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問伐魯

景公舉兵欲伐魯,問於晏子,晏子對曰:“不可。 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 生平簡介:曹劌,生卒年不詳,春秋時魯國大夫。

原文:

景公舉兵欲伐魯,問於晏子,晏子對曰:“不可。魯好義而民戴之,好義者安,民戴者和,伯禽之治存焉,故不可攻。攻義者不祥,危安者必困。且嬰聞之,伐人者德足以安其國,政足以和其民,國安民和,然後可以舉兵而征暴。今君好酒而辟,德無以安國,厚藉斂,急使令,無以和民。德無以安之則危,政無以和之則亂。未免乎危亂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國,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亂也。民離其君,上怨其下,然後伐之,則義厚而利多,義厚則敵寡,利多則民歡。”公曰:“善。”遂不果伐魯。(出自《晏子春秋》)

翻譯:

齊景公將要出兵攻打魯國,就問晏紫怎么樣,晏紫回答說:“不可以這樣做。魯國君主道德合宜,人民擁護他,(有)道德合宜的君主(國家就)安寧,有人民擁護君主的國家和諧,伯禽治理的功勞尚在,所以不可以攻打魯國。攻打講道義的國家是不吉利的,危機安全的人一定困窘。現在您喜好喝酒地治理國家,道德(不合宜)無法讓國家安定,稅收苛刻,下令頻繁,不能安穩民心。道德不能讓國家安定就很危險,政治上不和就會出大亂子。沒有能夠解決治理上的不足,反而想要攻打治理得很好的國家,這是不可以的,倒不如在政治上修明,等待魯國的君主在治理上出問題。到時候,魯國的人民離開君主,君主怨恨人民,這樣之後再去攻打他,就會使得道義加深,獲利不少,道義加深的話敵人就少了,利益多了人民就會高興。”齊景公聽後,說道:“說得好。”於是果然下令不攻打魯國。

《晏子春秋》簡介:

晏嬰(約公元前550公元前575年),字仲,謚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又稱晏子,晏嬰。夷維人(今山東高密)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40餘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嬰病逝。孔丘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現存晏嬰墓在山東淄博齊都鎮永順村東南約350米。
晏嬰頭腦機靈,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
《晏子春秋》是一部別具特色的古書,全書既有子書的特點,又有諸如《戰國策》等史書的風貌,共8卷,由短篇故事組成,刻畫了晏子及其身邊諸人物形象,所載史實,可與《左傳》《國語》《呂氏春秋》等書相互印證。

作者簡介:

晏嬰(約公元前550公元前575年),字仲,謚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又稱晏子,晏嬰。夷維人(今山東高密)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40餘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嬰病逝。孔丘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現存晏嬰墓在山東淄博齊都鎮永順村東南約350米。
晏嬰頭腦機靈,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
《晏子春秋》是一部別具特色的古書,全書既有子書的特點,又有諸如《戰國策》等史書的風貌,共8卷,由短篇故事組成,刻畫了晏子及其身邊諸人物形象,所載史實,可與《左傳》《國語》《呂氏春秋》等書相互印證。

習題點擊:

