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信息
《明清農業史資料(1368~1911)(共三冊)》是於2013年6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陳樹平。
叢書名: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
頁數:1572
書號:978-7-5097-3078-2
關鍵字:
開本:16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
全書共十章,約170多萬字,匯集了明清時代的官修史書、地方志書、碑刻檔案,農業專著、筆記小說、雜記、遊記、奏稿、案犢、報刊、文集等1000多種史籍中的有關資料,涉及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書後還附有《徵引書目》,是一部空前全面、系統的大型農業史工具書,是研究中國近代經濟史、農業科技史等重要參考資料,輒是大學師生教學的重要參考書。
作者簡介
陳樹平,1940年生,福州人。1964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歷史系中國經濟史專業,隨之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從事明清經濟史研究,發表《玉米和番薯在中國傳播情況研究》《菸草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明清時期的井灌》等論文。1985年調入深圳市計畫局,曾任該局綜合處處長、深圳市經濟研究所所長,多次參與深圳市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長期規劃的調查研究及其編寫工作,發表《深圳15年的發展及其戰略規劃》等論文,與他人合作編著出版《深圳市市場體系透視》《亞洲“四小龍”經濟的騰飛》《跨世紀的構想》等。
蘇金花,1972年生,蘭州人。2002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系,經濟學博士,現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方向以古代經濟史為中心,曾利用敦煌文獻對敦煌地區的社會經濟歷史進行系列研究,目前主要進行古代西部綠洲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歷史變遷的相關研究。發表了《唐五代敦煌地區的商品貨幣形態》《試論唐五代敦煌僧侶免賦特權的進一步喪失——兼論歸義軍政權的賦稅制度》《唐代敦煌綠洲農業的種植技術》《唐五代敦煌水利管理論略》等論文。專著《中部邊遠山區發展之路——湖南省綏寧縣武陽鎮調研報告》出版。
趙慧芝,1937年生,江蘇人,1960年江蘇教育學院化學系畢業。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人員,編審。曾任《自然科學史研究》和《中國科技史料》編輯部主任、常務副主編等職(兩刊曾多次獲獎,是優秀科技期刊)。長期從事科技史研究,先後發表《布萊克及其科學貢獻》《〈自然科學史研究〉十年》(1994年獲科技期刊學優秀論文二等獎)、《中基會和中國近現代科學》《納西象形文字中科學知識初探》等百餘篇文章;專著有《化工基礎》《任鴻雋年譜》;合作出版著作20多部,如《中國古代科技史論文索引》(合編,1990年獲中國科學院科學進步三等獎)、文白對照二十五史分類傳記《科學家傳》(主編、主撰之一)、《中華國粹大辭典》(合撰)、彩色插圖《中國科學技術史》(編委、合撰)、《中華科技五千年》(編撰委員,1999年獲國家圖書獎二等獎)、《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化學卷》(副主編、合撰,1999年獲國家圖書獎三等獎)、《文白對照二十五史精華(編委、合撰)、《二十世紀中國學術要籍大辭典》(合撰)等。從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同年受中國科學院表彰並頒發獲獎證書,1997年獲中國科協榮譽證書。
目錄
前 言/1
凡 例/1
·第一冊·
第一章 人口、耕地與墾荒1
第一節 人口與耕地/1
一 各省人口、耕地基本情況/1
二 一些府州縣人口、耕地變遷情況/12
第二節 安輯流民與獎墾政策/16
一 荒地與議墾/16
二 安輯流民及墾荒政策措施/28
(一)國家有關政令/28
(二)北方各省招墾及墾荒情形/41
(三)南方各省招墾及墾荒情形/58
第三節 墾荒過程和成效/72
一 黃河流域/72
(一)直隸、山東、河南/72
(二)山西、陝西、甘肅/83
二 長江流域/96
(一)江蘇、浙江、安徽/96
(二)江西、湖北、湖南、四川/105
三 華南各省/113
四 東北三省/117
五 內蒙及鄰近地區/127
附 蒙民地戶對放墾的反抗/132
