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預

泰始六年(270),曹預復起,拜為度支尚書。 羊祜卒,曹預被拜為征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 太康五年(284),曹預遷司隸校尉,加特進。

曹預(222~284年),字元凱,西晉時期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人。漢亡魏立之際,他出生在一個名門望族之家,其祖父杜畿在曹魏政權中官居尚書僕射,封豐樂亭侯。父親杜恕,曾任幽州刺史。杜預自幼勤學好問,博覽經史,精心研究歷代興亡的歷史經驗。成年後,以學識淵博而聞名。
曹魏末年,司馬昭掌握政權。曹預和司馬昭的妹妹、高陸公主成婚,拜為尚書郎,並襲其祖父侯爵。在職4年,轉任丞相府參軍。263年,魏將鍾會領兵攻西蜀,曹預隨征,參贊軍機,任鎮西長史。在鍾會事件中,他以智免受株連,且增邑1250戶。
泰始元年(265),司馬炎取代曹魏政權,建立西晉王朝,曹預出任河南尹。晉武帝令賈充擬定法律,曹預參與其事。泰始三年(267),新律制好,曹預還為之作了註解。後又奉詔擬定了“六年黜陟”制度。杜預提出,每年對官吏的政績考核一次,記錄其成績和劣跡,作為提升或罷免的根據。“如此六載,主者總集采案,其六歲處優舉者敘用之。六歲處劣舉者奏免之,其優多劣少者敘用之,劣多優少者左遷之。”
司隸校尉石鑒對曹預有宿怨,藉故奏免了杜預河南尹之職。晉泰始五年(269),河西拓跋鮮卑樹機能發兵攻涼、秦二州,殺秦州刺史胡烈,打敗涼州刺史蘇愉,占據了涼州。武帝任命曹預為安西軍司,給兵300人,馬100匹。曹預到長安後,改除秦州刺史,領東羌校尉、輕車將軍、假節。時石鑒任安西將軍,命令曹預領兵出擊鮮卑軍。杜預認為鮮卑軍力正盛,而晉軍力不濟,敵我力量懸殊,不宜出戰,向石鑒陳“五不可”,“四不須”。石鑒怒,藉故將曹預押送京城。由於曹預是皇室女婿,因準以侯爵贖罪。後來,隴右的形勢正如杜預所料。從此,他以善謀略聞名。
泰始六年(270),曹預復起,拜為度支尚書。他向武帝上疏進言,提出“親耕籍田”,以號召百姓“競農務工”;建立常平倉,豐年糴,歉年糶,以穩定糧價;以及發展鹽運等“內以利國外以救邊”的意見五十多條,被晉武帝採納。這時,石鑒自關隴回京,報戰功不實,為曹預所揭發。二人發生爭執,語言喧譁,同時被免官。數年後,復拜為度支尚書。
曹預是一位飽學之士,通曉天文地理,善於發明創造。他發現當時使用的曆書有差誤,因編成《二元乾度歷》於鹹寧中上奏,被批准頒行。杜預認為:制歷應符合天象變化的自然規律,不應把主觀想像強加於客觀規律,這是他的科學思想的體現。
黃河在孟津渡地段水流湍急,渡船常發生危險。曹預力主在富平津(即孟津)建橋。有些大臣反對,他說造舟為梁是古人說過的,力排眾議,得到武帝支持。由他負責設計,終於建成了浮橋,世稱“河橋”。武帝同百官前往祝賀,並說:“非君,此橋不立也。”周代的“欹器”到漢末已經失傳,曹預根據古籍記載,“創意造成”上奏,晉武帝讚嘆不已。
魏時,民間舂米使用一個單碓,費時費力。曹預經過潛心鑽研,發明了連機水碓,就是利用水力帶動好幾個碓同時舂米。“它的動力機械是一個大的立式水輪,安裝在江河岸邊。水輪的長軸上裝有一排滾角不動的短橫木,好似一排角相不同的凸輪。當流水衝擊水輪使它轉動時,軸上橫木一個接一個地打動一排碓梢,使碓舂米。”【註:見王仲犖著《魏晉南北朝史》】這個發明,提高了勞動效率,減輕了勞動者的勞動強度,對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
鹹寧四年(278)秋,發生了陰雨、水災和蝗災。曹預向晉武帝上疏說:目前東南災情嚴重,百姓已面臨缺糧,明春則要依靠國家倉糧救濟,皇上應當預先考慮。他建議拆毀兗、豫二州東部的陂塘,泄水導流,讓缺糧的百姓撈魚蝦等水產品充飢。待水退完之後,可開墾淤地種糧,來年可獲豐收。在另一奏疏中,曹預針對淮河兩岸“火耕水耨”的耕作法,提出毀掉利少害多的新堰,保留漢代的舊堰,發展陸耕法,他的建議被晉武帝所採納。
由於曹預知識豐富,好謀善思,對國計民生、安邊備戰等大事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受到朝野稱讚,被冠以“杜武庫”的美稱,讚揚他滿腹謀略,無所不有,取之不盡。
