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國瓷茗壺
壺和其他事物一樣,也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變革和改進。 唐人的壺雖有一些進步,但流裝在肩上,且短,倒水、斟酒也甚是不便,實用性也不高。 流變得長了,也靠下了,倒水方便了,實用價值高了,稱得上是壺的一大進步。
內容介紹
《晚清民國瓷茗壺》內容簡介:“壺為茶之父,水為茶之母”。可見茶壺在茶道中所占居的至尊地位,它涵蓋了價值、文化、實用、藝術欣賞等諸方面因素。壺和其他事物一樣,也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變革和改進。商周秦漢的彩陶壺、青銅壺,西晉的青瓷鷹首壺,東晉的黑釉鵝頭壺,南朝的青瓷天雞壺以至隋代的青瓷羊首壺,裝飾雖美,但不實用,蓋因壺的流依舊沒能脫離裝飾物之本質,不適宜倒水或斟酒。唐人的壺雖有一些進步,但流裝在肩上,且短,倒水、斟酒也甚是不便,實用性也不高。五代的壺變化最大的就是流。流變得長了,也靠下了,倒水方便了,實用價值高了,稱得上是壺的一大進步。壺的真正革命在北宋。北宋鬥茶風靡全國,宋人就把瓷壺燒制到了一個高峰,北宋青白釉印花壺、龍泉窯壺、定窯白釉執壺燒製得美輪美奐,工藝之講究,造型之大方,釉色之美麗令人嘆服,可謂技乎其粹矣!除了釉色和製作工藝不同外,宋壺的功能已與今天的壺幾無區別了。宋以降,遼、金、元,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這些馬背上的民族先後入主中原,壺的注和流再次合併,復古回歸,又明顯地退步了。到了明清時期,隨著時代的變遷,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習俗也有了很大變化,飲茶採用“泡茶法”,壺身變矮變小,這樣就較好地保持茶香茶味茶色了,人們品茶的興致更高,制壺業愈顯發達。明末清初,是制壺業飛速發展的時期,宜興紫砂壺生產十分興旺,先後誕生了惠孟臣、陳鳴遠、華鳳翔等制壺名家,他們的作品集造型、詩詞、書法、繪畫、篆刻、雕塑於一體,十分講究材質美、工藝美、造型美、功能美、寓意美,被人們視若拱璧,雖然壺價甚昂,但卻十分搶手,在大師們的帶動下,宜興紫砂壺千姿百態,風靡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