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學冶金工程系

昆明理工大學冶金工程系

冶金工程系是昆明理工大學歷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冶金工程學科是我校的特色優勢學科之一,經過幾十年的建設與發展,冶金工程系已成為我國冶金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綜合實力居國內領先水平,在國內外均具有較高的聲譽。畢業生遍布全國冶金及相關領域的生產、科研、設計單位和大專院校。畢業生中,湧現出了以徐祖耀、殷之文、張國成、戴永年4位院士為代表的一大批傑出人才。

專業設定

昆明理工大學冶金工程系 昆明理工大學冶金工程系

冶金工程系有1個“有色金屬冶金”國家重點學科,2個省級重點學科;設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具有冶金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下設有色金屬冶金、冶金物理化學、鋼鐵冶金、材料循環工程、套用電化學工程、冶金能源工程、冶金控制工程、冶金資源與生態環境、生物冶金、生產過程物流學10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並有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1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招收高等學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形成了從本科到碩士、博士、博士後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具有1個國家級“第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和1個省級重點專業;擁有1個真空冶金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雲南省重點實驗室,1個雲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和1個雲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冶金工程系在科學研究方面形成了“真空冶金”、“特種場冶金”、“冶金過程節能減排”、“濕法冶金”、“冶金過程物理化學”等研究方向。近年來該學科承擔了國家級、省部級及企業委託科研項目138項,年均科研經費超過1,000萬元。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3項、雲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1項、省部級獎勵30餘項,國家發明專利50餘項,其中內熱式多級連續蒸餾真空爐和連續結晶機被國內外冶金界譽為“二十世紀錫冶金工業中的重大發明之一”。推廣轉讓技術成果數10項,創經濟效益數億元。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3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1,100餘篇,獲省部級教學成果獎多項,其中被SCI、EI、ISTP等國際權威學術檢索刊物收錄300餘篇。

師資力量

冶金工程系有一支高學歷、高水平、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現有教師47人,其中教授20人(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省級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導師12人),副教授19人,其他教師8人。完備的學科體系、雄厚的師資力量和良好的育人氛圍為學生的成長和成才創造了優異的條件。

培養目標

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基礎理論紮實,具備冶金物理化學、冶金傳輸原理、冶金過程控制、鋼鐵冶金和有色金屬冶金等方面的知識,能在冶金、化工、材料及相關領域從事生產、設計、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

大學英語、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機率論及數理統計、大學物理、物理實驗、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工程製圖、機械設計基礎、計算機基礎、程式設計語言、計算機網路技術與套用、金屬學及熱處理、電工及電子技術基礎、熱工儀表及控制、技術經濟學、工程力學、冶金原理、傳輸原理、冶金設備基礎、冶金工程設計基礎、冶金實驗研究方法、重有色金屬冶金學、鋼鐵冶金學、輕稀貴金屬冶金學等。

業務範圍

冶金工程科學是研究從礦石和二次金屬資源中提取金屬或金屬化合物,用各種加工方法製成具有一定性能的金屬材料的學科。冶金工程專業屬材料類學科,畢業生可以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1、掌握本專業所必需的製圖、機械、電工與電子技術和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和技能;2、掌握黑色和有色金屬冶金過程的基礎理論和生產工藝知識;3、具有黑色和有色金屬冶金生產組織、技術經濟、企業管理、環境保護的基礎知識和工業設計的初步能力;4、具有分析解決本專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以及進行科學研究,開發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初步能力;5、了解本專業和相關學科的科技發展動態。

就業前景

畢業生的就業方向為各類冶金企業的工程技術、科研、設計、生產管理、技術經濟管理崗位;科研設計院所、高等學校的相關學術領域;還可在材料、化工、環保、機械等行業所屬的相近專業性質的崗位工作。近年來畢業生一直供不應求,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和好評。優秀畢業生可免試推薦攻讀碩士學位。

博士後

戴永年

教授 、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昆明理工大學真空冶金研究所所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雲南省勞動模範”、“雲南省有突出貢獻優秀科技人才”等榮譽稱號。

研究方向:有色金屬真空冶金及材料、電池及電池材料。先後培養了博士、碩士研究生50餘名以及大量的本科生,承擔並完成了數十個研究項目,發表科研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收錄30多篇。出版學術專著7部,其中《有色金屬材料的真空冶金》被列為國家科學技術著作出版基金項目,《真空冶金》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獲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總計11項。研究成功的“內熱式多級連續蒸餾真空爐”和“臥式真空爐” 等相關技術已在國內40多個單位及巴西、玻利維亞和越南三個國家推廣套用。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的各種獎勵總計28項,其中,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國家發明四等獎一項、雲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獎金300萬元)一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和二等獎四項、中國真空學會 “94'科技成就獎(HAYASHI AWARD)”一項。

