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早在唐代以前普陀區內部分地區就已成陸,唐天寶十年(751年)置華亭縣。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置上海縣,現區南境屬之。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置嘉定縣。
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寶山縣,現區北境先後屬之。
直至19世紀末,區域仍以西浜、李家浜、木瀆港、蔡家浜、虬江等一線為界,南北分屬上海縣高昌鄉、法華鄉及寶山縣真如鄉、彭浦鄉。
鴉片戰爭以後,上海成為列強通商口岸。嗣後列強強占租界,且多次擴大區域,至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區境蘇州河以南之大部分地區被列強闢為公共租界,開始了城市化進程,逐步成為上海市區的一部分。
民國十六年(1927年),上海特別市建立後,轄有17個區。今區境之地,除公共租界外的其他地區分屬閘北、彭浦、真如、蒲松、法華等區。
抗日戰爭期間,汪偽政府“接管”公共租界,重新劃分政區,並在上海設立31個警區,蘇州河以南之地被劃為第十三警區,由普陀路警察局管理。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民國政府基本按舊時警區地段設區,蘇州河以南之地域為第十三區。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一月改稱普陀區,以境內普陀路得名。當時區界東、西、北三面俱沿蘇州河,南界安遠路、長壽路區域。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同月底成立普陀區接管委員會。
1950年6月28日,普陀區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上海解放初期,普陀區區域範圍很小,只有2.65平方千米。
1950年7月,普陀區第一次擴區,從新涇、真如、閘北3區劃入蘇州河以北、中山北路以南地域。1956年,真如、大場、西郊、寶山等區縣部分地域又陸續劃入。隨著行政區域的調整擴大,區內街道行政區劃及其辦事處的設定,亦相應多次調整。
1959年正式定名為街道辦事處,年內,區內設定7個街道,即宜川新村、普陀路、林家港、東新村、沙洪浜、膠州路、曹楊新村街道。
1963年5月區轄調整為8個,建立中山北路街道。
1964年區轄街道調整為9個,建立朱家灣街道。
1982年2月,從宜川新村街道劃出部分地區,建立甘泉新村街道,從曹楊新村街道劃出部分地區建立曹安路街道,此時,區轄街道調整為11個。
1984年10月,嘉定縣的真如鎮劃入區境,行政區轄為11個街道1個鎮。
1987年,隨著滬太、管弄大型居住區的建成,寶山、嘉定縣部分地域再次劃入,同年7月,建立滬太新村街道。是年10月建立石泉新村街道,區轄為13個街道1個鎮。
1991年9月,由於社會管理的需要,撤銷普陀路、膠州路街道、建立長壽路街道;撤銷甘泉新村、滬太新村街道,建立甘泉路街道;撤銷朱家灣、石泉新村街道,建立石泉路街道,行政區轄10個街道1個鎮。
1992年7月,嘉定縣的長征、桃浦2個鄉劃入區內,行政區轄為10個街道、1個鎮、2個鄉。
1993年3月,東新村街道更名為東新路街道。是年5月,沙洪浜街道更名為白玉路街道。同年12月,撤銷長征、桃浦2個鄉,建立長征鎮和桃浦鎮。行政區轄為10個街道、3個鎮。
1996年3月,新建真光路街道、白麗路街道。行政區轄為12個街道3個鎮。
1997年7月,撤銷宜川新村、中山北路街道,建立宜川路街道。行政區轄11個街道3個鎮。
2000年4月27日,普陀區行政區划進行了一次較大的調整。撤銷曹安路、白玉路、東新路、真光路、白麗路等5個街道。在撤併調整過程中各街道、鎮行政區劃也相應調整,調整後的行政區轄為6個街道、3個鎮。
2014年12月,撤銷真如鎮建制,設立真如鎮街道辦事處;萬里街道從長征鎮析出,設立萬里街道辦事處。調整後的行政區轄有曹楊新村、長風新村、長壽路、甘泉路、石泉路、宜川路、萬里、真如鎮8個街道,長征、桃浦2個鎮。
區劃現狀
截至2018年,普陀區下轄8個街道,2個鎮。普陀區人民政府駐真如鎮街道大渡河路1668號。
統計用區劃代碼 | 名稱 |
310107005000 | 曹楊新村街道 |
310107014000 | 長風新村街道 |
310107015000 | 長壽路街道 |
310107016000 | 甘泉路街道 |
310107017000 | 石泉路街道 |
310107020000 | 宜川路街道 |
310107021000 | 萬里街道 |
310107022000 | 真如鎮街道 |
310107102000 | 長征鎮 |
310107103000 | 桃浦鎮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普陀區中心位置位於東經121°39’,北緯31°25’,地處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東起滬太路、彭越浦、蘇州河與靜安區交界,南沿蘇州河、萬航渡路、長壽路、安遠路與長寧區、靜安區毗鄰,西至滬寧鐵路、環浜與嘉定區接壤,北達真南路、薛家浜、靈石路與嘉定區、寶山區相連。轄區內蘇州河東西穿越而過,距市中心人民廣場7.5千米。總面積55.53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積1.6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普陀區境內地勢平坦,屬河口濱海沖積平原。由於長江攜帶大量泥沙入海,不斷淤積,海岸線逐漸東移,境內在唐代以前已經成陸。由於處於吳淞江下游主河道範圍內,陸地的消長演變,又異於鄰近區縣。南北兩岸支河密布,縱橫交錯,構成水網。
