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春色倍還人:經典詩詞解析

明年春色倍還人:經典詩詞解析

本書收集了溫家寶出任國務院總理以來,在各種場合引用的經典名句;在交代背景的基礎上,對經典名句的含義進行了闡釋,並引出經典的出處及原文,對原文予以解析;每章末尾,附以精煉而又富知識性的拓展閱讀,讓讀者能按圖索驥,既了解溫家寶總理對經典的妙用,又通過溫家寶總理的諄諄教誨,讓我們能真正潛下心來,了解一點中國的經典。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文明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燦爛的文化歷史傳承的古老民族。自有文字記載的兩千多年來,無數賢哲在歷史這本大書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記,也寫下了屬於自己的篇章。大浪淘沙,經過時間長河的淘洗,這些遺留下來的文化精粹,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更是我們現代人精神力量的源泉。但隨著時代變遷和現代人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中國傳統文化似乎與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是不是我們的經典已經失去了用武之地?是不是我們現代人真能隔斷兩千多年的文化傳承?當然不是!溫總理就用自己的活學活用,給了我們一個鮮明的範例,告訴了我們經典的力量。

作者簡介

方銘,甘肅省慶陽縣人,現任北京語言大學教授,中華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屈原學會代會長,《中國楚辭學》主編。主要從事先秦兩漢魏晉六朝文學與文獻研究,主要著作有《戰國文學史》、《戰國文學史論》、《戰國諸子概論》、《期待與墜落:秦漢文人心態史》、《經典與傳統:先秦兩漢詩賦考論》等。

圖書目錄

2003年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心中為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飢凍聲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2004年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
《甲申三百年祭》
2005年
形勢稍好,尤須兢慎
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
2006年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知難不難,迎難而上,知難而進,永不退縮,不言失敗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衙齋臥聽簫簫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2007年
召遠在修近,閉禍在除怨
去問開化的大地,去問解凍的河流
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2008年
事不避難
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周雖舊邦,其命惟新
行事見於當時,是非公於後世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2009年
莫道今年春將盡,明年春色倍還人
取火莫若取燧,汲水莫若鑿井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10年
行百里者半九十
亦余心之所向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人或加訕,心無疵兮
雖有小忿,不廢懿親
時進則進,時退則退,動靜不失其時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因身在最高層
2011年
政如農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
憂國不謀身
如將不盡,與古為新
骨肉之親,析而不殊
2012年
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
入則懇懇以盡忠,出則謙謙以自悔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情天再補雖無術,缺月重圓會有時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序言

