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家

書畫家

通常人們把在書法和繪畫藝術方面有傑出成就,作品有獨特風格的人稱為書畫家。有時也分別稱作書法家或畫家。書畫家:指同時兼具書法家與繪畫家藝術水平的人物,其成就一般要高於單獨書法家和單獨畫家。書:書本,書卷,書寫,書法;指文字。畫:美術,繪畫,刺繡,雕刻;指圖案。

基本信息

詞義解釋

畫聖吳道子 畫聖吳道子

書:書本,書卷,書寫,書法;指文字。

畫:美術,繪畫,刺繡,雕刻;指圖案。

書畫:指書法與繪畫的合稱。

書畫家:指同時兼具書法家與繪畫家藝術水平的人物,其成就一般要高於單獨書法家和單獨畫家。

論點概述

書聖王羲之 書聖王羲之

書,

即是俗話說的所謂的字,但不是一般人寫的字,一般寫字,只求正確無訛,在套用上不發生錯誤即可。倘若圖書館和博物館把一般人寫的字收藏起來,沒有這個必要。圖書館和博物館要保存的是字中的珍品。歷史上有名的書法家寫的真跡,在寫字技巧上有很多創造或獨具一格的,我們稱之為書法藝術。書法藝術價值很高的,才有資格進入圖書館和博物館。我國的書法是一種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藝術,它伴隨著漢字的產生和發展一直延續到今天,經過歷代書法名家的熔煉和創新,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寶貴遺產,今天圖書館和博物館保存它,鑑別它,其目的是使來者更好地繼承和發揚這份遺產,以期達到更高的藝術水平,創造出更新的藝術風格,儘快地在書法藝術園地里開放出更多更美好的花朵,煥發出它的絢麗的青春。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中國的繪畫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藝術中起源

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從所能見到的資料看,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表現力很強的繪畫問世了。比如在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上,就繪有互相追逐的魚、奔跑跳躍的鹿,不僅形象生動,而且有一定的藝術意境。這說明我們中華民族的先人,遠在原始社會就已具有相當高的審美意趣和高超的藝術創作才能。中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既有悠久的歷史,還有優良的傳統,是指用筆、墨、顏色在帛、布、絹、紙、綾等上面畫的東西。不是一般人畫的,而是歷史上有名的畫家們畫的。有些畫雖不是名家畫的,但年代較早,具有文物性的,我們也要保存、整理。

書畫同源

同源

書畫同源,意為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係密切,兩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在畫史上,以先秦諸子的所謂:"河圖洛書"為書畫同源的依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此為最早的"書畫同源"說。《殷契》古文,其體制間架,既是書法,又是圖畫。近人鄭午昌說"是可謂書畫混合時代"。

同質

書與畫,同質而異體也。畫家觀嘉陵江,則見其波涌濤起,寫其狀貌、追其神髓;書家懷素夜聞嘉陵江濤聲,則於狀貌之外,得其體勢;公孫大娘一舞劍器,天地低昂;張旭觀其風韻,神入霜毫。

源泉

唐代畫家閻立本 唐代畫家閻立本

莽莽天宇、恢恢地輪,一切有形有影、有聲有色的萬象,都是書法家匠心的依據、創造的源泉,當然也是畫家創造的源泉。大自然的存在都是合理的:。而和諧正是天地大美的核心。書畫同源,依我看,不是甲骨記事,不是文字象形,這"源"是指本源,指藝術創造中最本質的源--自然,它是天地不言的大美所在。

中國抽象繪畫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

書法注重氣勢之美、意態之美、韻律之美,可說是真正的抽象派藝術。中國繪畫是充分運用書法藝術這種抽象手段的。書法的用筆是中國畫造型的語言,離開了書法的用筆,就很難言中國畫。書法家的感悟,直接影響著畫家,書論正是畫家用筆的基礎教材。它有著獨立的審美價值。也就是說即使離開了物象,單獨地欣賞一筆一划、一點一塊,都使人怡然有得、心醉神迷。