普陀區境域地貌屬堆積地貌類型,為濱海平原的老濱海平原區。按地貌分類的形態及成因原則,區境微地貌可分為2個類型:一為老濱海平原,主要由長江攜帶入海的泥沙,經海潮相互作用積淤而成,約占區總面積的二分之一,海拔3.0—4.5米;二為吳淞江沖積平原,古代吳淞江河道寬闊,由於長期江海泥沙的交織沉積,河床逐漸淺窄,形成沖積平原,今區境吳淞江兩岸1—1.5千米呈條帶狀的地域,均屬這一衝積平原,約占區境總面積的一半,海拔3—4米。
境內大部分地面海拔3—4米,最高地區在楊家橋一帶和北新涇苗圃西部,海拔為4.0—4.5米,最低地區在曹楊新村、沙洪浜和長風新村3街道地境接壤處,海拔在2.5米以下。地勢北部略高於南部,西部略高於東部。由於境內長期大規模開採地下水,使吳淞江沿岸部分地區地面由海拔4米左右沉降到2.5—3米,高潮時,造成河水高於地面的現象,這是區域微地貌的一大變化特點。
氣候特徵
普陀區屬北亞熱帶南緣季風海洋型氣候,常年溫和濕潤,冬暖夏涼,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6.1℃ ,最冷為1月份,平均溫 度5.5℃ ,8月份最熱,月平均氣溫26.9℃,常年日照時數2150.7小時,年太陽輻射總量113.5千卡/平方厘米,全年≥10℃活動積溫5009.6℃,無霜期235天。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80%,屬濕潤或半濕潤地區。
水文概況
普陀區地處長江入海口三角洲地區,屬長江水系吳淞江流域,水流豐富。普陀區有大小河道等45條,長征、桃浦鄉劃入普陀區有大小河道、湖泊及其他水體104條(個),其中骨幹河道22條,較大人工湖2個,一般河道及湖泊、水體80條個,水面積達272.2萬平方米。
普陀區為長江三角洲感潮河網區,水域屬吳淞江流域的水系。古代吳淞江稱松江,源於太湖,是獨流入海自成水系的寬闊大江,在明代治理中,改道黃浦江入海,始從屬黃浦江水系。
吳淞江兩岸支河眾多,區境是該江下游支河最密集的地區。從河道分布來看,可劃分為3個區域:一是虬江北岸,自東向西有彭越浦、新港、趙浦(亦稱夏長浦)、桃浦、雙浦等較大支河,水流均自北向南流入虬江。二是虬江與吳淞江之間連線的河道,自東向西有徐公浦北段、太浜、沙洪浜、林家港、木瀆港、達長浜、蔡家浜、王民港、張家浜、西浜等,水流均自北南流,並引虬江水匯入吳淞江,其中部分河道原是今吳淞江南岸支河的北段。三是吳淞江南岸有徐公浦、東蘆浦、草長浦、西蘆浦等,水流多自南向北流匯人吳淞江。各支河之間,又多人工開鑿的分支河浜;大部分村落傍水而聚,並開掘環村小浜,為密集的河網組成部分。
主要河道:
吳淞江:習稱蘇州河,是黃浦江的最大支流,繫上海市第二大河,全長125千米。下游一般河寬50—70米,河底寬僅20—30米,河底高程0-3米;水流平緩,每日受2次潮汐影響,潮流可上達黃渡附近,上游下來的清水流量每天約86萬立方米,江口每天最大進潮量約為110餘萬立方米。可通航60—100噸級船隻。
虬江:是吳淞江下游故道,自宋代以後,由於海潮侵蝕,泥沙淤積,河寬遞減,下游水澇災害嚴重。明代中葉,開鑿新渠引吳淞江水經宋家浜流人黃浦江,自此西起黃渡、東至入海口的吳淞江下游故道乃稱舊江,習稱虬江。桃浦以西河段,尚有通航功能,在1981年更名為西虬江。其中東起木瀆港,西至中槎浦河段,為八級航道,全長5.8千米,河面寬13—14米,河底寬4—8米,標高+1.0米,枯水水深0.88米,高水水深2.83米,船載噸位10噸。
彭越浦:南段位於境內東部,北段在閘北區境內。南段原為虬江河段,20世紀初,因闢築鐵路,下游阻斷,遂併入彭越浦。總長7.745千米,境內河段長1.3千米,河面寬15—25米,底寬3—6米,水深:枯水1.5—2.0米,高水2.5—3.0米上下,水流平穩,全河能通航,為八級航道,船載噸位為10—20噸。除航運外,與其支河構成排澇系統,在流入吳淞江的河口處,有節制閘1座,控制海潮倒灌。
木瀆港:位於境內西南部,長風新村街道境內。是吳淞江連線虬江的支河,與1970年新開鑿的新開河匯交於虬江。是西虬江、新開河貫連吳淞江航道的捷徑。該河流經區境北新涇工業區,有水運之便。河長2.1千米,河面寬17—25米,河底寬7—10米,枯水時水深1.30米,高水時水深3.30米,河底標高+0.5米,全部通航,為八級航道,船載噸位為15噸。
新開河:又名曹楊河、朝陽河,位於境內西部與西北部,曹安路街道和真如鎮境內,北段在嘉定縣境內。60年代,桃浦日益淤淺,為改善滬西航運和排灌設施,於1970年利用雙浦、小浦等河道加寬取直,開鑿而成。該河北接秦公浦等支河,南連西虬江,全長3.2千米,河寬15—18米,水深1.3—2.0米左右,水流平緩,仍有排澇和運輸的作用。因與西虬江相連,水質污染不潔,在連線虬江處有水閘1座。
桃浦:位於境內西部和西北部,北段在嘉定縣東南部,南段縱貫真如鎮和曹安路街道,北接走馬塘,南達虬江,經木瀆港,通連吳淞江,古代曾是吳淞江36縱浦之一,亦稱桃樹浦、桃溪,是真如鎮的最大幹河。該河與梨園浜相交處是真如鎮的中心區,昔時真如鎮的興盛與發展,該河起過重要的作用。今該河受吳淞江污水倒灌等原因,河床日漸淤淺,河水嚴重污染,雖經多次浚治,未見好轉,今已不能通航,僅通行小木船、水泥船,運送蔬菜、廢品、垃圾等。全河長7.517千米,河寬15—25米,水深1.5米左右。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普陀區境內第二含水層水量豐富,水溫為19℃,1965年前,區內開採量僅次於楊浦區,年開採量達2000—3000萬立方米。
1965年上海地礦局為控制地面沉降,於瀘定路南端吳淞江岸邊鑽探埋設基岩標,發現地下隱伏白雲岩裂隙溶洞中貯存岩溶水,經抽水測試,出水量為60立方米/時,水溫30℃。1985年,上海地礦局對天廚味素廠2口白雲岩井進行特殊化學成分監測,並經國家礦泉水評審技術組確認為飲用天然礦泉水,作如下鑑定:井水中未檢出有害物質或檢出未超標,未遭受人為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符合國家衛生部發布的GB5749-85(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屬於優質地下水。
地熱資源
為勘查上海地區地熱資源,自20世紀70年代始上海地礦局在全市各區縣建立地熱觀測井,在普陀區境內西南部白雲岩狀凸起地區,以及揭穿火山岩系下部白雲岩、灰岩,其溫度梯度較高,達0.040—0.045℃/米,即每深100米增加4.0—4.5℃,屬於地熱異常地區。從上海化工研究院白雲岩井抽水,水溫達30—35℃。
