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某帖後

嘉慶甲子年(1804年),那一年我十三歲。 可嘆可嘆。 表達的是對科舉考試中因書廢人的做法的憤懣。

原文 
嘉慶甲子,餘年十三,嚴江宋先生璠(讀fán)於塾中日展此帖臨之。余不好學書,不得志於今之宦海,蹉跎一生。回憶幼時晴窗弄墨一種光景,何不乞之塾師,早早學此?一生困厄下僚之嘆矣,可勝負負!
譯文
嘉慶甲子年(1804年),那一年我十三歲。嚴江宋先生……每天在學校裡面(塾是私人設立的學校)裡面打開這個帖子臨摹。我不喜歡學習書法。現在在官場上也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志。一生的時光都白白過去了。現在回憶起小時候在窗下寫字的那種情景。當時為什麼不央求老師,早一點學習書法呢?一輩子都在低級官僚的位子上不得志。可勝負負!
可嘆可嘆。
表達
表達的是對科舉考試中因書廢人的做法的憤懣。
清代流行館閣體(俗稱“烏、方、光”),而且在科試中,對書法有一定的要求,不能滿足,即加以黜落,事實上限制了人材。
龔自珍三十八歲才中進士,卻因為“楷法不中程”而不能列為優等。因此不能成為翰林院庶吉士,失去參與朝政的機會。龔自珍對此感到抱憾。這段文字就是表達了這種感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