彭金輝

昆明理工大學冶金工程系 昆明理工大學冶金工程系

博士、 教授 、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昆明理工大學副校長。先後獲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七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雲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雲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雲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原中國有色金屬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雲南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獎, 第十三屆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獎、銀獎,雲南省優秀髮明創造選拔賽二等獎,中國青年科技成果大獎賽金獎,中國青年科技博覽會金獎,雲南省科技發明比賽一等獎,雲南省首屆青年科技成果大獎賽二等獎,全國及雲南省大學生科技“挑戰杯”獲獎指導教師,獲昆明市青年十傑稱號,雲南省高等院校優秀黨務工作者等稱號。

研究方向:微波加熱在材料冶金中的套用、冶金新技術、資源綜合利用。擔任博士、碩士、本科生的《微波冶金》、《微波加熱在材料製備中的套用》等5門課程。指導博士生和碩士生 20餘名,本科畢業生論文20餘人次。先後主持和參加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教育部科學基金、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攻關項目、昆明市科技重點項目、四川省攀枝花市科技項目、中-德、中-英國際合作項目等29個項目。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並完成的項目被評為其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尚屬首創,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出版專著2部,共發表論文160餘篇,其中第一作者91篇,刊於國核心心刊物62篇,國際核心期刊8篇,國際會議31篇,其中被SCI、EI、ISTP、CA等收錄10餘篇。申請中國專利10項,其中4項已獲授權。

華一新

昆明理工大學冶金工程系 昆明理工大學冶金工程系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冶金工程系主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1年被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 1995年被評為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跨世紀人才,1997年被評為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2004年被評為雲南省優秀教師。

研究方向:冶金新技術與新工藝、冶金物理化學、微波冶金、離子液體套用。

講授過《普通冶金學》,《冶金新技術》,《冶金動力學》,《現代冶金分析技術》,《微波化學》,《火法冶金過程物理化學》等9門課程,主持《有色重金屬冶金學》精品課程建設。目前指導碩士、博士研究生10餘人。近年來,主持和參與完成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教委優秀年輕教師基金等國家和省部級項目的18項。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省部級等各種科研獎勵5項。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被SCI、EI等收錄30餘篇次。出版《冶金過程動力學導論》(冶金工業出版社,2004年)和《微波化學》(科學出版社,1999年)2部學術專著。

王華

昆明理工大學冶金工程系 昆明理工大學冶金工程系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1996年5月被原有色金屬總公司授予“先進青年工作者”稱號,97年5月被授予“昆明市十大傑出青年”稱號,1998年12月獲“雲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稱號,2000年12月獲昆明理工大學首屆香港伍達觀基金傑出教師獎,2005年6月被授予“雲南省十大傑出青年”稱號,2003年1月當選為第13屆昆明市五華區人大代表。

研究方向:冶金能源與環保、強化冶煉與節能、鋼鐵冶金新技術、冶金過程仿真與控制。

為博士、碩士研究生及本科生講授主幹課程7門,已培養碩士、博士生10餘人,博士後研究人員1人。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雲南省“十五”科技攻關項目、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教育部優秀回國人員科研基金項目等課題1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其中被SCI、EI收錄1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5部,申請國家專利19項。科研成果套用於生產實踐,每年能獲得1000餘萬元的經濟效益。先後獲省部級科技進步2等獎1項、3等獎5項,省自然科學2等獎1項、3等獎1項。

謝剛

昆明理工大學冶金工程系 昆明理工大學冶金工程系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為國家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才,雲南省學術和技術學科帶頭人、雲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人員,雲南省青聯常委,當選為1996年昆明市十大傑出青年。

研究方向:計算冶金、冶金物理化學。

主講博士生、碩士生及本科生課程6門,指導畢業博士及碩士生20多人,指導在讀博士及碩士生10多人。承擔完成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90多篇,其中SC、IEI收錄20多篇,獲雲南省自然科學三等獎三項。多次主辦和參與國際和國內學術會議。

楊斌

昆明理工大學冶金工程系 昆明理工大學冶金工程系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材料冶金工程學院副院長。獲2003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一項; 1999年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一項; 1998年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 1994年原中國有色金屬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2004年獲雲南省優秀教師稱號;2004獲雲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人員稱號。