人口
截至2017年末,普陀區常住人口128.47萬人,比上年增加0.24萬人;其中外來常住人口33.8萬人,增加0.39萬人。戶籍人口89.55萬人。其中,男性44.3萬人,女性45.25萬人。戶籍出生人口6362人,死亡人口8474人,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2.4‰。外來人口出生2588人。
經濟
綜述
2017年,普陀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933.4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8%。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104.36億元,下降6.1%;第三產業增加值829.1億元,增長6.3%。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區GDP的比重為88.82%,比上年提高0.47%。按常住人口計算的普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72660元。
固定資產投資
2017年,普陀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0.36億元,比上年增長19.6%。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142.26億元,增長14.7%;建設改造投資38.1億元,增長42.1%。建設改造投資中,全年完成工業投資1.56億元,下降9.6%;商業投資3715萬元,增長2.53倍;社會事業投資4.41億元,增長1.68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投資24.1億元,增長3.34倍。
財稅收支
2017年,普陀區實現財政總收入335.66億元,比上年增長4.9%。其中,區級財政收入108.1億元,增長7%。全年地方財政支出174.46億元,增長13.5%。全年民生投入82.34億元,增長14.1%。實現區級稅收18.99億元,比上年增長21%,占全區區級稅收比重為20.4%,比上年提高4%。
第一產業
普陀區為上海市中心城區,故無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工業
2017年,普陀區實現工業增加值51.89億元,可比下降18.4%。實現區級稅收7.37億元,比上年增長4.1%,占全區區級稅收比重為7.9%,比上年提高0.51%。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46.1億元,比上年下降1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34.42億元,下降15.4%。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達到100.7%,比上年提高0.97%;出口交貨值13.38億元,下降5.8%。全年戰略性新興產業製造業完成總產值31.8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降8.1%,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23.7%,比上年提高4%。其中,生物醫藥完成產值3.35億元,下降45.9%;新一代信息技術完成產值24.33億元,增長3.3%;新材料完成產值5.97億元,下降18.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0.19億元,比上年下降0.4%;實現利潤21.28億元,增長60.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盈利企業70家,虧損企業17家,虧損額2.6億元,虧損面達到19.5%。
建築業
2017年,普陀區建築業實現增加值52.67億元,可比增長11%。實現區級稅收2.61億元,比上年下降27.7%,占全區區級稅收比重為2.8%,比上年下降0.97%。年末有建築業資質等級企業193家,其中一級以上資質企業40家。全年建築業資質企業完成總產值419.09億元,其中,建築工程完成產值364.9億元,安裝工程完成產值44.3億元。全年完成房屋施工面積2983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751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7年,普陀區批發零售業全年批發零售業實現增加值221.99億元,可比增長9.2%。完成商業銷售額10818.41億元,增長9%;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額606.04億元,增長3.6%。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額318.78億元,穿的商品零售額23.76億元,用的商品零售額257.69億元,燒的商品零售額5.82億元。年末各類市場成交總額6607.9億元,其中生產資料市場成交6440.56億元,消費品市場成交167.34億元。曹家渡花烏市場關閉。完成2家示範性標準化菜市場建設,全區布局智慧微菜場80個。年末,經工商登記的各類市場主體6.86萬戶,比上年增長6.8%,其中,內資企業(不含私營企業)4002戶,減少1.7%;外商投資企業2009戶,增長12.3%;私營企業4.5萬戶,增長9.5%;個體工商戶1.76萬戶,增長1.9%。
對外經濟
