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頗族傳統體育

景頗族傳統體育是伴隨著景頗族民眾生產與生活實踐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族體育文化形態。它的延續與發展,與景頗族的語言習俗、歲時節日、生活習慣、倫理道德、宗教信仰、行為準則、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思想意識、心態感情等聯繫在一起。既是景頗族民眾表達信任、交情、和諧、互惠等人際交誼的一種平台,更是中華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景頗族概況

景頗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盈江、潞西、瑞麗、梁河五縣境內,在怒江、臨滄、普洱及西雙版納等地州也有少數散居。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景頗族有132143人。景頗族的語言共有5個支系,即景頗、載瓦、勒期、浪峨和波拉。景頗族的文字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兩種文字均系以拉丁字母為基礎形成的拼音文字。

景頗族歷史

秦漢時期,包括景頗族在內的祖國西南大片地區,統稱之為西南夷地區,範圍廣及今天的雲南、貴州、四川西南部。在漢代文獻里,景頗族與近代彝語支各族先民被泛稱為“夷”“昆明”或“嶲”。唐代屬雲南南詔政權的鎮西節度管轄,被稱作“尋傳蠻”。元代曾在景頗地區設茶山、麻里長官司,把景頗族和阿昌族統稱為“峨昌”。明清時期的文獻把景頗族和阿昌族區分開來,稱景頗族為“遮些”“野人”或“山頭人”。大約明末清初,景頗族大規模遷入德宏地區。

景頗族有“景頗”“載瓦”“勒期”“浪峨”等20多種自稱,由於居住在較高的山上,漢族稱他們為“山頭”。後按照本民族意願,統稱為景頗族。

景頗族傳統體育

景頗族的文化豐富多彩。由景頗族民間創作的口頭文學,內容包羅萬象,十分豐富。原始宗教董薩文化是景頗族傳承本民族傳統文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對遠古時代景頗族先民生產生活等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作為山區民族景頗人,其傳統體育與這種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繫。景頗族代表性的傳統體育項目有打湯跌(火槍射擊)、拉拉、扭槓、頂槓、鞦韆、爬滑竿、目瑙縱歌、刀術和走子棋等 。

代表性體育項目

打湯跌(火槍射擊)

打湯跌,為景頗語,意即火槍射擊。是在景頗族新年“恩鮮鮮”中舉行的一項射擊活動。

打湯跌比賽前,先在除夕正式公布組織火槍射擊的掛靶人家。掛靶的是一家也可多家,要設靶供人們射擊,靶為用線吊起來的錢包。到了年初一,人們便匯集在一起,待掛靶後,射手們就在距離三五十米處用火藥槍射擊。比賽過程中只準打線,並只許射擊一次。擊中後錢包掉下,射擊者將包里的大部分錢買酒買肉與眾人分享。

與打湯跌相似的還有一種目的為求偶和娛樂的射擊形式。屆時,未婚男女青年群聚山間,自由社交。跳舞對歌后,每人出一份錢用作吊靶,或以熟雞熟肉作靶桂樹上,供男青年射擊。射擊者擊中後以錢購酒食共同野餐。這是一項由姑娘們組織的社交活動。

拉 拉

拉拉,為景頗語,在景頗族民間,也稱其為“羅浪浪”。是一種由兩人之間進行的對抗性體育活動。

拉拉一般在春日溶溶之夜舉行。屆時,景頗族男女青年到山間一邊玩耍,進行“羅浪浪”遊戲。比賽時,男女青年混雜分為兩隊,並在地上劃出兩條間隔兩尺左右的平行界線或以物為界。然後每邊出一人,對抗雙方一男一女。以單手對拉,看誰能把對方拉過線。如女的被拉過線則換一男子上陣,如男子輸了則換一女子再拉,反覆進行。

扭 槓

扭槓,是流行於景頗族民間的一種力量對抗遊戲。

扭槓比賽多以男性為主,其形式分為站立式和蹲式兩種。比賽時,較力雙方各自用手握住一根長2米、粗如碗口的竹竿兩頭,以騎馬式站好或蹲好後各自齊向相反的方向扭動。如一方的腳移動或手滑動,對方則勝。這類比賽一般採取三局兩勝。時間地點不限,多在工余、閒暇和假日舉行。

頂 槓

頂槓,主要見於景頗族聚居區,是一項較力型的體育娛樂活動。

景頗族的頂槓比賽一般在已劃定的賽區舉行。賽區的中間劃一中線,競技雙方身後各劃一端線為界。比賽時,較力雙方各將一根2米長、碗口粗的竹竿或木棒一端緊頂於腹部。以弓箭步的姿勢式用力,以將對手頂出界為勝。參加者以男子為主,採用三局兩勝制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