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
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63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9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59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97萬元,占總收入的12.36%;畜牧業收入416萬元,占總收入的26.1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453頭,肉牛153頭,肉羊250頭,家禽23299隻);漁業收入25萬元,占總收入的1.56%;第二、三產業收入898萬元,占總收入的56.37%;工資性收入240萬元,其他收入(包括轉移性、財產性收入)1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65元,農民收入以農、牧、二三產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166人,收入240萬元,占勞動力的 14.28%,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85人,在省內務工117人,到省外務工68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84戶,共鄉村人口1877人,其中男性960人,女性917人。其中農業人口1877人,勞動力1162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有漢族人口1869人,少數民族8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47人,占人口總數的2.5%;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877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54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村委會衛生所在本村,距離鄉衛生院5公里。該村建有公廁7個,建有5個垃圾集中堆放場地,村內有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340戶,占農戶總數的70.24%。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新發國小,中學生就讀到沿江鄉一、二中中學。國小校建在本村,距離中學5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47人,其中小學生291人,中學生56人。
該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4個,該村的文化活動室,使廣大民眾在勞動之餘有了休閒娛樂的場所,有棋牌、體育健身等,使老年人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老有所養。該村的“石鳳寺”始建於明代,具有悠久的歷史,於2006年全面由本村籌資進行修繕,現已開光,該寺遠近聞名。文娛隊採取自編自排,內容豐富多彩,曾多次參加鄉文藝活動。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8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77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9.45萬元,有固定資產60.6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公示欄等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政務、計畫生育、建房審批、重大事項、國家對農民的惠農政策等。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支部4個,黨員總數37人,黨員中男性黨員29人,女性黨員8人。該村黨小組2006年被沿江鄉黨委評為先進基層黨支部;2006年被沿江鄉評為先進村小組等。該村設有團支部1個,團員131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土地面積相對少,種植單一,水利設施不夠完善,養殖奶牛規模小。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發展重點是:加大推廣優質水稻種植面積,加強奶牛養殖規模化發展,積極創建科技示範小區,提高飼養技術,最佳化養殖品種,提高奶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