2017年,普陀區引進外資項目184個,契約外資17.5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7%;實際引進資金8.62億美元,增長4.7%。進出口總額263.69億元,增長10.1%。其中,進口138.76億元,增長17.2%;出口124.93億元,增長3.3%。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出口23.42億元,下降1.2%;國有企業出口26.4億元,下降14.1%;私營企業出口75.12億元,增長12.9%。出口總額中,一般貿易出口113.82億元,增長8%;加工貿易出口5.88億元,下降4.8%。機電產品出口39.29億元,下降2.5%;高新技術產品出口9.91億元,下降7.8%。出口市場以亞洲、歐洲為主,出口亞洲市場52.15億元,出口歐洲市場25.57億元。
房地產業
2017年,普陀區房地產業實現增加值100.18億元,可比下降18.7%。實現區級稅收42.61億元,比上年下降17.7%,占全區區級稅收比重為45.8%,比上年下降8.36%。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42.26億元,增長14.7%。按用途分,住宅投資65.28億元,增長19%;辦公樓投資33.87億元,增長17%;商業營業用房投資18.37億元,下降11.9%。住宅施工面積108.77萬平方米,下降16.7%,其中新開工面積16.36萬平方米,下降55.5%。住宅竣工面積35.15萬平方米,下降7.9%。年末在區註冊的房地產開發企業75家。商品房預售930套,比上年下降71.7%;預售面積13.75蠆平方米,下降69%;預售金額112.63億元,下降47.9%。商品房出售2642套,下降34.8%;銷售面積20.58萬平方米,下降44.8%;銷售金額60.19億元,下降40%。2017年,普陀區存量房成交1.01萬套,下降56.3%;成交面積76.24萬平方米,下降54.8%;成交金額292.16億元,下降46.7%。
旅遊業
截至2017年末,普陀區共有旅行社80家,其中國際旅行社8家。全年旅行社完成營業收入24.21億元,增長8.3%;接待遊客65.95萬人次,增長4%。全區旅遊景點6個,其中A級旅遊景點2個。旅遊景點全年完成營業收入2.15億元,增長3.4%;接待遊客840.57萬人次,下降7.6%。全年住宿餐飲業實現增加值12.21億元,可比增長3.4%。實現區級稅收8730萬元,比上年下降27.2%,占全區區級稅收比重為0.9%,比上年下降0.32%。全年住宿業完成營業收入8.9億元,增長5.8%;住宿接待130.1萬人次,增長6.2%。年末星級賓館4家,完成營業收入4.34億元.增長6.6%;住宿接待27.33萬人次,增長6.1%。
金融業
2017年,普陀區金融業實現增加值99.31億元,可比增長9.8%。實現區級稅收2.01億元,比上年增長3%,占全區區級稅收比重為2.2%,比上年提高0.12%。年末區內主要商業銀行各項存款2213.1億元,其中企業存款978.94億元,居民儲蓄存款1110.77億元;各項貸款1392.92億元,其中短期資金貸款142.39億元,中長期貸款773.86億元,個人住房擔保貸款307.92億元。
交通運輸
交通
截至2017年末,普陀區實有道路長度244.98千米,車行道面積403.71萬平方米,人行道面積152.95萬平方米,橋樑127座,排水管道長度749.5千米。
普陀區位於上海中心城區西北部, 是滬寧發展軸線的起點,也是上海連線長三角及內地的重要陸上門戶和交通樞紐。
普陀區距虹橋綜合交通樞紐10千米,距浦東機場50千米,滬寧城際鐵與軌道交通11號線、規劃15、21號線在上海西站綜合交通樞紐實現“零換乘”,形成區域綜合立體交通,G2京滬高速入城段橫貫區內,S5滬嘉高速與之南北呼應;G204線、G312線從區內起始可達長江流域、東北、西北地區。
普陀對內交通便利,內、中、外三條環線均從區內穿過,軌道交通3、4、7、11、13號線(14、15號線在建),連線上海各中心區和鄰近郊區。
截至2016年年末,普陀區實有道路長度241.64千米,車行道面積398萬平方米,人行道面積151.65萬平方米,橋樑121座,排水管道長度739千米。配合完成軌交13號線站點建設,配合推進軌交14、15號線和北橫通道普陀段等重大工程建設,武寧路快速化改造工程開工,蘇州河“深隧”工程試驗段進入開工準備階段。新開7條公交線路,調整24條公交線路走向,新建停車泊位2000餘個。完成新建、改建道路5條,禮泉路(真華路-靜寧路)竣工,寧川路(石泉路-銅川路)、靜寧路(真華路-禮泉路)建設前期工作有序推進。改建西康路橋、江寧路橋,金沙江路人行天橋投入使用。真北路、雲嶺西積水點改造項目基本完成,真南路積水點改造部分進場施工,楊柳青路積水點改造進入招投標。
運輸
2017年,普陀區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19.66億元,可比增長9%。實現區級稅收1.64億元,比上年下降10%,占全區區級稅收比重為1.8%,比上年下降0.14%。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截至2017年末,普陀區共有高新技術企業215家,市科技小巨人企業(含培育)61家。2017年,普陀區登記技術契約178份,技術契約額8.8億元。申請專利3278項,專利授權1667項。制定《科技創新能級提升三年行動計畫(2018—2020)》,華師大“工業控制安全創新服務平台”和電科所“機器人產業技術服務平台”列入全市首批18家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台。上海化工院等3家單位和個人榮獲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15個項目榮獲2016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5家,市科技小巨人(含培育)4家。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普陀區共有普通國小24所,在校小學生3.88萬人;普通中學47所,在校學生2.67萬人;幼兒機構81所,在園兒童2.88萬人。義務教育入學率100%,高中階段入學率98.5%,高考錄取率99.1%。學校教職員工達到1.02萬人,新增市特級教師10名。