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1970年大阪世界博覽會簡介
地點:日本大阪(Place:Osaka Japan )會期:1970/3/15-1970/9/13 (Duration:1970/3/15-1970/9/13)
名稱:大阪萬國博覽會(Title:Janan World Exposition Expo’70 )
主題:人類的進步與和諧(Theme:Progress and Harmony for Harmony for Mankind )
類別:綜合類-1 (Category:General Exhibition Category 1 )
參加國:75 (Participating Countries:75 )
參觀者:64218770 (Visitors:64218770 )
日本1970年大阪世界博覽會介紹
日本與世博會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1867年,日本首次參加了巴黎世博會。日本的浮士繪藝術(日本江戶時代流行的一種描寫風俗人情的民間繪畫)、日本花園、茶葉等展品風靡巴黎,歐洲通過世博會從中了解了日本和東方文化。“明治維新”後,日本又積極參與了1873年維也納世博會。日本政府深知世博會是學習西方科學技術最好的課堂,在派往維也納的日本77人代表團中,有66人是工程師。這些專家在“世博會的工廠和車間”中專心致志、從容不迫地學習研究。回到日本後,他們撰寫了一份96卷的報告。可以說,日本從世博會中吸收了西方新的許多科學技術並在很大程度上發展和加強了國家的工業實力。1877年,日本開始在國內舉辦相當規模的工業博覽會。1928年,日本參與了《國際展覽公約》的制定,成為締約成員國之一,並籌劃在1940年舉行以慶祝日本帝國成立2600年為主題的世界博覽會,後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流產。60年代,日本的經濟開始復甦並飛速發展。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更是振奮了國民精神。1965年,日本正式向國際展覽局申請舉辦1970年大阪世博會,主題為“人類的進步與和諧”。
1970年萬國博覽會組委會名譽主席由王儲明仁擔任。組委會秘書長由首相鈴木先生擔任,同時成立了由40人組成的總計畫委員會,其中包括了建築師、城市規劃工程師、藝術家和其他領域的一些專家,由日本建築師丹下建三(Kenzo Tange)領銜,共同規劃設計世博園場館建設和世博會整體策劃。世博會項目經費則由國家、府和大阪市政當局共同出資。
回溯歷史,在19世紀,世界博覽會蓬勃開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各國商品交流和新技術發明的需要,旨在傳播知識以促進社會發展。但在二十世紀70年代,交通和通訊的發達,使世界已變得越來越小,發明創造已無需在世博會上得以張揚、傳播。世博會的策劃者們充分看到了這些時代特點和大眾媒體迅速發展給博覽會展示重點帶來的變化,由此接受了丹下建三(Kenzo Tange)的設計理念:世博會的重心應放在人類的精神生活上,世界博覽會必須成為一個“世界文化的盛大節日”。
如何規劃這個“世界文化的盛大節日”?如何以這個目標設計世博會園區?策劃者們遇到了難題。丹下建三(Kenzo Tange)日後回憶道:我有幸參與了從場地的選擇到建設布展的每一個步驟。在剛開始工作前,我們曾訪問了一些舉辦過世博會的城市,如蒙特婁、紐約等,但我們發現這些園區的規劃之間並沒有什麼聯繫。它們看上去都象大型兒童樂園,根本沒有什麼規則可言,由此卻給了我們重要的啟發,我們完全可以大膽地創新開拓。有一天,我在思考時,路邊一棵大樹躍入我的眼帘,一下子激發了我的靈感和思緒,啟迪了我對世博園的規劃理念;這棵大樹代表著世博會,樹幹、樹枝和樹葉就象是世博會的不同組織系統,而樹上的鮮花、果實正是由參展者自由設計的美妙展位和展品。
日本1970年大阪世界博覽會選址
博覽會場地選址大阪市郊約15公里的千里山丘陵地帶,場地面積約330萬平方米。展覽空間分為地下、地上、空中三個層次。“乾”字型結構將主入口延伸到南面,中軸線上有節日廣場和不同主題展館,國際市場和計算機信息控制中心和行政樓區,主幹道東部、西部是不同參展國展館區。世博園展區規劃中以七個廣場為集散地,將日本國家展區、日本企業展區和外國展區三大類從空間上有機切分和貫連,每個廣場以日文一星期中的一天依次命名,給人以時間上的循環和次序。
