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秋月”號驅逐艦

日本“秋月”號驅逐艦

秋月級飛彈驅逐艦,是日本海上自衛隊最新建造的一種通用(多用途)型護衛艦。雖然日本對外宣稱其為“護衛艦”,實際上已經達到了“驅逐艦”的標準。該級驅逐艦建造計畫被2007財年(日本平成19年)國防預算批准,故按日本武器命名傳統,項目代號發為19DD。預計建造4艘,首艦在2010年10月13日在三菱重工長崎造船廠下水,正式命名為“秋月”號。該艦定於2012年服役,將進一步加強海上自衛隊執行水面戰和飛彈防禦等任務的能力。2013年3月7日,第二艘“照月號” (20DD)正式服役。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秋月”驅逐艦下水 “秋月”驅逐艦下水

“秋月”號標準排水量約5千噸,滿載排水量6800噸,艦長150.5米,寬18.3米,型深10.9 米,吃水5.3 米,最大航速30節,艦上乘員200人。主要武器裝備包括90式艦艦飛彈、改進型海麻雀防空飛彈、07式垂直發射火箭助推魚雷等,艦上還可搭載2架直升機。  

“秋月”號驅逐艦造價高達750億日元。據計畫,該型驅逐艦還將再建造3艘,至2014年3月全部服役。

“秋月”這個名字在日本海軍史上曾出現3次。最先是“二戰”時日本海軍的防空驅逐艦,共建有12艘,其中6艘在太平洋戰爭中被擊沉,6艘被盟軍繳獲(1艘賠償給了當時的中國政府)。1958年冷戰期間,日本作為美國同盟,又建造了第二代秋月級驅逐艦,到1997年全部退役。如今的秋月級已經是“第三番新酒”。

秋月級驅逐艦第二艘“照月”號 秋月級驅逐艦第二艘“照月”號

儘管日本方面稱秋月級為“護衛艦”,但實際上其滿載排水量為6800噸,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驅逐艦。秋月級共建造4艘,其餘兩艘預計在2014年交付。

建造計畫

據計畫,該型驅逐艦還將再建造3艘,預計至2014年3月全部服役。 2012年10月17日,日本三菱重工長崎造船廠舉行海上自衛隊最新秋月級飛彈驅逐艦三號艦“涼月”號下水儀式。該艦舷號為DD-117。至此,日本四艘秋月級飛彈驅逐艦已經全部下水。防衛省次官出席下水儀式。分別是DD115秋月號、DD116照月號、DD117涼月號、DD118冬月號。 2013年3月7日,日本三菱重工長崎船廠內,第二艘秋月級飛彈驅逐艦照月號正式服役,該艦舷號為116號。與中國海軍北海艦隊116石家莊號俄式神盾艦舷號相同。

舷號 艦名 開工日期 下水日期 服役日期 建造船廠
DD115 秋月 2009年7月17日 2010年10月13日 2012年3月14日 三菱重工長崎造船廠
DD116 照月 2010年7月9日 2011年9月15日 計畫2013年3月 三菱重工長崎造船廠
DD117 涼月 2011年 2012年10月17日 計畫2014年 三菱重工長崎造船廠
DD118 冬月 2011年 2012年8月22日 計畫2014年 三井造船玉野事業所

研發背景

日本“秋月”級驅逐艦 日本“秋月”級驅逐艦

舊日本海軍因輕視反潛護航等防禦性建設,在太平洋戰爭中被美國徹底切斷運輸線,最後不得不在舉國崩潰的情況下投降。戰後在美國扶植下,日本軍事力量從20世紀60年代起逐步增強,吸取當初教訓,提出了“保衛航路帶”的海軍建軍目標,後來進一步發展成“保衛1000海裏海上生命線”,對軍艦的遠洋反潛護航能力提出了高要求,並為此建設了整體戰鬥力極強的“八八艦隊”。1982年到2006年,日本共建造了4型34艘針對反潛護航的通用驅逐艦,而就在第4型“高波”級建造的同時,已開始規劃平成18年度(2006年)預算內的新一代通用驅逐艦,當時簡稱18DD。

18DD體現的戰略需求與前輩們有所不同:進入21世紀,日本面臨的海外利益日漸增多,國防逐漸擺脫“專守防衛”思想,轉而“積極防禦”,以便應對“周邊有事”和“海外維護和平兵力投送”。體現到新一代通用驅逐艦的任務規劃上,就是既要保證精良的反潛能力,又要加強防空能力,並具備一定的對陸支援能力,順便處理一些維和反恐、攔截“不明國籍入侵船”等低強度任務。另外,18DD還要承擔日本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推進的“自主先進國防裝備計畫”的驗證任務。

