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路同和帕爾塞福涅

普路同和帕爾塞福涅

《普路同和帕爾塞福涅》是貝尼尼於1621-1622年創作的雕像作品。內容是貝尼尼和米開朗基羅的氣質一樣,一身兼具建築家、雕刻家、畫家的秉賦,擅長舞台美術,平時還愛好寫劇本,頗具導演的天才,可謂是多才多藝。在義大利17世紀美術中,貝尼尼是"巴洛克"藝術的傑出代表。對他的雕塑作品,我們應給予一個歷史的估價。

基本簡介

首先,應肯定貝尼尼的藝術是現實主義的,而他所存在的深刻矛盾,即是既有被教廷利用不得不屈從上層貴族的藝術趣味的一面;也有試圖擺脫這種宮廷束縛,追求自由意志的一面。在藝術上,他主張"把米開朗基羅的造型風格和提香的繪畫風格結合為一"。他雖然二十幾歲就榮獲騎士稱號,頗受宮廷青睞,但對於義大利雕刻傳統的發展,仍有傑出的貢獻。他繼承的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的優秀民族傳統,注重人物形象的情感因素。我們說他的藝術風格,是指他那些雕像的強烈的裝飾趣味。

基本特色

這尊"普路同和帕爾塞福涅"就有明顯的特色。它與前一作品"阿波羅與達芙妮"作於同一時期,也取材於神話故事。傳說,穀物女神的女兒帕爾塞福涅採花時,土地突然裂開,冥王普路同(希臘神話中稱作哈得斯)跳出來把她劫走,並強娶為冥後。這組雕像所展示的是狂暴與少女掙扎的衝突。少女在淒楚地喊叫,臉上掛著晶瑩的淚珠,這淚珠就要從腮邊滾落下來。整個形象對比強烈,富有戲劇性。無論從動勢的節奏感,還是從形象的內心的激憤表現來看,貝尼尼的高超的技藝都是驚人的。正象他自己在回憶製作這尊雕像時所說的"青年時期,我沒有錯誤地鑿過一刀……"他那種不知疲倦的創作熱情,就象他的組雕的旋律一樣狂熱。有人說,大理石在他手中好象成了一些柔順可塑的軟材料,連不易被人窺見的地方,他都做理那樣細膩圓潤。巴洛克雕刻的特點,就如在這兩尊雕刻像上所見到的,華美的形式和嫻熟的富有裝飾性技巧的完美結合。

雕像告成後,博得了全羅馬的讚賞。一夜之間,貝尼尼成了宮廷內談話的中心。貝尼尼當時激動地說,他熱情地工作,熱愛他製作的對象,他好象不是在加工,而是在吞食大理石。

作者簡介

喬凡尼.貝尼尼(約1429~1507),義大利威尼斯畫派早期代表畫家,作畫善用全景構圖,代表作《聖馬可廣場上的遊行》場面浩大,人物刻畫認真,是具有史料價值的寫實之作。在父兄畫藝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了可和佛羅倫斯畫派比肩的威尼斯畫派,並使威尼斯成為文藝復興後期的中心,他創新了許多新的題材、在繪畫形式和配色上帶給大眾新的感受,將文藝復興的寫實主義提升到另一個新的境界。他一生創作甚豐,並培養了眾多弟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