抽象是具象的相對概念,是就多種事物抽出其共通之點,加以綜合而成一個新的概念,此一概念就叫做抽象。外來詞抽象繪畫(AbstractPainting)是泛指二十世紀想脫離模仿自然的繪畫風格而言,包含多種流派,並非某一個派別的名稱。對於中國抽象繪畫,當代中國現代抽象藝術與當代中國抽象國畫的發展,主要是兩種情況。一種是外生性的"中西融合"的當代抽象藝術,主要是外生性的參考西方當代藝術體系的中國化的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一種是內生性的"後國畫"的中國流藝術運動下的中國抽象國畫藝術。 目前,中國美術界公認的、該當代"中國抽象派"的代表性抽象畫家,主要是指具有中國文化藝術元素的中國抽象國畫家或中國抽象書畫家,即:"中國流藝術家"中的中國抽象國畫家,包括中國抽象油畫家等,以朱明為創始人和趙春翔等典型的代表性藝術大師為"中國抽象派"代表人物。而外生性的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一般是西化的抽象油畫藝術),目前無論是中國文化部門的官方,還是中國美術界與學術界,均沒有得到大力認可,這是現實的、無奈的事實,此必有待時日。

書畫同"形"源

南宋 馬遠《踏歌圖》 南宋 馬遠《踏歌圖》
畫家溫澤輝書畫作品 畫家溫澤輝書畫作品

對書畫同源的"源"字,除最初的起源一解外,還指書法與繪畫在表現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筆墨運用上具有共同的規律性。

五代 巨然《秋山問道圖》 五代 巨然《秋山問道圖》
明 沈周《廬山高圖》 明 沈周《廬山高圖》

,從而,中國畫本身帶上了強烈的書法趣味,國畫的線條、墨韻,處處都透露著抽象之美,流露出其獨立的審美價值。唐代張彥遠在其《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書之體勢,一筆而成,氣脈通連,隔行不斷,維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既其前行,世上謂之一筆書。其後陸探微亦作一筆畫,連綿不斷,故知書畫用筆同法。"此可謂關於書畫表現形式同源的最早論述了。而書畫在筆墨運用上具有共同的規律性更在宋元以後興盛而起的文人畫中被得以充分發掘。文人畫由來久矣,漢時張衡等人雖未有畫傳世,但其"以畫名"固已載諸史籍;至六朝莊老學說盛行,當時的文人皆以畫寄託其超脫性情、發揮其自由之情致,如宗炳、王微等以山水寄情,文人畫即已初現其形;臻至唐代王維等輩時,詩畫互融,文人畫更獲得了一定的發展。及至兩宋,由於其重文輕武政策的施行,上位者對書法繪畫藝術的推崇、喜愛,使中國書法與繪畫藝術在這一時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而輕視技法鍛鍊,重視意趣、筆墨的文人畫更於這一時期興盛而起,臻近成熟;後經曆元明清各代,亦有所發展。文人畫重視對筆墨的追求,旨在於突出繪畫中用筆本身的獨立審美價值,這又與書法藝術重視用筆不謀而合,或者應該說其繪畫用筆正來自書法用筆的靈感。明代王世貞在其《藝苑卮言》一書中以畫竹為例對此進行了論述,"乾如篆,枝如草,葉如真,節如隸"無疑是對以書法之筆墨入畫的一個精闢的概括。此外,尚有以八分法或魯公撒筆法畫竹葉,折釵股、屋漏痕之遺意畫木石的說法,南唐後主李煜更曾用金錯書法畫竹,至於郭熙、唐棣畫的樹、文同畫的竹、溫日觀畫的葡萄,均由草書中得來更是說明繪畫與書法藝術於表現形式,尤其是筆墨運用上的同源性。中國的書法與繪畫藝術的追求,不僅在於其形式的美,更在於其蘊含的抒情的藝術意境,也就是說,書畫同源之"源"不是僅停留於表面的表現形式、筆墨運用上的同源性,而是深入到書法與繪畫藝術的神髓之中,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之源。傳統中國畫從"以形寫神"、"遺貌取神"而成為表現"意象"的造型藝術,其追求重點並不在形、在貌,而在神韻之上,蘇東坡就曾詩云:"論畫貴形似,見與兒童鄰。"故而繪畫藝術中最具東方含蘊表現特色的寫意畫,無論寫意山水也好,還是寫意花鳥也罷,就是以貴在得其神髓而為世人所推崇;若畫不能現其神韻,那就只不過是一紙水墨,淡彩而以,不能稱之為畫了。而書法藝術在創作時也往往要借物象以創意,並最終以文字本身抽象的形--筆劃、間架、章法來表達意境,必須"得意而忘象"方可謂佳作。舉例而言,畫家觀嘉陵江,則見其波涌濤起,寫其狀貌、追其神髓,書家懷素夜聞嘉陵江濤聲,則於狀貌之外,得其體勢,一畫一書雖表現手法不同,其意皆卻在表現嘉陵江之壯美,也即二者追求的物之神髓相同。又如畫家觀公孫大娘一舞劍器,畫其神貌,表其氣勢;張旭觀其風韻,神入霜毫,雖不為意象,但同樣可現劍舞之時的天地低昂。莽莽天宇、恢恢地輪,一切有形有影、有聲有色的萬象,都是書法家匠心的依據,當然也是畫家創造的源泉。上的雲走霞飛、地上的山聳泉注;植物的抽絲吐綠、動物的奔突潛藏;朝輝夕陰、風雨雪霰,都是順乎宇宙大智慧,都含有著和諧的本性,書、畫家觀察之、體味之、神會之,形諸筆墨,畫家乃有筆底幻化萬象,書家乃有毫穎競走龍蛇,所共同追求者--萬物之神韻爾。由此可言,書法與繪畫藝術不過以其不同的形式,追求事物共同的意趣、神髓之源--天地不言的大美所在,也即二者具有相同的神髓、意趣之源。