研究方向:有色金屬冶金、真空冶金。

發表科研學術論文3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2部,申請國家專利11項,其中發明專利8項,實用新型3項,已授權10項,研製成功的真空冶金新工藝和新設備,在國內推廣套用,累積創利稅上億元,並培養了碩士研究生10餘名。

陶東平

昆明理工大學冶金工程系 昆明理工大學冶金工程系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研究方向:熔體(溶液)相平衡的分子熱力學、液態合金理論及套用、矽酸鹽熔體(熔渣)熱力學》。

講授本科生的必修課《冶金原理》、研究生的學位課《冶金熱力學》和必修課《材料熱力學》以及選修課《熔體相平衡的分子熱力學》、《統計熱力學》和《冶金熔體物理化學》、《熔體相平衡的分子熱力學》、《統計熱力學》和《冶金熔體物理化學》。已發表學術論文36篇,其中有16篇為SCI收錄、4篇為EI收錄。在Metall. Mater. Trans. A和B上已發表6篇論文,提出了分子相互作用體積模型-MIVM。承擔過雲南省套用基礎研究基金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出版專著1本。省部級科研獎1項(均排名第一)。

郭忠誠

昆明理工大學冶金工程系 昆明理工大學冶金工程系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和雲南省中青年學術與技術帶頭人,雲南省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昆明市優秀專家,昆明理工大學首屆特聘教授。榮獲教育部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雲南省高校首屆青年“科技創新十大傑出標兵”和全國電鍍行業首屆“十大優秀青年”等榮譽稱號。

研究方向:材料表面改性及其物理化學過程、新型多功能材料製備技術及其微觀結構表征、超細粉體金屬粉體材料、表面工程。

講授過3門研究生課程,培養了碩士生7人,博士生2人, 自90年代以來一直開展新材料及其表面改性與精飾的研究工作,先後主持完成國家863計畫、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高技術產業化、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雲南省科技攻關計畫等項目2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150多篇,其中被《SCI》、《EI》等國際權威檢索機構收錄40多篇,被國內外刊物引用200多篇次,出版專著2部。申報國家發明專利8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

魏昶

昆明理工大學冶金工程系 昆明理工大學冶金工程系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研究方向:有色金屬冶金新技術和新材料製備、有色金屬冶金新技術及其理論研究、複雜礦物資源和再生資源分離新技術。

近幾年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多篇被EI和全國核心期刊收錄。編著並出版了《濕法煉鋅理論與套用》、《鉛鋅錫及綜合利用》等專著,參加編著並出版了《鋅冶金學》等著作。先後主持並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用硫化鹼法提錫的基礎理論和新工藝”;國家“八五”攻關子項目“鎳電解混合陽極液除鐵研究”;雲南省套用基金項目“高鈣鎂難選低品位氧化銅礦新工藝”;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脆硫鉛銻礦濕法分離新工藝和基礎理論”等項目。目前已培養6屆碩士研究生16人和1屆博士生。

王亞明

昆明理工大學冶金工程系 昆明理工大學冶金工程系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生化學院院長。中國林學會林產化學化工分會理事,全國松香、松節油專業委員會委員。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雲南省造紙學會副理事長,雲南省十五重點學科套用化學學科帶頭人,昆明理工大學重點學科化學工程學科帶頭人。

研究方向:新型催化材料。

先後主持完成了國家級、省部級項目十餘項,主要從事納米粒子催化劑固體超強酸的製備、物性表征以及在天然產物(松香、松節油等)的深加工制精細化學品的催化性能研究及相關技術開發。出版專著兩部,《催化原理及新催化技術》獲97-98年度西南、西北地區科技圖書貳等獎,《松節油擇形催化》獲2002年西南地區科技圖書壹等獎。發表論文50餘篇,EI收錄10篇。松脂深加工新型催化劑、新工藝研究》獲2002年度雲南省科技成果獎(自然科學)貳等獎(排名第一)。獲發明專利授權二項(排名第一)。

馬文會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材料與冶金工程學院副院長。雲南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2006年獲教育部“霍英東基金”青年教師獎(教學類三等),2007年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現兼任日本東京大學可持續材料國際研究中心合作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通訊評議專家、中國有色金屬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雲南省青聯委員等。

研究方向真空冶金物理化學及多晶矽材料。

現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家973預研計畫、教育部博士點基金、國際合作項目等10餘項,獲雲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申請國家專利7項,參編學術專著1部,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其中被SCI、EI等收錄30餘篇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