儘管任務比前輩複雜許多,但18DD仍然強調穩妥繼承,摒棄了很多炫人耳目的先進技術。

首先是美英兩國引領的全電推進方式,即發動機直接帶動電機,再帶動螺旋槳,取消複雜軸系,使艦內空間利用更高效,並且統一電力分配,提高用電效率,節省了費用。而消除軸系的機械摩擦,也有助於提高船舶的聲隱身效果,但全電推進系統在船舶高速性方面性能尚不足。日本卻要求18DD能夠配合飛彈艇攔截“不明國籍入侵船”,在近海實施一體化警戒防護戰,最高航速不得低於30節,而且18DD定位核心任務是反潛護航,使用頻率必然很高,全電推進系統這項新技術一下子就用在它上面,可靠性難保證,不符合日本追求可靠性的傳統,可能就是這兩個因素導致全電推進被否決。

其次是曾流傳出的模仿美國新一代驅逐艦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的18DD外形,採用內傾型艦首和綜合全隱身密封桅桿(內兼容大量雷達電子設備,利於隱身,減輕電磁干擾,提高雷達使用壽命)。但日本最終否決了,究其原因有:其一,內傾型艦首高速行駛時會嚴重甲板上浪,美國“朱姆沃爾特”級為此採用了複雜的電子控制技術,而日本周邊海域海況不佳,也不值得為相對低檔的通用驅逐艦花費太高,索性放棄了這個極佳的隱身設計;其二,綜合全隱身密封桅桿固然先進,但日本缺乏足夠的技術驗證,一下子用在任務繁重的新軍艦上不夠穩妥,而且通用驅逐艦往往要護航非隱身的民用船舶,隱身性太高也沒必要。

放棄這兩項技術後,18DD延續“高波”級基本艦型,進入了正式設計。但在2005年日本軍費耗費項目太多,通用驅逐艦計畫被延後到平成19年預算,改稱19DD。

2006年初,日本官方公布19DD設計案,放棄裝備類似美國“朱姆沃爾特”級的155毫米“先進火炮系統”和“拉姆”飛彈近防系統(估計可能是日本這些技術儲備不足,花巨資給通用驅逐艦裝備不划算,而原有裝備用了多年,便於操作和後勤,且性能“足夠”),最終定案編入2007財年國防預算。

總體設計

19DD概念構想圖 19DD概念構想圖

19DD的設計以“高波”級為基礎,融入日本來隱身技術研究成果,船舷外飄,上層建築底部與主甲板同寬,向內傾斜10度,所有轉角處都採用圓弧過渡,基本遮蔽救生艇、錨鏈等雷達波強反射物,主炮、煙囪等也都設計成簡潔多面體,桅桿採用類似“伯克”級的大傾斜式三腳桅,可以在保證強度的同時儘量減少重量和體積,減少桅桿表面積。種種措施可以讓雷達波不規則地散射,降低19DD被雷達探測到的機率。此外,發動機減震浮筏等聲隱身技術和海水降溫系統等紅外隱身技術皆配備齊全。

19DD的動力系統很出乎意料,沒有採用“愛宕”級“宙斯盾”艦的美制LM2500燃氣輪機,也沒有採用“高波”級的美制LM2500和英制“斯貝”SMIC燃氣輪機並聯,而是全採用英制“斯貝”SMIC燃氣輪機。這不是因為英國燃氣輪機性能領先美國貨,而是因為日本長期習慣使用英制燃氣輪機(之前買美國燃氣輪機有政治因素),“斯貝”SMIC可以自制,用起來在自主性、維護保養、操作習慣等方面都更有優勢,而且功率也滿足需要,從這一點可見日本選擇配置的謹慎與務實。

電子設備

19DD的電子設備是其最大亮點,裝備了日本自主研發的先進技術戰鬥系統,由先進戰鬥指揮系統、FCS-3改有源相控陣雷達、反潛情報處理系統和電子戰管制系統四大子系統組成,是日本利用自身電子技術優勢,花費近20年心血開發而成。

