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周文廟

曲周文廟

曲周文廟位於“縣治”(即曲周縣衙)東,在今河北曲周縣鎮鳳城西路原曲周老縣委、武裝部一帶。文廟在東,衙署(縣衙門)在西,文廟在縣衙的左側,“左文”即崇尚教化,體現了國家重視教育理念的施行。

曲周文廟簡介

曲周文廟位於“縣治”(即曲周縣衙)東,在今河北曲周縣鎮鳳城西路原曲周老縣委、武裝部一帶。文廟在東,衙署(縣衙門)在西,文廟在縣衙的左側,“左文”即崇尚教化,體現了國家重視教育理念的施行。
曲周文廟始建於金代大定二十五年。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知縣劉信重修;明世宗嘉靖九年,國學生、曲周趙莊人、曾任鴻臚寺序班趙來鳳重修;明神宗萬曆三十年知縣高出,三十七年知縣張潑重修;明熹宗天啟四年知縣趙胤昌,七年邑紳霍允猷(明代曲周縣孝固村人,現屬邱縣,進士,曾任山東武德兵備道);明思宗崇禎十三年邑紳路振飛“大修之”,路振飛是曲周東關人,為明代曲周四大尚書之一。入清後,清世宗雍正十一年知縣張若岩,到任後見“學宮荒廢,半為荊榛瓦礫之場”,協同曲周縣訓導侯元勳對文廟進行了加修,“丹雘(huo)璨然,甲於他邑”。嘉慶年間,知縣蔡為章重修;清穆宗同治三年知縣王延桂又一次對文廟進行了大修。

曲周文廟遺址鑑定

2012年夏天,鳳城西路進行路網改造工程,在原文廟前挖出多塊牌坊的構件,如抱鼓石等,圖像精美,雕刻細膩。初步認定為學宮的牌坊遺存,同時也印證了“曲周好牌坊”所言不虛。