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關係的認識
方銘
二十世紀的中國,處於主流社會的政治家以及附著在其周圍的文化名人,多數都表現出了在中國傳統文化面前的傲慢,這種潮流在二十世紀中後期表現的更為強烈。因此,儘管1949年以後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與西方社會表現出了根本性的差異,但其文化氛圍,仍然是全盤西化的。到了二十一世紀,一部分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在提倡中華文化的時候,言談之中又常常以中國文化的優越性來排斥西洋文明。中國文化獨尊,或者鄙視中國文化,都表現的是對人類文化根本精神的隔膜。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是互相補充的,不是互相對立的。一切人類文明,都是以一心向善為歸宿的。這也是東西方文化在千差萬別中表現出的共性,也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人類的普遍價值。
十五年前,我曾在《中國文化報》上撰文,談到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關係問題,到今天,我認為這篇文章的觀點,仍然具有現實意義,現在把這篇文章的內容引用到下面,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幫助。
二十世紀科學技術的空前發展,帶來的是全球範圍的交往和交流普遍化和一體化,而這一點,最突出地表現在經濟與技術的全球資源共享、成果共享方面。由於這種共享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技術輸出,所以,欠已開發國家在全球化傾向下在輸出自己的不可再生的資源的同時,也換來了經濟與技術的不斷發展,因而一方面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技術加速發展,而欠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技術也相應有所改善,因此,如果說全球化帶來了全世界範圍的經濟繁榮,科技進步,人民生活改善,基本上是準確的。
由於已開發國家的文化傳統是已開發國家產生經濟和技術成果的人文基礎,也就是說,已開發國家經濟和技術的進步適應了已開發國家的文化需求,而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技術的發展又促進了已開發國家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在很顯然的層面上,已開發國家的文化處於力量和心理方面的強勢地位,所以,已開發國家在輸出經濟和技術的成果的時候,有理由、有信心進行文化擴張,而經濟技術的輸入國為了適應經濟技術一體化的現實,並取得一定的發展,也有理由、有必要接受文化的擴張。不過,經濟技術的輸入或者輸出遠比文化的輸入輸出簡單和容易。由於歷史的複雜性、民族的多樣性、傳統的差別性以及現階段社會制度、主導價值觀念的差異,使處於經濟弱勢地位,因而在文化傳統上也處於弱勢地位的人們對經濟一體化可能引發的文化交融產生自覺和不自覺的反抗心態。因此,文化擴展相對於經濟技術擴張來說,其變化是漸進的。對於強勢文化來說,它們要儘可能地尋求與被擴張文化的結合點,對於弱勢文化來說,它們要竭盡全力保衛自己的文化,雖然這種保衛可能從本質上說是病態的、徒勞的,但是,對於弱勢人群來說,又是它們尋求自己的歷史自信所必需的。這樣,在經濟一體化時代,文化的一體化是必然的,但是,這種一體化是在多樣性表象掩蓋下的文化交融和價值觀的趨同。
事實上,正像人類歷史就是不斷全球化的一個過程一樣,經濟一體化和文化交融及價值趨同,也是由來已久。中國二十世紀的歷史,就是一個文化趨同的歷史,幾代中國人努力把自己納入世界大家庭,一些人致力於以西方價值觀和社會觀改造了中國的社會制度,並取得了成功,一些人則背棄祖國,隻身融入西方社會之中,成為西方社會強勢文化的直接實踐者。
雖然說二十世紀的文化融合和文化趨同的程度超過了過去的任何時代,但是,在二十世紀文化趨同的歷史中,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抗心態值得關註:一種是反抗外來文化,採取民族文化霸權主義的文化立場;一種是反抗傳統文化,採取民族文化虛無主義的文化立場。這兩種傾向之所以都是反抗心態的表現,是因為他們都缺乏理性的思考,其結果必然都是有害的。克服這兩種傾向,是我們走向新世紀,並融入世界大家庭的前提。而要克服這兩種傾向,最關鍵的問題是正確認識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關係。要正確認識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關係,需要樹立以下觀念:
第一,必須認識人類的最終價值追求應該是一致的。人類的最高目標是追求人生的幸福,而幸福的標準不論古今中外,應該是一致的。用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說法,就是幸福的家庭大致相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也就是說,幸福的人生必然具有相似性,比如說自由、富足、健康、友誼等等,而幸福的條件的任何一個要素的缺失,都會帶來不幸的人生體驗。
第二,必須認識到中國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把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割裂開來或者對立起來的做法是錯誤的。建立了中國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的觀念,就可以使我們認識到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全球範圍的文化交流與文化融合,同樣包含著中國文化在全球範圍的交流和融合。也就是說,中國文化作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在全球化的時代,雖然充滿了挑戰,但也同樣充滿著機遇,中國文化也可能通過文化擴張為人類文化的發展提供新的機會。
第三,必須認識到中國文化的發展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全球化的過程。中國文化雖然在歷史上長期處於強勢文化地位,但是,中國文化既是在處於最強勢地位的時候,也只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也積極地吸收了外來文化,比如印度文化、伊斯蘭文化。中國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是有利的,而這種有利性在中國經濟技術處於弱勢地位的時候,表現則更為明顯。
第四,必須認識到文化發展有一個自由選擇、優勝劣汰的法則,這個法則不僅意味著選擇者的權利,同時也是文化存在或者消亡的自然法則,某種強勢文化的擴張,正是其自身價值和所具有的普遍性特點的反映。
第五,必須認識到中國傳統優秀文化遺產所顯示的價值追求與二十世紀以來的西方文化所倡導的價值追求具有相同的價值趨向。特別是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核心地位的孔子所倡導重視人的權利的仁的思想、重視社會公正的大同的思想,及與孔子思想形成補充的莊子所倡導的追求人的自由與獨立的思想,是與西方文化的精神追求不二的原則,而孔子所倡導的君子人格和聖人人格,並可能成為對西方文化價值觀的修正和補充。
第六,必須認識到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文化一體化和趨同是雙向的。因此,也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機遇,在此機遇下,為積極實現中國文化的廣泛傳播提供了方便。
建立如上認識,我們反過來檢討歷史,我們發現,民族文化霸權主義不能認識到人類的終極追求的一致性,不能認識到中國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不能認識到中國文化是一個不斷全球化的過程,不能認識到文化發展的自由選擇、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而民族文化虛無主義不能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價值,因為他們沒有機會仔細閱讀中國傳統文化最為經典的著作,而以訛傳訛,人云亦云,基於此,他們沒有弘揚中國文化的信心。因此,我們在經濟技術一體化帶來的文化趨同面前,應該尊重自然法則,努力宣傳自己,又努力學習別人,既敢於宣傳自己,也敢於允許別人擴張。以此作為建立新時代的新文化的契機。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前總理溫家寶同志,自2003年至2013年擔任政府首腦,期間的多次談話,都引用中國古典名言警句,這在二十世紀中期以來的中國領導人中,是比較少見的。溫家寶總理通過他的言談,挖掘了中國傳統文獻中的重要思想,其意義在於客觀上說明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共產黨人所信奉的馬克思主義之間仍然是有密切聯繫的。既然說馬克思主義是人類一切優秀文化的結晶,中國人之所以自認為是偉大的民族,當然是因為中國文化是偉大的文化,因此,中國文化理應是人類優秀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當然不能排斥中國文化。溫家寶同志的言論,可以促進各級領導幹部和數千萬黨員在學習馬列主義的同時,不忘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青年出版社的領導見識高遠,認為挖掘溫家寶同志談話中引用的中國古典名言警句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對當下文化建設和政治文明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希望蒐集溫家寶總理所引用的中國古典名言警句,並做簡要梳理。同鄉人民文學出版社古典室主任周絢隆先生命我二三弟子來完成這一工作,並指示我略作潤色,敢不從命。
此為序。
2013年3月27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