曹劌和晏子分別有哪些特點?
答: 曹劌
所屬年代:春秋戰國時代
相關事件:長勺之戰
生平簡介:曹劌,生卒年不詳,春秋時魯國大夫。著名的軍事理論家。
魯莊公十年(前684年),齊桓公不顧主政大夫管仲的竭力勸阻,派鮑叔牙率大軍伐魯。此前,齊、魯幾次交戰,魯國都被打敗。聞聽齊大軍壓境,魯莊公和群臣大驚失色,不知所措。這時,一直隱居的曹劌求見莊公,主動提出為抵抗齊軍出謀劃策。
莊公問曹劌:“齊強魯弱,我們能打勝嗎?”曹劌反問:“國君感到自己為百姓辦了哪些好事,能使百姓和您同心同德去戰勝敵人嗎?”莊公說:“寡人雖盡責不夠,不過還是時時想到百姓。吃穿不敢獨享,常常分給人們。”曹劌說:“這很好,但只靠施這些小恩小惠,百姓還不會真心實意跟國君去作戰的。”莊公又說:“寡人還能時刻想到百姓疾苦,凡重要訴訟案件,都親自考察,不因自己所愛而濫賞,不因自己所惡而加刑,一定按實情作出處理。”曹劌高興地說:“好!真能做到這樣,我們就可以和齊國一決雌雄了。”
莊公進一步問:“我們用什麼方法才能戰勝齊國呢?”曹劌說:“打仗要根據戰場的千變萬化隨機處置,決不能事先憑空決定採用什麼固定的戰法。我願和陛下一同率軍前去作戰,根據實際情況謀劃。”莊公認為曹劌講得有理,遂同曹劌一起帶領大軍迎敵。
齊、魯兩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擺開了陣勢(參見長勺之戰)。齊主將鮑叔牙因一路進軍順利,有輕敵之心,首先下令擊鼓進軍。齊軍吶喊著向魯軍陣地衝來。莊公見狀,也欲擊鼓迎戰。曹劌連忙制止,並要莊公傳令全軍嚴守陣地,不得亂動和喧譁,擅自出戰者斬。魯軍紋絲不動,齊軍沖不破陣勢,只好退了回去。鮑叔牙又下令第二次擊鼓進攻,齊軍重振精神,再次向魯軍陣地衝來,魯陣仍巋然不動,齊軍又一次退了回去。鮑叔牙見魯軍兩次不出動,以為是怯陣,下令第三次擊鼓進攻。這時,曹劌果斷地告訴莊公擊鼓衝鋒。隨著鼓聲,魯陣中殺聲驟起,士兵們像猛虎出籠般衝殺過去,其勢如迅雷不及掩耳。齊軍被殺得七零八落,丟盔卸甲,狼狽潰逃。莊公見齊軍敗退,欲下令立即追擊。曹劌忙說:“別急。”他仔細察看了齊軍逃走的車轍,又登上戰車前橫木向齊軍逃跑方向瞭望了一陣,方要莊公下令全力追擊。魯軍追殺了30餘里,斬殺、俘虜了許多齊軍,繳獲輜重無數,全勝而回。
戰後,莊公問曹劌為何直到齊軍第三次擊鼓進軍時才要下令出擊,曹劌說;“打仗主要靠士氣,而擊鼓就是為了鼓舞士氣。第一次擊鼓進攻,士氣旺盛;第二次再擊鼓進攻,士氣就已經衰落了;待到第三次擊鼓進攻,士氣已消失殆盡了。而我軍卻是一鼓作氣,勇氣十足,當然就把對方打敗了。”莊公又問:“為什麼齊軍逃走了,你不讓馬上追趕呢?”曹劌說:“大國之間交鋒,虛虛實實,齊軍雖退,也要特別提防有詐。我察看後擊。”莊公十分佩服,說:“你是真正的軍事家啊!”立即拜曹劌為大夫。
晏子
仁者長壽,和則養生
“仁”是儒家“仁政愛民”的主要學說,也是晏子施政的中心內容。晏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時於天下”必須“始於愛民”。他堅持“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于樂民”。遇有災荒,國家不發糧救災,他就將自家的糧食分給災民救急,然後動諫君主賑災,深得百姓愛戴。對外則主張與鄰國和平相處,不事撻伐。齊景公要伐魯國,他勸景公“請禮魯以息吾怨,遺其執,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魯”。
廉潔無私,心胸坦蕩
晏子輔佐齊國三公,一直勤懇廉潔從政,清白公正做人,主張“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他管理國家秉公無私,親友僚屬求他辦事,合法者辦,不合法者拒。他從不接受禮物,大到賞邑、住房,小到車馬、衣服,都被他辭絕。不僅如此,晏子還時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祿送給親戚朋友和勞苦百姓。
生活簡樸,清心寡律
晏子生活十分儉樸,吃的是“脫粟之食”、“苔菜”,可謂“食菲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粗茶淡飯素食當家;穿的是“緇布之衣”;上朝坐的是弊車駑驪;住的是“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他不僅如孔子所說的“戒得”,也十分注意“戒色”。景公見晏子妻“老且惡”,欲以愛女嫁他,他堅辭不納。他說;“去老者,為之亂;納少者,為之淫,且夫見色而忘義,處富貴而失倫,謂之逆道”。
樂觀豁達,處其自然
晏子虛懷若谷,聞過則喜。孔子贊他是“不以已之是,駁人之非,遜辭避咎,義也夫!”表明了他隨和大度,注重自身修養的品格。晏子生性樂觀,對生死淡然視之。他說人都是要死的,不論仁者、賢者、貪者、不肖者概莫例外,因此從來不“患死”、不“哀死”,把生老病死看作是自然規律。他始終保持樂觀大度的心情,身心健康延年益壽。
總的來說,就是曹劌:
有正確的戰略思想,明確戰爭勝利的條件是取信於民。
有聰明的軍事頭腦,認為戰勝齊師的方法是後發制人!
有卓越的指導才能, 懂得取得勝利的途徑是適時追擊!
晏子:
內輔國政,屢諫齊王,能言善辯,胸有成竹,沉著冷靜,頭腦機敏,憑著自己的機智和辯才維護了國家和個人的尊嚴,不辱使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