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蟠虺紋青銅豆

此豆蓋中央置圓形捉手,捉手中空,周圍飾蟠虺紋。 春秋戰國及秦漢時期的青銅成分中,銅錫比例一般為79∶21。 該件豆這樣的亮度應是銅、錫、鉛的比例發生了變化,而錫的成分明顯加大導致的。


大唐西市博物館所藏的這件蟠虺(pán huǐ)紋豆是青銅豆中少見的精品,通高22.2厘米,口徑17.9厘米。此豆蓋中央置圓形捉手,捉手中空,周圍飾蟠虺紋。子母口,圓鼓腹,臥獸作耳,獸尾作垂珥,構思巧妙。該豆尤其注重耳部裝飾,耳上飾捲雲紋、鱗紋,浮雕感甚強。蓋面飾蟠虺紋,以弦紋帶間隔,上腹部也飾蟠虺紋,以綯索紋相間隔,下腹飾垂葉紋。短細柄,兩側侈張成盤形圈足,上以圓點紋鋪地,飾長體蛇紋。此豆主體飾蟠虺紋,紋飾細緻繁密,清新脫俗,工藝上同樣採用印模壓制技術,明顯屬於春秋時期豆的風格。
古代青銅器是銅、錫、鉛以一定的比例冶鑄成的。據學者研究,“商代青銅器的成分大多數是銅錫合金,其中銅占到70%以上,西周青銅器含鉛量較高,同時錫的成分有所增加。春秋戰國及秦漢時期的青銅成分中,銅錫比例一般為79∶21。銅鏡的合金成分中錫量大增,因此,青銅鏡質脆而呈灰白色光澤”。該件豆這樣的亮度應是銅、錫、鉛的比例發生了變化,而錫的成分明顯加大導致的。錫既貴重,又較缺乏,由此可見,使用這件豆的主人等級、地位較高,該件豆不但造型規整精美,而且紋飾生動細膩,使用等級較高,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標準器,極具鑑賞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