背景介紹
MBB和法國宇航公司,大約1981年就用自己的資金對未來的光纖遙控遠程(10公里)反坦克飛彈進行過研究。但是,1985年初時這個LL一LFX(有線制導飛行體)計畫又由歐洲飛彈公司投資並重新搞起來了,還是原來的那個項目。LL一LFx方案的可行性,由MBB公司通過反坦克彈“瑪姆巴”的改型瑪姆巴一L作過驗證.。它頭部裝有用光纖與射擊指揮雷達相連的小型電視攝像機,也可以接收目標的視頻圖象。這種技術,使得反坦克飛彈能在直接看到目標的視距外發射。MBB公司在墨本(Meppen)所作的第一次試驗,使光纖連線距離達到2300米(瑪姆巴的最大射程)的試射得到成功 。
飛彈的發展現狀
反坦克飛彈是用於攻擊坦克和其他裝甲目標的飛彈,它與發射裝置、引導控制裝置一起構成反坦克飛彈武器系統。按重量或射程可分為重型反坦克飛彈和輕型反坦克飛彈;按機動方式可分為步兵用攜帶型反坦克飛彈、車載反坦克飛彈和機載反坦克飛彈。輕型反坦克飛彈直徑較小,重量一般小於14千克,最大射程2千米左右,適於單兵或兵組攜帶作戰。重型反坦克飛彈直徑較大,重量超過20千克,最大射程4一8千米,多採用車載發射或從直升機上發射 。
攜帶型反坦克飛彈問世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二戰結束至今,已發展到第四代。第一代於50年代中期開始裝備部隊。典型型號有德國的“曼姆巴”;蘇聯的AT一1、AT一2和AT一3;義大利與瑞士聯合研製的“蚊”等。主要特點是目視瞄準和跟蹤、手動有線制導指令,飛彈發射平台大多為三腳架式發射平台。目前,第一代攜帶型反坦克飛彈己經退役 。
第二代攜帶型反坦克飛彈於70年代初開始裝備,它們採用目視瞄準或光學瞄準、紅外半自動跟蹤、有線指令制導;發射和制導設備包括發射架、瞄準具、紅外測角儀和計算機等。飛彈飛行時,射手只需將瞄準鏡的十字線對準目標,紅外測角儀代替目視跟蹤。典型的反坦克飛彈有美國的“龍”(Dragon)、聯邦德國與法國聯合研製的“米蘭”(Mllan)、蘇聯的AT一4等。米蘭攜帶型反坦克飛彈採用光學瞄準與跟蹤、紅外測角、有線指令制導,最大射程2000米,最大速度200米/秒,破甲厚度690毫米,全彈長.0755米,彈徑0.116米,發射質量.665千克 。
第三代攜帶型反坦克飛彈於80年代中期開始服役,它們採用雷射駕束制導、紅外成像制導、雷射半自動尋的制導、無線電指令制導或光纖制導,具有發射後不管的能力;重視飛彈的一彈多用能力;採用先進的動力裝置,進一步提高飛彈的速度和射程;飛彈發射平台多元化。典型型號有:美國的“海爾法”(Hellifre)(雷射半主動尋的制導);蘇聯的AT一6(光學瞄準跟蹤,紅外半主動、無線電指令制導)、AT一10(雷射駕束制導);法、德、英聯合研製的“中程催格特”(rTigat一MR)反坦克飛彈(雷射駕束制導)等。“中程催格特”於1998年裝備部隊,取代現役“米蘭”飛彈,能有效打擊性能先進的坦克目標。該飛彈採用雷射架波束制導方式,去掉了第二代飛彈的制導導線,配用雙級串聯式戰鬥部,能擊毀附有反應裝甲的主戰坦克。彈長1000毫米,彈徑巧2毫米,彈重11公斤,系統全重33公斤。
第三代反坦克飛彈的改進型(也有人稱之為第四代)於90年代中期開始服役,它們採用自動尋的制導,發射後不用管。典型型號有美國的“標槍”(Jvaieln)和以色列的“長釘”攜帶型反坦克飛彈。美國標槍攜帶型反坦克飛彈於1996年6月裝備美陸軍,1999年裝備美海軍陸戰隊,目前全球有16個國家裝備該系統。它採用最先進紅外成像的制導技術,尋的器內裝有4000多個微型探測器,利用8一10微米遠紅外波段工作,目標檢測及識別能力強,制導精度高,能從濃密的戰場煙塵或夜間黑暗環境中搜尋到各種不同類型的裝甲目標。射手在發射前搜尋並鎖定目標,發射後撤出陣地,彈上尋的器就能沿著鎖定的路線自動跟蹤目標直到將它完全摧毀。破甲方式採用頂部攻擊和直接攻擊兩種攻擊方式,威力大,這種飛彈被譽為“世界上第一種打了不用管的反坦克飛彈”,同時具有夜戰能力、全天候作戰能力和抗電子干擾能力。“標槍”飛彈主要用於中距離攻擊主戰坦克和各種裝甲車輛,也可用於攻擊直升機和堅固的掩體、工事等目標。它長176米,射程75一2000米,該飛彈發射時2人1組,操作簡單,發射裝置全重4.95公斤,飛彈重28公斤,戰鬥部重.84公斤,採用紅外線熱尋的發射方式,單發命中率80%,破甲厚度達到600毫米。“標槍”飛彈最大射程為2500米,採用紅外線熱影像導引,發射後可自動追蹤目標 。
“長釘飛彈”是以色列20世紀80年代初發展的第三代攜帶型反坦克飛彈,90年代末期陸續裝備以軍。另外,新加坡、芬蘭、挪威和荷蘭等國家也將裝備該飛彈。它是步兵攜帶型輕型反坦克武器系統,既可肩射,也可架設在三腳架上發射,既可採用曲射彈道攻擊方式,又可採用直接攻擊方式 。
飛彈的發展趨勢
隨著主戰坦克裝甲技術及各種輔助性防禦技術的發展,未來主、l戊坦克的防禦能力大大提高。這些技術的採用將迫使反坦克飛彈向採用先進的制導技術,提高飛彈的抗干擾能力方向發展 。
新一代反坦克飛彈將廣泛採用雷射、紅外成像、毫米波、光纖以及雙/多模等先進制導技術,從而使反坦克飛彈制導技術趨於多樣化,其抗干擾能力、在惡劣氣候條件下及夜間作戰中的命中精度進一步增加,並使飛彈具有發射後不管能力,提高射手的戰場生存能力。這裡有兩個重要趨勢引人注目。一是紅外成像制導將由第一代光機掃描型向第二代凝視焦平面陣列發展,其智慧型化程度將進一步提高,如正在研製的遠程特里蓋特、海爾法改進型、標槍和拉格新一代反坦克飛彈均採用了凝視焦平面陣列制導方式;一二是由單模向多模複合制導方式發展,如紅外/毫米波、雷射/紅外成像、雙色紅外等,其中(雙色)紅外/毫米波將是最有前途的制導方式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