鹹寧四年,晉武帝欲出兵滅東吳,多數朝臣反對,而曹預、羊祜等認為時機成熟,支持晉武帝的意見。這時,鎮南將軍羊祜病重,推薦曹預 接替其職。武帝當即任命曹預以本官假節、行平東將軍,領征南軍司。羊祜卒,曹預被拜為征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杜預到達襄陽,加緊訓練士卒,增修軍械,探聽東吳軍事訊息。他乘東吳西陵(故城在今湖北蘄水縣)都督張政不備,出奇兵偷襲獲勝,並以反問計使東吳將張政調離,致吳軍心不穩。
鹹寧五年(279),曹預在分析了東吳國內的政治形勢和軍事狀態以後,認為進攻東吳的時機成熟,旬月之間給晉武帝連上二表,提出發兵攻吳的具體建議,強調不可錯過戰機。於是,晉武帝堅定了信心,是年十一月,下令發兵六路進攻東吳。
六年(280)正月,曹預率大軍向江陵(今湖北江陵縣)進發,命部將率兵沿長江西上,配合出巴東沿江東下的王鉉水軍連克數城。又遣將率800精兵,乘黑夜渡過長江,偷襲樂鄉(今湖北松滋縣)。他命士兵多插旗幟,虛張聲勢,沿山放火,設疑兵以擾亂東吳軍心。乘駐屯樂鄉的東吳都督孫歆與王溶交戰之機,杜預又命在樂鄉城外設下伏兵。當孫歆戰敗逃回樂鄉城時,晉軍隨東吳敗兵混入樂鄉城中,生俘了孫歆。這一出奇制勝的成功,鼓舞了晉兵士氣,動搖了吳軍軍心。軍中頌揚杜預是“以計代戰一當萬”。乘勝利形勢,杜預命大軍進攻江陵,一鼓而破,為王溶水師東進清除了一大障礙。江陵攻克以後,各路晉軍主將會集江陵舉行軍事會議,商討進軍滅吳之策。賈充、苟勖等大臣認為不可能在短期內攻破東吳,時疫將起,應等冬季再戰。也有人認為正值夏暑,江水上漲,不宜大舉進兵。杜預反駁了這些看法,指出晉軍初勝,軍威大震,立即東下必勢如破竹。他排除干擾,“遂指授群帥方略,徑造建業”【註:見《資治通鑑·晉武帝太康元年條》】。江陵會議後,杜預受命“鎮靜零(陵)、桂(陽),懷輯衡陽”。【註:見《晉書·杜預傳》】杜預向南進軍中,斬殺和俘獲東吳將領、地方官吏一百三十多人,使沅(水)湘(江)流域及交、廣等州(包括今湖南、廣西、廣東三省及貴州、越南北部部分地區)望風而降。杜預持節進行安撫,任命長吏,安定秩序。沿江東進的晉軍,所到城邑,吳軍皆降。兵臨城下之日,吳主孫皓投降,東吳滅亡。至此,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實現了全國統一。
曹預以滅吳戰功被封為當陽縣侯,以鎮南將軍鎮荊州(治今湖北襄樊市)。他認為,“天下雖安,忘戰必危”【註:見《晉書·杜預傳》】因而繼續訓練軍隊,加強守備。同時積極恢復和發展生產,興建學校,大修水利。他重修西漢邵信臣時的水利建築遺蹟,引清水(即今白河)、潰水(即今唐河)灌溉今河南、湖北交界處的百多萬畝農田,糧食豐收,國家和百姓共同受益。因而“眾庶賴之,號為杜父。”【註:見《晉書·杜預傳》】他還主持漢水下游漕運工程,開楊口(古楊水人漢水之口在今湖北潛江縣附近)使漢水與夏水相通,向西可通達江陵。向南,經今湖北利監縣境,可通巴陵(即今湖南嶽陽)。再由洞庭湖南下,經湘水,可達零陵郡(即今湖南零陵)和桂陽郡(即今湖南郴縣),使南北漕運便捷,並對長江起著分洪作用。因而“南土歌之曰:後世無叛由杜翁,孰識智名與勇功。
杜預為使自己功名留傳後世,便刻兩方石碑,一方沉於萬山(亦名漢皋山,在襄陽西北50里)之下的江中,一方樹於峴山(亦名峴首山,在襄陽縣南9里)之上。
滅吳戰爭之後,曹預一面勤勉治理荊州,一面熱心於經籍。他特別喜歡研究《左傳》,自稱有“左傳癖”。他著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30卷,其《春秋釋例》對攻讀《左傳》有重要的輔助作用。其中《經傳長曆》(亦稱《春秋長曆》)是曹預照東漢天文學家劉洪的《乾象曆》推算、編訂春秋時期240年甲子、朔閏和日、月食的一部曆書,使後世史家得以正確掌握春秋紀年,價值更高。此外,還著有《春秋左氏傳評》2卷,《春秋左氏傳音》3卷(均佚),《律本》21卷,《雜律》7卷、《女紀》10卷。明人輯有《晉征南將軍杜預集》18卷。
太康五年(284),曹預遷司隸校尉,加特進。他由荊州北返洛陽途中,因急病卒於今河南鄧縣,時年63歲。追贈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曹預死前遺囑:喪事從儉,薄葬於洛陽東首陽山南(在今河南偃師縣西北50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