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宿根性,植株叢生,植物常有草酸鈣結晶,有肉質的球莖或地下莖,短縮莖,單葉,大部分是根生葉(基生葉),自短莖中抽生,叢生狀,葉心形、闊心形,葉端漸尖或尾尖,葉基心狀缺刻,全緣葉,葉大型,向外斜下彎曲,葉色濃綠、暗綠色,葉脈銀白、淺黃色,葉兩面披絲絨毛,有光澤,基出掌狀脈,次脈羽狀,葉脈明顯,綠白色,構成美麗圖案,具短葉鞘,無托葉,葉柄明顯,伸長,堅硬,兩性花或單性花,單性花時雄花在上而雌花在下,肉穗花序,棒狀、圓柱形,由黃綠逐漸轉為暗紅、褐色,花序柄長,綠褐色,花螺旋狀排列,具佛焰苞,長披針狀,窄而尖,扁平,黃白、黃綠色,花螺旋狀排列,單性花無花被,兩性花則花被片四枚,雄蕊四枚,花絲扁狀,雌蕊心皮一至三枚,合生,花柱不存或短,柱頭小,盤狀,近圓形、長圓形,淺二裂,子房上位或位於佛焰花序中,子房二室,胎座有各種類型,每室具胚珠一、二枚,珠柄短,著生於室之內側,漿果,肉質,卵圓形,種子長圓形,熟時金黃色,扁凸,胚乳豐富,胚具軸,近圓柱形,長不及胚乳。
生態習性
花燭性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環境,喜暖熱,畏寒冷,喜散射光,怕強光暴曬,耐水濕,忌乾旱;喜微酸環境,忌鹽鹼;栽培以疏鬆肥沃保水性良好的微酸性腐葉土為宜。
地理分布
原產於哥倫比亞和秘魯,為當今國際花卉市場上十分流行的室內觀葉植物。我國華南地區可露地栽植,長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區作栽培觀賞。
栽培技術
繁殖技術
花燭主要採用分株、扦插、播種和組織培養進行繁殖。
播種:在原產地或華南地區,與人工輔助授粉的植株上採收種子,進行播種育苗。經過人工授粉的花序,8~9個月後果實變紅成熟,採收後及時播種,宜用切碎的的苔蘚作播種介質,點播,播後蓋上報紙,保持濕潤,發芽適溫25℃左右,播後20~25天即可發芽。
扦插:扦可於春夏間進行,剪取萌生側枝,摘去下部的葉片,只保留上部的1~2片葉,直接插入腐葉土或蛭石中;插後經常噴霧保濕,1個月後即可生根。
分株:可於4月中下旬結合換盆進行,將母株從花盆中脫出,用小刀切開莖尖節,使每小株至少保留2~3個芽櫱,用潮濕的苔蘚包紮好創口,保持20~25℃的癒合生根適溫,維持較高的空氣濕度,待小株萌出較多的新根後再另行盆栽。
組培:生產性大批量繁殖,可用於葉柄、葉片等作為外植體,進行組培育苗,能在短時間內培育出大批統一規格的商品苗。
栽培方法
溫度:花燭對溫度較敏感,適宜生長溫度14-35℃,最適溫度19-25℃,晝夜溫差3-6℃,即最好白天21-25℃。長時間低於13℃左右,植株雖不會死亡,但很長時間難以恢復生長;當溫度高於35℃,且光照較足,葉面易出現灼傷,因受害葉片不會逆轉,影響花燭整體品質,也為下步養護製造了困難。
花盆:規格不同階段對盆的規格要求不同,小苗階段一般已在育苗公司完成,生產時所購買的花燭苗均是中苗(15厘米左右)以上。所以,在上盆種植時,可選擇一次性使用的160×150毫米的紅色塑膠盆種植。
栽培基質:必須具有保水保肥能力強、通透性好、不積水、不含有毒物質並能固定植株等性能。種植前,基質還必須經徹底的消毒處理,以殺滅病蟲害,保持其正常生長。紅燭是喜陰植物,種植時需要有75%遮光能力的遮光網,以防止過強的光照。採用雙株種植優於單株種植,上盆種植時很重要的一點是使植株心部的生長點露出基質的水平面,同時應儘量避免植株沾染基質。上盆時先在盆下部填充4-5厘米顆粒狀的碎石物,然後加培養土2-3厘米,同時將植株正放於盆中央,使根系充分展開,最後填充培養土至盆面2-3厘米即可,但應露出植株中心的生長點及基部的小葉。種植後必須及時噴施菌劑,以防止疫霉病和腐霉病的發生。
水分:幼苗期由於植株根系弱小,在基質中分布較淺,不耐乾旱,栽後應每天噴2-3次水,要經常保持基質濕潤,促使其早發多抽新根,並注意盆面基質的乾濕度;中、大苗期植株生長快,需水量較多,水分供應必須充足;開花期應適當減少澆水,增施磷、鉀肥,以促開花。然而,規模化栽培花燭成功的關鍵是保持相對高的空氣濕度。尤其在高溫季節,可通過噴淋系統、霧化系統來增加溫室內的空氣相對濕度。但要注意傍晚不要噴霧葉面,一定要保證花燭葉面夜間沒有水珠;以避免高溫灼傷葉片,出現焦葉、花苞致畸、褪色現象。在澆水過程中一定要乾濕交替進行,切莫在植株發生缺水嚴重的情況下澆水,這樣會影響其正常生長發育。在高溫季節通常2-3天澆水一次,中午還要利用噴淋系統向葉面噴水,以增加室內的相對濕度。寒冷季節澆水應在上午9時至下午4時前進行,以免凍傷根系。