六 新疆/133
(一)清代前期伊犁屯田/133
(二)清前期其他地區屯田/141
(三)清後期屯田與墾荒/146
七 雲南、貴州/151
第四節 一些地區墾荒與占墾對農田的破壞/156
一 山地開墾與水土流失/156
二 占墾湖河灘地與水利破壞/162
第二章 糧食作物的發展169
第一節 稻米/169
一 長江流域/169
二 南方其他各省/180
三 黃河流域/191
四 北方其他各省及西藏/222
附 對北方種稻的提倡及反對/226
第二節 小麥/233
一 北方/233
二 南方/237
第三節 玉米/243
一 玉米的來歷/243
二 四川、陝西、湖北三省/244
三 安徽、江蘇、浙江、湖南、江西/259
四 直隸、河南、山東、甘肅/267
五 東北三省及新疆/269
六 華南、雲貴地區/272
第四節 番薯/278
一 番薯的傳入/278
二 華南、雲貴地區/283
三 長江流域/294
四 北方各省/307
附一 西藏/318
附二 勸種紅薯以助民食/319
第五節 雜糧/322
一 各地種植概況/322
二 高粱、穀子/336
三 豆類/343
四 薺麥、青稞、黍、稷等及其他雜糧/352
附一 馬鈴薯/358
附二 芋/366
附三 薯蕷、蔓菁、木番薯/371
·第二冊·
第三章 經濟作物的發展(上)377
第一節 棉花/377
一 棉花的傳入及發展概況/377
二 黃河流域/383
三 長江流域/404
四 其他各省/424
第二節 蠶桑/437
一 概況/437
二 浙江、江蘇、安徽/445
三 江西、湖北、湖南、四川/463
附 近代山絲之利/477
四 山東、河南、直隸、山西、遼寧/478
五 陝西、甘肅、新疆/489
六 廣東、廣西、福建、台灣/502
七 雲南、貴州/506
第三節 菸草/512
一 菸草傳入與傳播概況及種煙政策/512
二 福建、台灣、江西/523
三 浙江、江蘇、安徽/534
四 四川、湖南、湖北/541
五 山東、河南、直隸/547
六 山西、陝西、甘肅/552
七 廣東、廣西、貴州/555
八 東北三省及新疆/558
第四節 茶/559
一 概況/559
二 浙江、福建、台灣/562
三 江西、安徽、江蘇/570
四 湖南、湖北、四川、陝西/577
五 廣東、廣西、雲南/584
第五節 麻/587
一 概況/587
二 江西、安徽/589
三 湖南、湖北、浙江、四川/594
四 福建、台灣、廣東、廣西/599
五 北方各省/ 603
第六節 藍靛/606
一 江西、福建/606
二 浙江、江蘇、安徽/610
三 湖南、湖北、四川/614
四 河南、山東、陝西、直隸/615
五 廣東、廣西、貴州/617
第七節 甘蔗/619
一 概況/619
附 甜菜/620
二 福建、台灣/621
三 江西、四川/624
四 廣東、廣西、雲南/628
五 浙江、江蘇、湖北、湖南、安徽/631
第八節 花生/633
一 概況/633
二 福建、台灣、浙江/635
三 廣東、廣西/639
四 江蘇、江西、安徽/644
五 山東、直隸、河南/649
六 湖南、湖北、四川、西藏/654
第四章 經濟作物的發展(下)657
第一節 蔬菜/657
一 概況/657
二 白菜類/662
三 瓜類/670
四 蘿蔔/673
五 竹筍/676
六 蘑菇、木耳/679
七 蓮藕、菱芡、菱白等/683
八 生薑/690
九 芥藍、蓴菜、椒等/696
第二節 饌食用油類作物/702
一 油菜/702
二 芝麻、胡麻/704
三 茶油/706
第三節 器物用油類作物/709
一 漆樹/709
二 油桐/714
三 烏桕/718
四 冬青、樟樹/719
第四節 編織用作物/722
一 竹/722
二 葦草、蒲葵、棕櫚/725
附 楮、胡樹/730
第五節 花卉與香料作物/730
一 花卉/730
二 香料/734
第六節 藥材/738
一 北方各省/738
二 南方各省/745
附 罌粟及其禁種政策/754
(一)概況/754
(二)北方各省/761
(三)南方各省/769
第五章 果樹和林木775
第一節 果樹/775
一 柑橘/775
(一)概況/775
(二)福建、江西、廣東、廣西/777
(三)江蘇、浙江及其他省區/781
附 其他柑橘類果木/784
二 荔枝、龍眼/787
(一)福建、台灣/787
(二)廣東、廣西、四川、雲南/794
三 棗、栗、柿、核桃/798
四 梨、蘋果/806
五 桃、李、梅、杏/811
六 其他果木/813
附 西瓜、甜瓜、哈密瓜/816
第二節 林木/822
一 發展和保護林木的政策/822
二 華南、雲貴地區及西藏/829
三 長江流域/834
四 黃河流域及新疆/841
附 濫伐林木及其後果/850
第六章 農作物種植技術859
第一節 糧食作物種植技術/859
一 稻作技術/859
二 種麥技術/876
三 玉米種植技術/883
四 番薯種植技術/887
第二節 經濟作物種植技術/894
一 種棉技術/894
二 種桑與養蠶技術/902
三 種茶技術/910
四 種菸草技術/913
五 種麻技術/918
六 種甘蔗、藍靛、紅花技術/924
七 蔬菜種植技術/928
八 其他經濟作物種植技術/931