推進以“健康教育”為特色的學前教育發展,完成一年8次科學育兒指導服務,收益10.56萬人次,全區市一級以上幼稚園比例達到74%。曹楊中學獲評全市第一所特色高中,長征中學成為市特色高中項目校。建成8個創新實驗室、20所學校圖書館以及24個安全體驗教室。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統編教材上海實驗區、全國數字教材試驗區和全國校園足球試點區。財政對教育事業投入達到30.01億元,比上年增長1%。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末,普陀區擁有公共圖書館12個,其中區級圖書館2個。公共圖書館總藏書量150萬冊,圖書流量362萬人次。其中,普陀區圖書館藏書72萬冊,圖書流量199萬人次。擁有影劇院(廳)17個,共放映電影18.85萬場次,觀眾497.56萬人次。社區文化活動中心10個,營業性卡拉OK廳54家,出版物經營單位及個體42家。年末有線電視用戶達到36萬戶,發行《新普陀報》101期,累計發行296萬份。開展2017年上海市民文化節、蘇州河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舉辦上海國際電影節網際網路電影系列活動、上海市藝術創客大賽、《海上風華》當代海上書畫名家藝術展等活動。區圖書館通過公共圖書館標準化服務試點全國驗收,完成區文化館三期裝修工程建設和功能打造,成立海上印社藝術中心。區內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4處,普陀區文物保護單位13處。舉辦各類文化活動8.35萬場次,累計吸引327萬人次民眾參與。
體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普陀區共有公共體育場2個,體育館1個,游泳館2個,健身苑9個,健身點505個,社區公共運動場所11處。推進萬里、宜川、石泉和曹楊等4個街道健身中心選址工作,完成長征、桃浦、萬里三個公共運動場翻新工作。更新健身苑點80處,完成10處益智健身苑點改建工作。新建30條市民健身步道。普陀區水上運動中心竣工。舉辦2017年“聞天下杯”全國橋牌公開賽、上海國際10千米精英賽等賽事。舉辦區級各類比賽活動79場次,參賽人數達9.2萬人次。參加市級以上各類比賽獲得獎牌32枚,其中金牌17枚,銀牌10枚,銅牌5枚。向市體工隊輸送11名運動員,向市少兒體校輸送45名運動員,培養等級運動員54人。普陀區被評為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區青少年業餘足球學校女足教研組被評為全國體育系統先進集體。銷售電腦型體育彩票1.78億元,銷售即開型體育彩票761萬元。
醫療衛生
截至2017年末,普陀區共有醫療機構(含執業診所和企業醫療執業機構)186所,其中醫院13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49所。全區衛生工作人員1.09萬人,衛生技術人員9232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3345人,註冊護士4216人。年末衛生醫療機構實有病床6956張,病床使用率達到94.6%。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共完成診療總次數1372.39萬人次,其中門急診1308.26萬人次。市民健康水平繼續提高,全區居民平均期望壽命預計達到83.7歲。其中,男性81.29歲,女性86.24歲。出台《“健康普陀2020”實施方案》,制定健康普陀20項專項行動分年度計畫。公立醫院全面取消藥品加成。長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大修工程竣工。財政對醫療衛生事業投入10.63億元,比上年增長15.7%。
勞動就業
2017年,普陀區建立零就業家庭的動態管理和就業援助工作機制,開展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月、民營企業招聘周等活動。新增就業崗位2.13萬個,幫助成功創業659人,幫助長期失業青年就業436人,全區城鎮登記失業人數為1.85萬人。完成各類職業技能培訓3.82萬人,其中中高級技能培訓1.37萬人。開展農民工培訓2.12萬人。促進就業專項資金支出達到1.48億;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42人,辦理居住證轉常住戶口191人,受理區級創新就業人才各類補貼申請14家單位21人。累計入住人才公寓307人,累計享受青年人才租房補貼265人。
社會保障
2017年,普陀區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員11.94萬人,互助幫困參保人員2.63萬人。2017年,普陀區發放醫療補助金102.05萬元。社保卡服務中心共受理社保卡申領6.19萬張,其中新辦理1.16萬張,補換5.03萬張;敬老卡辦理2.23萬張。
社會福利
截至2017年末,普陀區養老機構59家,床位7279張。社區老年人日間服務機構20家,社區助老服務社9個。全區居家養老服務受助老年人2.12萬人,居家養老護理人員5099人。老年學校10所,學員4.89萬人;老年大學l所,學員4766人。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醫療保險管理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積極推進長護險試點工作,2017年,普陀區受理長護險申請1.18萬人,完成評估1.11萬人,開展居家服務27.72萬人次。新增養老床位372張,新建8家長者照護之家,實現長者照護之家街道、鎮全覆蓋。提升社區養老服務能力,新建3個社區老年人助餐點、2家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新建6家、改建12家標準化老年活動室。累計為20.66萬戶籍老人發放老年綜合津貼3.28億元。