世博會園區交通中,安排有4.2公里的環園輕軌鐵路,全程設有7個站,每小時運量13000人。園區主要大道上設計有3.5公里自動人行道的高架橋。它們在橢圓形封閉管道里,以每分鐘40米速度作雙向運動,並為母子和殘疾人安排了專用車廂。此外,還有30米高的室外纜車,33個球形吊艙,每個載量15人,不停地在園區循環。當然,世博園內的所有交通工具都要另外收費。
大阪博覽會有一個占地約20萬平方米的“日本花園”,分為:“田園”、“風雨廣場”和“記憶森林”三大部分,綠色寓意了和平和寧靜,也寓意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與進步。
為了舉辦世博會,大阪城市和日本在建設新交通系統和重建現有系統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東京至大阪的高速鐵路線改建,機場被擴大,從市中心到博覽會之間建設了幾十公里鐵路,大大方便了遊客參觀和疏散。
日本1970年大阪世界博覽會場館
世博會中的展示一切服從於博覽會主題“人類的進步與和諧”。無論是場地建築還是展覽活動,都提示著人類如何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更好地套用科學技術,更好地促進相互理解,更好地享受工作生活。整個世博會會場建有不同展館116座,世界各國的建築師充分發揮了藝術的想像,力圖使世博會的建築本身成為最新穎、最先進的展品。展館建築打破了人們既定的傳統模式,以技術表現主義思潮居主導,許多展館和設施均借鑑了英國阿基格拉姆(Archigram)的新未來主義幻想,不管是日本的設計師還是參展國的設計師們,都從展望未來城市的角度,廣泛運用鋼鐵、玻璃和新穎材料來強調現代建築趨勢。這也是自“二戰”後舉辦世博會的流行和時尚。
對於大阪世博會的建築,曾有人幽默地形容道:這些建築就像婚禮上不同禮物的集合,每一個展館就是一個大禮物:法國館象大型的高爾夫球、美國館象莫列頓呢鴨絨被、日本館象一組大鈴鼓、象牙海岸館則象是一支大象牙、瑞士館象一株巨大的水晶樹,澳大利亞館象一頭帶著乳酪和食品袋的恐龍,菲律賓館象一隻大海蚌,富士館象個充氣枕頭。稀奇古怪、形態各異的展館建築直接衝擊人們的視覺,更顯現出主題和創新的時代精神。
評論家NAVLITSKAYA說:1970年大阪世博會一方面演繹了日本和世界對未來城市發展的展望,另一方面也把人類最新的科學技術從試驗室內演繹為現實。
但是,對於廣大參觀者來說,世博會中那些豐富的視覺景觀和充滿想像力的創造、現代科技的發明、異國的風情展示,無疑實現著孩子們,同樣也是大人們的夢想。狂熱地吸引著一批批遊客進入遊戲、娛樂和幻想的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國家館,這個最大的展區,造型設計源自日本國花櫻花的5個花瓣,也是直接將世博會會標圖形建築物化。它由5個直徑為58米、高28米的鼓狀結構建築物組成並圍繞一個80米高的花蕊塔柱。日本國家館主題:日本與日本人--過去、現在和未來。室內展示了日本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引人注目的展品中有排水量為300000噸的油船、放大500000倍的射電望遠鏡、抗震摩天大樓結構實物模型及速度可達到每小時500公里的磁懸浮列車模型。
大阪世博會中開設了美術展覽館,43個國家不同時代的珍貴藝術品和日本的510件藝術品,以“創造的黎明”、“神聖的藝術”、“東西方之間的交流”、“向自由進軍”、“20世紀動態”為題分成五個展區,作品涵蓋人類整個藝術史,反映了主題“人類的進步與和諧”。
日本19970年大阪世界博覽會設計
在大阪世博會上,最受關注的作品莫過於日本現代藝術大師岡本太郎(Taro Okamoto)設計的太陽塔和美國館中由阿波羅登月帶回的月亮石。1967年7月7日,日本世博會組委會任命岡本太郎擔任大阪世博會主題場館的設計師,為博覽會的中心設施節日廣場進行綜合設計。
岡本太郎在設計之初便思考:什麼才是人類真正意義的進步與和諧?如何將世博會變為一個能融合人類全部品質的盛大的典禮?他從歷史的角度審視人類從古到今的文化和社會形態,並從人類原始氏族公社的祭祀典禮中尋求創意。他從那些充滿人類生命原始力量的圖騰中,感悟到人類在生命藝術的宗教中匯聚起身心一體的無窮力量,由此產生出強烈的原始生命動力,這正是人類進步與和諧的真正原動力。
太陽塔造型象是一個沖天巨人,也象一尊古老的雕像。高舉的雙臂托起了富麗堂皇的節日廣場巨大的屋頂。太陽塔上有四個大面具:塔頂是光芒四射的“黃金之面”,塔中央有“太陽之臉”和“暗黑之星”注視著節日廣場,最底端“地底之星”則照耀著“逝去的世界”。四個面具寓意世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太陽塔下有“智慧”、“祈禱”展館,基座上有一張象徵著人類的巨大的人臉雕塑,在其兩側則是大大小小各式各樣、來自世界各地的雕刻臉譜面具。整個展館呈現出神秘的氣氛,讓參觀者感覺置身於遠古時代的一個祭祀舞會現場。