第三節 果木種植技術/935
一 果木嫁接技術/935
二 種柑橘技術/937
三 種荔枝、龍眼技術/940
四 種棗、栗、柿、核桃技術/943
五 種梨、蘋果、林檎、柰技術/946
六 種桃、李、梅、杏技術/948
七 種葡萄技術/951
第七章 治田、施肥和防治病蟲害954
第一節 治田/954
一 南方一些地區/954
二 北方一些地區/959
第二節 施肥/961
一 施肥技術示例/961
二 各地使用肥料情況/968
第三節 改造鹽鹼地/984
一 直隸府州縣/984
二 山東、河南等地/985
第四節 防治病蟲害/986
一 防治穀物蔬菜蟲害/986
二 防治果木蟲害/991
三 治蝗/993
·第三冊·
第八章 農田水利1003
第一節 水利的重要性及國家有關政策措施/1003
一 水利的重要性/1003
二 國家維護農田水利的政策措施/1010
第二節 修築堤堰溝渠,引水灌溉/1023
一 江浙地區/1023
(一)江蘇/1023
(二)浙江/1030
二 長江中游地區/1035
(一)江西、安徽/1035
(二)湖北、湖南/1043
三 兩廣和閩台/1049
(一)廣東、廣西/1049
(二)福建、台灣/1056
四 西南地區/1063
(一)四川/1063
(二)雲南(上)/1070
(三)雲南(下)/1081
(四)其他府州/1085
五 西北地區/1092
(一)陝西(上)/1092
(二)陝西(中)/1101
(三)陝西(下)/1109
(四)甘肅(上)/1117
(五)甘肅(下)/1124
(六)新疆及內蒙古河套地區/1129
六 黃河中下游地區/1135
(一)直隸/1135
(二)河南/1146
(三)山東、山西/1157
第三節 鑿井灌田/1167
一 概況/1167
二 黃河中下游地區/1170
三 西北地區/1183
四 南方各省/1188
第四節 水利工程技術和維修管理/1189
一 各地水利工程技術示例/1189
二 水利使用規定/1200
三 水利工程維修/1208
第五節 水利的破壞/1222
一 水利破壞狀況/1222
(一)黃河流域各省/1222
(二)長江流域各省/1230
二 水利破壞的原因/1236
(一)官府忽視、官吏侵漁/1236
(二)地區間互爭水利/1247
附 磁州改隸廣平府/1263
(三)豪強官紳霸水占墾/1264
(四)戰爭天災,民力凋敝/1277
第六節 水旱災害/1280
一 黃河流域/1280
二 長江流域/1291
附 清代後期災荒表選錄(直隸、江蘇兩省)/1300
(一)直隸/1300、1301~1317
(二)江蘇/1300、1318~1336
第九章 農業生產工具1337
第一節 墾耕、攻治等農具的改進和使用/1337
一 墾耕、耙勞農具/1337
二 播種、淤蔭、耘耔、收穫農具/1347
三 攻治農具/1353
第二節 灌溉農具的發展/1359
一 河渠引水農具/1359
(一)人力、畜力水車/1359
(二)水力、風力水車/1371
(三)連筒與渡槽/1387
二 井上汲水農具(轆轤與水井水車)/1389
三 新式灌溉農具/1394
附 浚河、開渠、鑿井機器/1399
第十章 農業生產力1402
第一節 耕作效率/1402
一 南方/1402
二 北方/1409
第二節 單位面積產量/1412
一 稻/1412
(一)江浙地區/1412
(二)南方其他地區/1416
(三)北方地區/1423
二 小麥、雜糧與番薯/1428
三 棉花/1436
第三節 農業經營與集約化/1438
一 農業大經營/1438
二 經營集約化/1442
三 區種/1443
(一)區種技術/1443
(二)區種試驗和推行情況/1454
第四節 多種經營與副業/1466
一 提倡因地制宜多種經營/1466
二 多種經營情況/1468
三 副業生產/1474
第五節 某些地區農業生產保守落後/1484
一 耕作粗放(缺乏耕牛、刀耕火種、廣種薄收)/1484
二 保守落後/1495
第六節 清代後期農業生產衰退(產量遞減表)/1496
一 產量調查奏摺/1496
二 部分省歷年收成情況統計/1498
徵引書目1506
一 官書/1506
二 各省府州縣誌/1506
(一)直隸/1506
(二)山東/1508
(三)山西/1510
(四)河南/1511
(五)陝西/1512
(六)甘肅/1514
(七)江蘇/1514
(八)安徽/1517
(九)浙江/1518
(十)江西/1519
(十一)湖北/1521
(十二)湖南/1522
(十三)四川/1523
(十四)福建/1527
(十五)台灣/1528
(十六)廣東/1528
(十七)廣西/1530
(十八)貴州/1530
(十九)雲南/1531
(二十)遼寧/1532
(二十一)吉林/1532
(二十二)黑龍江/1532
(二十三)新疆/1532
(二十四)綏遠/1532
(二十五)西藏/1532
三 農業專著/1533
四 筆記小說、雜記、遊記/1535
五 奏稿、批牘、文集/1539
六 其他著作/1542
七 報刊、年鑑、檔案及其他/1543
後 記/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