截至2017年末,普陀區城鎮低保覆蓋人數11.6萬人次,累計發放救助金9747.85萬元。其中,重殘無業人員2.59萬人次,發放救助金3167.97萬元;失業人員家庭6.73萬人次,發放救助金5447.98萬元。醫療救助5.08萬人次,發放救助金1113.02萬元;幫困助學834人次.發放幫困助學金112.06萬元;糧油幫困5.77萬人次,發放幫困金377.55萬元。銷售福利彩票2.3億元。末有持證殘疾人3.5萬人,其中女性1.58萬人,多重殘疾998人,6—14歲兒童131名。持證精神殘疾人5816人。累計安排4259名城鎮殘疾人就業,其中分散安置殘疾人2643人。實施白內障復明手術2393例,低視力配用助視器人員667人,低聽力配用助聽器人員140人。年末有社會福利企業17家,共安置250名殘疾人就業。
基礎建設
蘇州河深隧項目試驗段開工,軌道交通14、15號線、北橫通道普陀段等項目穩步推進。完成同普路蘇州河防汛牆達標性改造。開展環華師大地區、中環百聯地區等城市更新研究。吉鎮路橋、新會一延平路、連亮路區區對接道路建成辟通。完成西鄉路工程性積水點改造。保障性住房新開工19.07萬平方米。廉租住房新增租金配租321戶,累計發放配租租金6577.15萬元;新增實物配租家庭147戶。至年末全區享受租金配租家庭2852戶,實物配租家庭1887戶。第六批共有產權保障住房審核工作有序推進,共受理4604戶,其中3774戶完成初審公示並進入複審階段。有序推進公共租賃住房申請供應,市籌公共租賃住房審核通過755戶,區籌審核通過1082戶。完成“市三類”舊住房綜合修繕改造小區24個,改造面積62.9萬平方米。俞家弄地塊完成二次徵詢簽約;東新村4期南塊(西片)2號地塊、東新村4期北塊2號地塊啟動二次徵詢簽約;光新路423弄地塊完成一次徵詢。啟動新會路延平路道路工程、軌道交通14號線東新路站工程(武寧路74弄部分)、北橫通道工作井(篩網厂部分)、上海托馬斯實驗學校新建工程、桃浦智創城中央綠地工程等房屋徵收補償簽約工作。舊區改造完成二級舊里以下房屋徵收7.41萬平方米,受益居民3266戶。
環境保護
2017年,普陀區實施第六輪環保三年行動計畫(2015—2017年),完成70項環境保護和環境建設專項工程。完成28條河道生態修復,區內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用於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15.66億元,比上年下降7.4%。環境保護資金投入相當於普陀區生產總值的比例為1.7%。環境空氣品質優良率(AQI)為72.3%。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0.011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值0.047毫克/立方米,大氣中可吸入顆粒物平均值0.062毫克/立方米,平均降塵量4.88噸/平方千米·月。有序推進綠化建設。累計新建綠地80.52公頃,完成立體綠化3.28公頃,完成綠道7千米。創建桃浦路(祁連山南路一定邊路)、驪山路(華陰路一延長西路等2條市級林蔭道,全區累計市級林蔭道達到21條。創建以月季為主題的瀘定路(雲嶺東路一金沙江路)和以紫薇為主題的新村路(真華路一真南路)等2條綠化特色道路。年末全區綠地面積1391.35公頃,其中公共綠地669.26公頃,附屬綠地722.09公頃。綠化覆蓋面積1561.89公頃,綠化覆蓋率28.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7.6平方米/人。新增行道樹596株,累計5.23萬株。全區免費公園20個,公園面積86.04公頃。有掃路車71輛,垃圾車182輛,灑水洗路車53輛,環衛公廁99座,垃圾箱786隻,廢物箱3400隻。清運垃圾68.06萬噸,其中生活垃圾42.11萬噸,建築垃圾25.95萬噸。清運糞便21.93萬噸。清掃道路682段,清掃道路總面積650.89萬平方米。環衛設施投資716萬元。
安全生產
2017年,普陀區發生道路交通事故58起,死亡12人,傷殘32人,財產損失886萬元。發生火災事故107起,財產損失141萬元,死亡5人。發生工礦商貿生產安全傷亡事故5起,死亡4人,受傷1人。食品監督抽檢1.04萬件,總體合格率99.3%;藥品抽檢591件,總體合格率98.6%。沒有集體性食物中毒事故發生。
著名人物
徐虎 1969年參加工作,1975年分配到普陀區房管系統工作,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與雷鋒、黃繼光、錢學森、王進喜等並列,成為全國知名的新聞人物。 徐虎是中共十五大代表,被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從1989年開始連續五屆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 |
劉翔 1983年7月13日出生於上海市普陀區,中國男子田徑隊110米欄運動員。中國體育田徑史上、也是亞洲田徑史上第一個集奧運會冠軍、室內室外世錦賽冠軍、國際田聯大獎賽總決賽冠軍、世界紀錄保持者多項榮譽於一身的運動員。 2004年,劉翔在雅典奧運會上以12.91秒的成績追平了由英國選手科林·傑克遜創造的世界紀錄,奪得冠軍。2006年,在瑞士洛桑田徑超級大獎賽中,以12秒88打破了保持13年的世界紀錄奪冠。 | |
嚴裕棠 號光藻,滬西嚴家宅人。清光緒三十二年獨營大隆鐵工廠,民國初改修配紡織機件為主,代制美商恆豐洋行紡織機、麵粉機的傳動裝置,遷廠平涼路。 民國13年在光復西路購地6建造廠房,業務由紡織機件修配向機器製造方向發展。民國23年,收購上海隆茂紗廠,改名仁德紗廠,並投資常州民豐紗廠、戚墅堰通成毛紡廠和鄭州豫豐紗廠,成為上海、蘇南著名實業家。民國38年嚴氏至台灣,逐漸形成擁有汽車、紡織、機器、金融等業的裕隆集團,為台灣十大財團之一。1958年9月在台灣定居,10月18日病逝於台北。 | |