太陽塔內部布展立意是人類的智慧創造之火如同太陽從遠古燃燒至今,並將照亮未來,直至永恆。人類生命中所蘊藏的創造潛能將勢不可擋地為人類開啟未來的世界。
參觀者通過一條傳送帶進入象徵人類歷史之初的“神秘的世界”,紅、藍、黃的火焰光線塑造出遠古時代的氛圍,藝術效果使人深切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塔中展示相繼演繹著“人類與生活”、“人類與自然”、“人類與科技”和“人類戰勝自我”的主題。
中心展品生命之樹表現了“生命力量”。大樹從塔底至塔頂,樹枝依次環繞而上,排列著自然界從原始生物到人類的292種生物體,科技手段則賦予了40餘種模型以生命活力,使它們擁有呼吸、可以運動。這些栩栩如生、生動有趣的展品,揭示了生物進化的里程,把大自然的造化演繹得淋漓盡致。五分鐘“生命之樹”的攀登里程,卻跨越了地球生物演變的悠久歲月,來到頂部平台,頓時,又會被光學製造出來的特殊七色太陽光芒所震懾。此時,地下傳來的“大地之歌”與高空迴響的“天堂之歌”和諧交融,共演一曲“生命的禮讚”。
世博會上,美國館的月亮石是觀眾最受歡迎的展品,美國館中宇航展廳內陳列著“阿波羅”系列飛船,阿姆斯特朗的踏在月亮上的腳印巨幅圖片與小小的月亮石激動著每位觀眾,它們敘述著人類歷史最偉大的時刻;1969年7月16日,美國人阿姆斯特朗(Neil.A.Armstrong)、柯林斯(Michael Collins)和奧爾德林(Edwin.E.Aldrin)升空。經過102小時39分40秒的飛行,“鷹”登月艙穩穩地落在月球大地,遙遠的星球亘古以來的寧靜被人類的使者打破,人類把自己的印記留在另一個星球。
在月亮石面前,人們認識到只有人類科學和技術的進步,才能發展人類自身。月亮石演示著登月太空人阿姆斯特朗“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的哲理。
日本1970年大阪世界博覽會盛況
3月14日博覽會開幕,裕仁天皇和首相出席了開幕式並發表簡短致詞。數萬佳賓濟濟一園,共慶盛會。次日,博覽會向社會開放。隨後的183天,世博園內天天人山人海、歡歌笑語,來自世界各國不同的表演使會期活動高潮迭起、精彩紛呈,令人目不暇接。自大阪世博會起,幾乎每個參展國家都在各自的國慶紀念日舉行館日慶祝活動,來自世界各國的嘉賓們歡聚一堂,傳遞信息、合作交流、增進友誼,各種不同的文化活動為世博會增添了喜慶的色彩,這項開創也成為以後世博會的保留節目。
大阪博覽會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共有6421,8770人參觀了世博會,創造了世博會歷史的最高記錄。會期單日最高入場人次為83,5832人(9月5日),最低人次為16萬3857人(3月16日),半數以上的日本人都參觀了博覽會,高達1500億日元的投資不僅很快收回,而且盈利頗豐,大阪博覽會成為世博會歷史上成功的經典。
日本通過大阪世博會進一步打開了國門,為重新融入國際社會作出了有效的努力,也為世博會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著名的日本小說家Kobo Abé說道:“今日世界真正的準則便是現代化,國家文明快速發展,開啟世界之門的鑰匙就是‘現代化’,其標誌就是‘合作交流’。1970年大阪世博會成功的舉辦正是日本國家現代化到來的標誌。
大阪世博會於1970年9月13號閉幕。皇太子在歡呼的人群中留下了名言:“願人類進步與和諧的理想之火永久不熄”。
日本1970年大阪世界博覽會影響
大阪世博會之後,世博會的大部分建築被拆除。世博會園區改為萬博公園,當年的國際展館改為不同內容的兒童運動場。原有的日本館、鋼鐵工業展館和日本民藝館作為永久的建築設施而保留,重新規劃設計。萬博公園現在有日本民藝館、國立國際美術館、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國際兒童文學館和萬國博覽會紀念館。關於太陽塔的留存,世博會後引發了社會不同的意見。1975年,日本政府決定對太陽塔實施永久保留,成為國家特定的紀念文物。
30多年過去,太陽塔依然屹立,“黃金之面”仍然注視著來往的人群。太陽塔,不僅是世博會輝煌歷史上的一個“圖騰”標誌,而且已經衍化為日本民族的一個神靈、成為日本一個時代的符號。
太陽塔,它象徵著人類的尊貴和永不停止的前進步伐。
太陽塔,它萌發的藝術魅力仍然震撼和煽動著每個人的心靈。
太陽塔,它蘊含“人類的進步與和諧”的哲理,依然醒示著人類前進中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