曲周文廟的基址

曲周文廟的基址為“南至大街(今鳳城路),北至城根,內房數間,系學役假地修建,以便使令者,倘有更革,房應歸役,地自屬官”。

文廟布局

曲周文廟建築群主要是,自南迤北首先是照壁,照壁迤北是儒學的正門,叫作欞星門,兩邊有角門,東邊的角門叫“金聲”門,西邊的角門叫“玉振門”;東西(左右)兩個牌坊,東邊的叫“德配天地坊”,西邊的叫“學冠古今坊”,正南方向是“南屏坊”,即“欞星門坊”。綜合所述,文廟建築共有三架牌坊,也是“曲周好牌坊”的重要組成部分。再往北是儒學的泮池,泮池上面有三座石橋,為明代納銀子戶劉錫瓮建,即在曲周傳聞已久的“不出城三座橋”的由來。泮池呈半月形,人們俗稱為“月牙河”。泮池橋的北邊是戟門;東邊(左邊)為祭器庫,存放各種祭祀用的禮器;西邊為更衣亭;迤北又有兩座翼門,其中東邊的叫作“聚英門”,明代知縣方逢時開建。西邊的翼門叫作“毓秀門”。聚英門和毓秀門的正北方向各有一個照壁,直接衝著崇聖祠和忠義祠。在欞星門與戟門之間,東西還有一組重要的建築,東邊的為“名宦祠”,西邊為“鄉賢祠”。名宦祠在戟門左方(東邊),“舊在明倫堂”,明代知縣張鵬翼建;崇禎年間邑紳路振飛移建今地;同治三年知縣王延桂重修。居文廟的曲周名宦趙宏燮、朱昌祚、李蔭祖、沈朝聘、格爾古德、于成龍(山西人)、于成龍(奉天人)、朱宏祚、邵嗣堯、梁忠、李詭祖、馬大儒、李允登。鄉賢祠在戟門的右方(西邊),“原修及移建俱如名宦祠”,同治三年知縣王延桂重修。曲周的鄉賢是李若水、王世爵、張師孟、劉榮嗣、王介、秦庭奏、路振飛、路元升等八位。
戟門的北邊是儒學的最重要的建築為“大成殿”,即民間所說的“聖人殿”,六楹(間);東西兩廡廊房各有二十五楹;崇聖祠在大成殿的左方(東邊),為明世宗嘉靖十六年,知縣張鵬翼創建;清高宗乾隆元年曲周縣訓導侯元勳重修;清穆宗同治三年知縣王延桂重修,時任曲周縣教諭趙大山、曲周縣訓導張錫三添建兩廡。
大成殿的後邊(北)是明倫堂,兩者中間為儀門,左右各有一個角門。明世宗嘉靖十六年知縣張鵬翼修建;清代康熙四十九年教諭衛蕃重修。儀門內懸掛有六塊匾額,為教諭衛蕃置;乾隆九年教諭王雯對匾額進行了更新;同治三年教諭趙大山、訓導張錫三重修。明倫堂大堂的前邊有左右二齋,左方(東邊)叫作“存心齋”,右邊的叫作“養性齋”,這兩座齋房在清同治年間被廢。在兩座齋房前各有號舍二十六楹。明倫堂的東邊為神庫,西邊為饌堂。神庫、饌堂“久廢”。
明倫堂的後邊(北)的建築物是敬一亭,為明世宗嘉靖二十七年知縣方逢時建;清高宗乾隆三年知縣張碩勳重修;清穆宗同治三年知縣王延桂重修。
敬一亭後(北)邊的建築物是高聳的尊經閣,是整個學宮中最高的建築物,清代順治年間曲周知縣浙江寧海人陳大均創建;清高宗乾隆三年知縣周碩勳重修;同治三年知縣王延桂重葺之。尊經閣高二層,為重檐歇山頂式結構。
射圃亭在崇聖祠西,嘉靖間知縣張鵬翼建;清代康熙間知縣崔湄重修,不久即廢;道光二十九年知縣胡啟文重修,並在此設立義學。邑人徐恭為之記。同治丙寅年知縣王延桂、訓導張錫三“捐廉重修”,有詩入藝文志。
教諭宅在大成殿的西南隅(西南方向),為一四合院。清代乾隆八年教諭王雯增修;同治三年教諭趙大山重修之。教諭是明清時期各縣主管教諭的朝廷命官,秩正八品,負責全縣的教諭,主持縣試(選拔秀才的考試),錄取生員,並為縣學兼講經書,年俸銀40兩。訓導齋在崇聖祠東,位於整個學宮的東北角,毓英書院的正北方,“舊在教諭宅後”。雍正六年訓導侯元勳就“射圃園”的基址改建,乾隆八年訓導劉業淑增修;同治三年訓導張錫三重修。明清為加強對儒生的教育,在各縣增設訓導一名,秩從八品,年俸銀40兩,協助教諭管理全縣教育工作,但重點必須抓好生員的德行(思想)教育。

文廟發展變化

清朝滅亡,進入民國後,文廟的功能逐漸發生了變化,民國後成為曲周第一國小的所在地。日本占據曲周期間,文廟成為日本的隊部。著名民族英雄、抗日縣長郭企之被捕後就曾在明倫堂被日寇審問拷打,後不幸犧牲。文廟的主體建築大成殿等作為後來曲周縣人民委員會、革委會的會議室,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才被拆除。

文廟文化延續

曲周文廟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作為教育場所,歷史上的很多曲周的名人都曾在這裡學習、成長,是包括四大尚書在內的曲周名人成長的搖籃。在封建時代,新任知縣到任後,循例要到文廟行香;每年都要舉行祭孔的典禮等等。曲周文廟規制非常完備,雖然現在已經難覓其蹤,令人遺憾。但各個時期出版的《曲周縣誌》中都有曲周文廟的示意圖,還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清代同治年間曾任曲周縣儒學訓導的阜平人張錫三曾經讚嘆道,“一泓泮水,數仞宮牆。藻芹擷秀,桃李聯芳。曰俊曰豪,人文蔚起。入室升堂,如游闕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