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脛侎緣蝽

曲脛侎緣蝽,成蟲體長19.5~24毫米,寬6.5~9毫米。灰褐色或灰黑褐色。頭小,觸角同體色。前胸背板緣直,具微齒,側角鈍圓。

基本信息

中文名:曲脛緣蝽
拉丁學名:
綱:昆蟲綱
目:同翅目
主要危害作物:為害算盤子、油茶、柿、花生、撥、柑橘等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9.5~24毫米,寬6.5~9毫米。灰褐色或灰黑褐色。頭小,觸角同體色。前胸背板緣直,具微齒,側角鈍圓。後胸側板臭腺孔外側橙紅,近後足基節外側有1個白絨毛組成的斑點。雄蟲後足腿節顯著彎曲、粗大,脛節腹面呈三角形突出;腹部第3節可見腹板兩側具短刺狀突起;雌蟲後足腿節稍粗大,末端腹面有1個三角形短刺。卵長2.6~2.7毫米,寬約1.7毫米。略呈腰鼓狀,橫置;黑褐色有光澤;假卵蓋位於一端的上方,近圓形。假卵蓋上靠近卵中央的一側,有1條清晰的弧形隆起線。若蟲共5齡,1、2齡體形近似黑螞蟻。1~3齡前脛節強烈擴展成葉狀,中、後足脛節也稍擴展。各齡腹背第4、5和5、6節中央各具1對臭腺孔。

生物學特性

江西南昌,一年發生2代,以成蟲在寄主附近的枯枝落葉下過冬。次年3月上中旬開始活動,4月下旬開始交尾,4月底至5月初開始產卵,直至7月初,6月上旬至7月中旬陸續死亡。第1代若蟲於5月中旬初至7月中旬孵出,6月中旬至8月中旬初羽化,6月下旬至8月下旬初產卵,7月下旬至9月上旬先後死去。第2代若蟲於7月上旬至9月初孵出,8月上旬至10月上旬羽化,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旬陸續進入冬眠。卵產於小枝或葉背上,初孵若蟲靜伏於卵殼旁,不久即在卵殼附近群集取食,一受驚動,便競相逃散。二齡起分開,與成蟲同在嫩梢上吸汁。

防治方法

參照大綠蝽

地理分布

分布長江以南各地及雲南、西藏等省(自治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