陸昱霖 1980年7月31日生於上海市普陀區,內地影視男演員。2003年正式進入演藝圈,並拍攝第一部作品《101次求婚》,飾演哲民。2005年參與拍攝3D史詩片《解禮民》,飾演汪浩一角。2009年主演青春愛情勵志電視劇《大約在冬季》,飾演顧小凡。2011年與安以軒、馮紹峰合作領銜主演歷史古裝劇《後宮》,飾演袁放。2012年主演年代劇《嫁入豪門》,飾演曹銳。2013年在黃建勛導演的都市情感劇《金玉滿堂》中飾演劉祥。 |
風景名勝
普陀區有文物點40餘處,涵蓋工業遺產、宗教建築、文教建築、民居宅邸、革命史跡等各種類型,普陀區段蘇州河畔是上海乃至中國近現代民族工業的發祥地,擁有中央造幣廠舊址、福新麵粉廠舊址、江蘇藥水廠舊址、上海啤酒廠舊址、天利氮氣廠舊址等近20處工業遺產。
文化古蹟
真如寺 位於上海市普陀區蘭溪路399號,原名萬壽寺,俗稱大廟,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年)僧永安在官場(今寶山區大場鎮附近)改建後名真如院,元延祐七年(1320年)僧人妙心從寶山大場舊址移建現址,明洪武、弘治年間兩次重修,清光緒重修,1963年1月落架大修,1964年10月竣工。 真如寺大雄寶殿為元延祐七年所建,歷經六百多年滄桑,至今仍保持著元朝寺院建築風貌,被列為國家級文物。 | |
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 位於普陀區延長西路633號,2001年5月發現,是迄今中國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地下水利工程遺址。遺址地處宋元時期的蘇州河故道上,面積1300平方米,距地表深7米,平面呈對稱八字形。水閘以青石閘門為中心,閘門內寬6.8米;水閘底部過水石面長32米,最寬處30米。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對於了解蘇州河歷史變遷、水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被評為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 |
玉佛禪寺 位於普陀區安遠路170號,因寺內主要供奉玉佛而得名。由普陀山法雨禪慧根法師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從緬甸請得玉佛在滬募化造寺,初在江灣,1918年遷今址,1928年建成。 玉佛寺為仿宋代宮殿式建築群,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布,現有殿堂樓屋二百多間,占地面積7337平方米。玉佛寺是上海的三大寶剎之一,1963年初周恩來總理考察玉佛寺,使得玉佛寺成為上海唯一在“文革”中未遭破壞的寺院。 |
愛國景點
淞滬抗戰十九路軍軍部遺址 位於桃浦路127號車站新村38—40號處。1932年“一·二八”淞滬戰役爆發,駐防上海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在蔡廷鍇、蔣光鼐等率領下奮起抗擊,前敵臨時總指揮部設於真如站范莊。范莊系廣東人范肖1920年所建之別墅,為2幢西式平房,每幢建築面積約100平方米,1937年“八·一三”抗戰中毀於炮火。 淞滬抗戰十九路軍軍部遺址1989年9月公布為普陀區第一批革命紀念地,並在遺址立碑紀念。 | |
顧正紅烈士殉難處 位於澳門路原國棉二廠內。1925年5月,日本資本家撕毀與工人達成的協定並藉故停工,顧正紅率領內外棉七廠工人衝進工廠與日方評理,慘遭日方槍擊英勇犧牲。1959年5月在其殉難處以北的廣場西側塑建了高2.5米的顧正紅烈士像,並有原中共中央華東局書記魏文伯“顧正紅烈士精神不死”題詞,烈士像北設定廠史陳列室介紹顧正紅烈士鬥爭史跡。 顧正紅烈士殉難處1989年9月公布為普陀區第一批革命紀念地。 | |
滬西工友俱樂部遺址 位於安遠路278—280號德昌里內。1924年9月,在中共中央委員、工運負責人項英指導下,在這裡成立了滬西工友俱樂部,項英、鄧中夏、李立三、劉華、瞿秋白、惲代英等經常到俱樂部講課。1924年底俱樂部在19個紗廠中建立了工會小組,成員發展到近千人。俱樂部舊址現已不存。滬西工友俱樂部1987年公布為上海市級革命紀念地,1989年9月公布為普陀區第一批革命紀念地。 | |
沈壽昌墓 位於真南路500號同濟大學滬西校區(原上海鐵道大學)。 沈壽昌(1855—1894),上海洋涇人,系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派出的第一批留美幼童,北洋海軍愛國將領。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沈壽昌任代理艦長並指揮部下英勇抗擊,英勇犧牲。清政府為表揚其忠勇,追贈總兵頭銜,並定製“金頭”完整入殮,將靈柩運回原籍,安葬於真如鎮北三千里村。解放後幾經移遷,1998年安葬於現址。 |
文教舊址
南林師範學校舊址 位於光復西路復興村180號,原為清末著名崑曲藝術家徐凌雲的別業徐園中“桃李園”的主體建築,是上海最早的崑曲傳習所舊址。1943年,旅法化學博士宋梧生集資在此創辦了大中化學化工廠,即後來的上海葡萄糖廠,1963年後在此開辦學校,後為南林師範學校。現存建築為一幢清末民初時期外觀為巴洛克風格的磚木結構院落,可謂中西建築精髓完美融合的典範。2009年該建築向蘇州河岸平移約80米,現已成為蘇州河濱河景觀帶的一部分。 | |
暨南大學真如舊址 位於真南路以東、交通路以北區域,現有科學館、暨南新村一號、學生宿舍等歷史建築。科學館舊址位於交通路3965號,是暨南大學真如時期的重要建築。暨南新村一號,位於真南路交通路路口,由暨南大學為教職員工及家屬所建,大部分毀於1937年“八·一三”戰火,現僅存習稱暨南新村一號的一幢。暨南大學學生宿舍,位於交通路3891弄內。校區被日軍炸毀後此處曾用作汪偽時期的警察局,解放後為西郊區電話局,後作為民房居住至今。 | |
