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朔弦望

晦朔弦望

月繞地行,地至何處亦隨之而行。每日行13度10分有奇,故每月有盈虧之別,陰曆每月一朔一望,月初則全晦,歷2,3日成彎形,再4.5.日見其半,再7.8.日見其盈,至是又漸漸虧缺以至於晦。因月體無發光之本能,恆籍日光之反射而有不同,當全晦時,即月在日與地之間,日月同一經度,月之受光面不能反射於地球之上,是為“朔”,。及離朔七日余而距日90度時,日在月後,漸見其半面,是謂“上弦”。至於月與日正對面為180度,日月又同一經度,地在日與月之間,月球之受光面完全向地球,故光圓而為“望”。離望七日許,距日亦90度,日行於月前,又僅見其半面,是謂“下弦”。至距日愈近,仍介於日與地之間,光又全晦而為朔矣。

簡介

晦朔弦望是指月亮從虧到盈再到虧期間的四種狀態和對應的日期。

具體內容

月中分謂之弦。因此有上弦(每月農曆初七初八)和下弦(每月農曆廿二、廿三)。

弦月 弦月

上半月,月亮從新月到滿月朝向地球的月面被太陽照亮部分逐漸增大,月相由虧轉為盈。當日、地、月三者大致在一條直線上且月球居中時,月球的黑暗半球對著我們,因此看不見它,這時的月相叫“新月”或“朔”。新月以後,我們看到朝向地球的月面只有一小部分被照亮,形如娥眉,叫“娥眉月”,以後逐漸增大。當日、地、月三者連線成直角且月球在太陽以東時,朝向地球的月面有一半被照亮,形如半圓,叫“上弦月”。以後可見月面的大部分,這時的月相叫“凸月”。當日、地、月三者大致在一條直線上且地球居中時,朝向地球的月面整個被照亮,形狀似圓,這時的月相叫“望月”或“滿月”。滿月以後,月球由盈轉為虧,朝向地球的月面被照亮部分逐漸減少,這時的月相叫“凹月”。當日、地、月三者連線成直角且月球在太陽西面時,朝向地球的月面只有一半被照亮,叫“下弦月”。此後可看見的明亮部分更加減少,又變為娥眉月,再重新回到“新月”。從新月到下一次出現新月,月球圍繞地球轉了一圈。由於月球繞地球的周期性運動,因此月相也就有了周期性的變化。

每月十五月圓之日。望月又稱滿月。

農曆每月十五夜的月亮,《初學記》卷一引南朝宋何偃《月賦》:“遠日如鑒,滿月如璧” 。唐張諤《滿月》詩:“今夜明珠色,當隨滿月開”。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三:“ 永曆面如滿月,須長過臍,日角龍顏,顧盼偉如也”。 冰心《寄小讀者》二三:“八月十五中秋節,滿月的銀光之下,說著蟾蜍玉兔的故事,何其清切!”

望月 望月

每月最後一日。朔:

每月月初,又指新月。

當月亮軌道上繞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月亮的黑暗半球對著地球,這時叫朔,正是農曆每月的初一。而在這個時候,我們是看不見月亮的,因此稱為朔月。朔月這天通常也稱為“朔日”。

《詩·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醜。”鄭玄箋:“ 周 之十月, 夏 之八月也。八月朔日,日月交會。”《禮記·玉藻》:“朔月少牢,五俎四簋。”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通說上》“朔日不謂之吉日”:“一月之始謂之朔日,或謂朔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