書畫同"心"源

明 張宏《青綠山水圖》 明 張宏《青綠山水圖》

隨著文明的發展進步,文字、圖畫都不再僅僅是記錄的工具了,而是成為了人們表達思想、直抒胸臆的橋樑,成為人們宣洩感情的工具。而書法與繪畫藝術更是因為其作者的感情投入具有了更高一層次的藝術價值,他們不再是死的作品,而成為其作者活的人生寫照,成為了有"心"之物。以清代著名的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為例,其畫竹,除了盡現竹清冷含蘊的神髓之美,也賦予其筆下的竹以一顆心,將自己的品性與竹子重疊在了一起;其寫字,也是同樣將人生之感悟融入其中,所以"難得糊塗"才成為其書法的名篇。字如其人,畫如其人,人的品性皆會融入其書畫作品之中,書法與繪畫藝術也因其作者而有了其各自品格。故此可得,書畫同源,源自人心。

美術學意義

明 唐伯虎《春泉聽風圖》 明 唐伯虎《春泉聽風圖》
明 徐渭《墨葡萄圖》 明 徐渭《墨葡萄圖》

"書畫同源"是中國書畫家的獨得之秘,它的內涵幽遠深邃,它使中國的書法和繪畫自立於世界藝術之林,"中國之睿智運於虛,外國之聰明寄於實"(左宗棠語)。證之書畫,斯稱至言。我國古代有許多書畫家,都承認"書畫同源"之說。最早發現這個道理的是誰?是元代大畫家兼書法家趙孟頫。他在一幅流傳至直的名畫上題詩道: 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 在這裡,趙孟頫強調的是:中國繪畫應以"寫"代"描",以書法的筆法畫畫。中國的書畫不同於西洋各國。而中國傳統的繪畫和書法,卻有很多相同之處,甚至於寫中國字和畫中國畫,在用筆的方法上,簡直如出一轍。中國人寫字與繪畫的"文房四寶"完全一樣,文人又常在舞文弄墨之餘作畫,自然把書法的用筆帶入畫中。距今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畫在陶器上的圖畫如魚、蛙、鹿、鳥、花葉、舞蹈等,是中國最早的繪畫作品。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用線條畫成的一幅幅小畫,後來才演變為現在使用的漢字。正因為繪畫和寫字都用同樣的工具,並且都是以線條為主,故有"書畫同源"之說。這就使中國畫具有了一個突出的特點:畫上題詩或題字,使詩、書、畫匯合成一個藝術整體,給人以更加豐富的美的享受。自從書畫相會,中國畫就發生了根本變化,變得更加抽象、深沉,其主要代表就是文人畫。筆墨的力度美、韻律美、拙重美,以及它的無限的造型能力和寬闊的韻域,自古就為文人所喜愛。很難想像不用筆墨或不講筆墨的中國畫。筆墨不只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的載體,就是"書畫同源"的中國文人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