肥料:液肥施用要掌握定期定量的原則,施肥時間因氣候環境而異,一般情況下,在上午8時至下午17時前施用;冬季或初春在上午9時至下午16時前進行。每次施肥必須由專人操作,並嚴格把好液肥(母液)的稀釋濃度和施用量。把稀釋後液肥的pH值調至5.7左右,EC值為1.2ms/cm時施用。此外,在液肥施用兩小時後,用噴淋系統向植株葉面噴水,沖洗殘留在葉片上的肥料,保持葉面清潔,避免藻類滋生。
光照:是按照“葉→花→葉→花”的循環生長的。花序是在每片葉的腋中形成的。這就導致了花與葉的產量相同,產量的差別最重要的因素是光照。如果光照太少,在光合作用的影響下植株所產生的同化物也很少;當光照過強時,植株的部分葉片就會變暖,有可能造成葉片變色、灼傷或焦枯現象。為防止花苞變色或灼傷,必須有遮陰保護。溫 室內花燭光照的獲得可通過活動遮光網來調控;在晴天時遮掉75%的光照,溫室最理想的光照是20000Lux左右,最大光照強度不可長期超過25000Lux,早晨、傍晚或陰雨天則不用遮光。然而,花燭在不同生長階段對光照要求各有差異。如營養生長階段(平時摘去花蕾)時光照要求較高,可適當增加光照,促使其生長;開花期間對光照要求低,可用活動遮光網調至10000Lux至15000Lux,以防止花苞變色,影響觀賞。
濕度:花燭生長需要比較高的溫度和相當高的濕度,所以,高溫高濕有利於花燭生長。溫度與濕度甚為相關,在高溫季節,光照越強,室內氣溫越高,這時可通過噴淋系統或霧化系統來增加溫室空氣相對濕度,但須保持夜間植株不會太濕,減少病害發生;也可通過開啟通風設備來降低室內濕度,以避免因高溫而造成花芽敗育或畸變。在寒冷的冬季,當室內晝夜氣溫低於15℃時,要進行加溫;當氣溫低於13℃時更需要用加溫機進行加溫保暖,防止凍害發生,使植株安全越冬。
生產:花燭經過一段時間的栽培管理,基質會產生生物降解和鹽漬化現象,從而使其基質pH值降低、EC值增大,從而影響植株根系對肥水的吸收能力。因此,基質的pH值和EC值必須定期測定,並依測定數據來調整各營養元素的比例,以促進植株對肥水的吸收。另外,大多花燭會在根部自然地萌發許多小吸芽,爭奪母株營養,而使植株保持幼齡狀態,影響株形。摘去吸芽可從早期開始,以減少對母株的傷害。
病蟲防治
盆栽花燭主要的病蟲害有細菌性枯萎病、葉斑病、根腐病、柱孢屬、柱枝雙孢菌屬、線蟲、紅蜘蛛 、蚜蟲、鱗翅目害蟲、白粉虱、介殼蟲、蝸牛等。
花燭炭疽病:是花燭常見病害之一。病原是盤長孢屬或刺盤孢屬真菌。前者症狀是沿葉脈形成圓形棕色病斑,之後病斑連在一起,形成具有棕黃色邊緣的大病斑,病部最後乾枯。後者與前者相似,在分生孢子盤上長有黑色壞毛,且會引起花腐,在肉穗花序上形成黑色壞死斑點。高濕是發生該病的主要原因。防治方法為藥劑防治和加強栽培管理,要經常通風透光,避免澆水或空調冷凝水濺在葉片上,及時摘除病葉。
紅蜘蛛危害:症狀表現主要使葉片和花出現褪色,影響葉片和花的商品性。為害初期可噴藥防治,防治藥劑有:三氯殺蟎醇、遍地克、氧化樂果和氟氯菊脂等。
細菌性枯萎病:由黃單胞桿菌引起的一種細菌性病害,可侵染葉片和肉穗花序。發病初期,葉部形成水漬狀、半透明的不規則小斑,之後變為黑色,外有一鮮黃色邊緣,病斑周圍失綠。該病菌可造成系統性侵染,表現為老葉變黃,葉柄折斷,維管束變黃。防治的方法是加強栽培管理,輔以藥劑防治,及時清除病株殘體,並燒毀。栽培管理過程中,儘量減少人為傷口,儘量減少使用銨態氮肥。一般是在發病初期噴施農用鏈黴素或新植黴素。
細菌性葉斑病:表現的症狀是一種是在葉和花上,在葉花的背面初期可見水漬狀斑點,後期就是葉緣出現棕褐色斑點,還伴有有黃色暈環。另外一種是細菌侵染開始在莖上,通過微管束侵染細胞迅速擴大到整個植株;在初期可以發現新葉葉色暗淡,是由於微管束被細菌的填堵,阻礙了體內水分的流動與營養的運輸,使葉色暗淡,葉片發黃,在較短的時間內該類型侵染就會導致花梗和葉片從植株脫落,生長點迅速腐爛並有菌濃流出。
主要價值
花燭花朵獨特,為佛焰苞,色澤鮮艷華麗,色彩豐富,是世界名貴花卉。花期長,切花水養可長達1個半月,切葉可作插花的配葉。可作盆栽,盆栽單花期可長達4~6個月,周年可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