新會路華童公學舊址 即薛家花園,位於新會路25號,染料商薛寶潤建於1933年。華童公學創立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1938年因校舍在抗日戰爭中被毀遷往此處,1943年汪偽政府接管後改名市立模範中學,1945年抗戰勝利後更名為晉元中學,後又易名陝北中學,晉元中學遷走後為新會中學。 現存老大樓建築面積2682平方米,2006年按原樣修復,現為長壽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2009年6月公布為第二批普陀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 |
聖約翰大學河東舊址 聖約翰大學是華東政法大學前身,創辦於1879年,主校區位於長寧區的蘇州河灣西岸,與對岸校園遙相呼應,現有歷史建築包括理科樓舊址、美籍教師宿舍、四盡齋、小教堂、操場等。理科樓舊址位於光復西路1347號內。理化樓2007年大修,外觀仍基本保持原有歷史風貌。聖約翰大學理科樓2009年6月公布為第二批普陀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光復西路1437弄1—2號住宅,建於民國初年。 |
工業遺產
阜豐機器麵粉廠舊址 位於莫乾山路120號的蘇州河叉袋角區域,現存原廠房和辦公樓等歷史建築。廠房建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占地面積227.1平方米,建築面積1045.92平方米;辦公樓建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占地面積641.6平方米,建築面積1241.39平方米。 1999年公布為上海市級優秀歷史建築,2009年6月公布為第二批普陀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 |
江蘇藥水廠舊址 位於在建的鎮坪路橋西南堍,宜昌路550號原同濟大學二附中校園內。江蘇藥水廠1874年由英商美查開辦,是上海第一家化工企業,1907年開始遷至現址,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占領,戰後由英商收回,1954年改地方國營,1963年關閉,結束了其90年的歷史。2009年6月公布為第二批普陀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 |
中央造幣廠舊址 即現上海造幣廠,位於光復西路17號,1922年經北洋政府核准後開始建造,1930年竣工,占地面積7958平方米,現存原鑄幣廠房(辦公樓部分)、水塔、輔助倉庫、原廠門門柱等歷史建築。1994年公布為上海市第二批優秀歷史建築;2004年公布為第一批普陀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 |
福新第三麵粉廠舊址 位於蘇州河北岸光復西路145號,建於1926年,原占地10畝多,解放後曾作為上糧一站的倉庫,現僅存臨河主體建築的主體部分。因道路拓寬之需,按規劃該建築需往西北方向平移55米,平移後將在恢復外觀原貌的基礎上,改變原有功能進行商業運作。 | |
宜昌路救火會大樓舊址 位於宜昌路216號,1932年日商集資,公共租界工部局建造。大樓由兼作辦公、住宿和車庫用的四層大樓(後局部加蓋為六層)和火警瞭望塔兩部分構成,占地約1800平方米,建築面積3130平方米。 大樓為現代派風格,豎向線條構圖,內廊式,窗間牆上下通貫,長方形窗戶,褐色面磚飾面,局部磚牆加白色勾縫。塔高40餘米,方形,向上逐漸收攏,四周設豎向窄長窗,頂部為八角形敞亭。1999年公布為上海市第三批優秀歷史建築;2004年公布為第一批普陀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 |
上海啤酒公司舊址 位於宜昌路130號,前身為1912年德國人創辦的順和啤酒廠,即聯合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為上海第一家啤酒廠,生產“友啤”(“UB”)牌啤酒,廠址在江寧路1420號。1935年英商併購後更名為上海啤酒有限公司,繼續使用“友啤”商標,並發展成遠東最大的啤酒工廠。現址1933—1934年建造,1935年建成投產。1999年公布為上海市第三批優秀歷史建築,2009年6月公布為第二批普陀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 |
信和紗廠舊址 位於莫乾山路50號,占地面積35.45畝,原為近代徽商代表人物之一周氏的家族產業。信和紗廠前身是青島華新紗廠,創建於1917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遷現址,以英商註冊,為“英商信和紗廠”,解放初更名為“信和棉紡織廠”。廠區內保留了1930年代至1990年代各個歷史時期的工業建築41000平方米。2005年4月被上海市經委掛牌為上海創意產業聚集區之一,發展成為國際知名的上海時尚文化新地標。 |
民居建築
沈宅 位於江寧路1325號,建於1935—1937年,屬晚期獨棟石庫門建築精品。沈宅占地約600多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布局,為三開間兩廂房三合院式形制的石庫門建築,由南往北依次為外天井、石庫門、內天井和東西廂房、客堂間、過道天井、灶披間。建築外牆為青磚清水牆,屋面為機平瓦,南立面廂房二層設小型陽台,東西山牆有西式裝飾,所有窗戶均有精美的鐵藝防盜窗。該石庫門住宅的二層屋面除正屋為坡頂外,東西廂房和後樓屋頂均為曬台,通過建在二層東西山牆的露天樓梯可達廂房上部的曬台,後樓曬台則由過道天井兩側的水泥樓梯到達,這種大面積的曬台在傳統的石庫門建築中較為少見。 | |
蔡宅 位於安遠路294號、300號,由蔡氏家族於1935年建造。 蔡宅坐北朝南,南臨安遠路,磚混結構,有兩個對稱並列的三合院式的石庫門院落組成,平面呈“山”字形。該住宅面闊6間,進深3間,局部假三層,南北立面各有兩個出入口,其中南面石庫門為主入口,內有天井,北面後門有西式雨棚。 安遠路300號住宅2009年6月公布為第二批普陀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
榮譽
2017年,普陀區重新確認國家衛生城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