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放措施
2015年春節前夕,中國超過130個城市出台煙花爆竹禁放措施,600 余個城市出台限制燃放的政策。
春節事件
然而,史上“最嚴禁燃令”下,中國多地依然因燃放鞭炮導致PM2.5“飄紅”甚至爆表。在2015年2月20日除夕20時之後至2015年2月19日上午10時,中國共有123個城市的空氣品質指數達到過7級嚴重污染,其中河北、遼寧、北京等省市多地連續嚴重污染。
城市重災,農村也“在劫難逃”。熏臘肉、柴火雞、放爆竹、燒秸稈……鄉間小路被各色煙霧籠罩,城鄉接合部更成為城裡人“放個痛快”的燃放場。
煙花爆竹被扣“致霾”帽子,各界“環保煙花”的呼聲不斷高漲。有識之士倡議,政府應支持禁限等政策,鼓勵百姓轉變傳統生活方式,主動少放或不放煙花爆竹,為全社會“共有一片藍天”盡力。
社會反應
與以前相比,煙花爆竹的環境承受能力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城鎮化快速發展,特別是在一線城市,人口數量和密度大大超過從前。工業、取暖、用電、機動車等因素疊加,給城市的環境帶來很大壓力,留給煙花爆竹的“環境空間”遠遠不像以前那樣寬裕。
為了應對這一問題,很多城市都對煙花爆竹進行限放。但這只是一種被動的制度約束,更重要的是要讓每個人主動改變觀念、移風易俗。比如,春節期間可以提倡送春聯送福字、掛紅燈、拍全家福、拜鄰里等多種慶祝方式,推廣“綠色民俗”。另外,也可以通過技術創新,生產更加環保的煙花爆竹或者電子菸花等,減少燃放時的空氣污染。
移風易俗,古來有之。外部條件改變了,風俗習慣和觀念也應當逐步隨之改變。一座城市的空氣環境和每一位市民的個體行為有直接關係。維護城市環境並不僅是政府的責任,大力治霾,在行政推進的同時,公眾也應該理解和支持,轉變觀念和一些生活方式,主動加入少放或者不放鞭炮的行列,為“春節藍”多盡一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