該系統不僅可以與別國同類裝備一樣,將所有感測器獲取的數據交由高性能計算機處理,將結果綜合顯示在指揮中心大螢幕上,通過網路數據鏈傳遞給各分系統,而且還能通過光纖數據網路保證各感測器獲取的數據基本無延遲地實時分享,部分系統損壞後,可以利用網路和其他部分發揮替代作用,真正做到了作戰系統一體化(而不是簡單地用網線把獨立的各系統連線起來),信息處理效率大大提高,設計架構更加先進,基本達到美國“宙斯盾”系統最新版的水平。

反潛探測系統方面,作為19DD研製基礎的“高波”級已經裝備了美國最先進的SQS-53B/C艦首聲納和SQR-19A(v)拖曳式線列陣聲納(日本都已實現國產化),19DD更上一層樓:不僅反潛情報處理系統提高了聲納獲取數據的處理效率,專家系統軟體可以智慧型化為反潛武器操作人員輔助決策,而且換裝了日本更新的OQS-XX艦首聲納和改進型拖曳式線列陣聲納,探測距離有一定增加,精度更高,更重要的是在淺海的使用效果大大增強。這未免有些令人詫異,19DD"正常用途”應該是遠海護航,不必太關注淺海目標,而聯繫來日本對中國常規潛艇發展的鼓譟,可見這個“反潛護航艦”已經針對“假想敵”第一島鏈附近目標海域,特意強化了淺海反潛能力。

FCS-3改有源相控陣雷達 FCS-3改有源相控陣雷達

FCS-3改有源相控陣雷達堪稱日本海軍電子設備進步的典型,與歐洲APAR有源相控陣雷達屬於同類輕型雷達,採用四面主天線基陣分置上層建築四周的安裝方式,對空探測距離210千米,可同時跟蹤300個目標,加強了低空分辨能力,據說可以探測定位127毫米炮彈。FCS-3改借鑑了歐洲同類雷達技術,四面天線基陣可以同時制導12枚艦空飛彈,攔截100千米內的目標,有很強的環境信息感知與防禦能力。每面雷達主天線基陣旁邊還有一小塊雷達天線基陣,可以制導美制艦空飛彈。有人可能覺得FCS-3改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偏小,不能制導遠程艦空飛彈。據分析:日本可能就沒要求19DD有遠程防空能力,而是將其定位在反潛為主,兼顧複雜的多用途功能,保證中程防空足矣。定位清晰才能保證系統戰鬥力的最最佳化,避免強行採用不必要的高端設備而造成造價飆升和政治阻礙。

19DD的電子戰設備倒是西方國家的標準配備,基本是仿製改進美國的主動干擾機、綜合干擾彈發射器和拖曳式反魚雷誘餌,不過在新型電子戰管制系統的指揮下,其效率和可靠性必然提高。

武器裝備

19DD在武器選擇上沒有盲目追求全面高端,反而根據自身定位,選擇得恰到好處。

SH-60K直升機 SH-60K直升機

最核心也是最基本的功能——反潛能力方面,19DD精益求精,成為第一種攜帶雙直升機庫的日本通用驅逐艦(之前的通用驅逐艦機庫內只能維護1架直升機,往往只能保護自身,難以不間斷攻擊潛艇),令整個編隊反潛作戰的直升機調配更加靈活高效。戰時配屬2架日本自主改進的10噸級SH-60K直升機,裝備新型吊放聲納、逆合成孔徑海面搜尋雷達、新型磁探儀和紅外探測裝置,可以攜帶日本97式反潛魚雷(在美國MK50反潛魚雷基礎上改進,射程約15千米,速度50節)在200千米半徑反潛搜尋,配合新型助降系統,擁有在5級海況下起降能力(大多數直升機這個時候都不能停留在驅逐艦甲板上)。按照日本反潛艦艇慣例,19DD配備2具三聯裝324毫米魚雷發射管(使用97式反潛魚雷)和16枚裝進MK41垂直發射裝置的日本版“阿斯洛克”反潛飛彈(戰鬥部由美制MK46魚雷換成日本97式魚雷,巡航速度0.9馬赫,最大射程20千米,可攻擊水深40至1000米的潛艇)。綜上所述,19DD堪稱世界上反潛能力最強的驅逐艦之一。

相比之下,19DD的防空能力不算突出:配置了32單元美制MK41垂直發射裝置,16單元裝填日本版“阿斯洛克”,另16單元防空飛彈選擇北約聯合研製的“改進型海麻雀”(ESSM),最大射程從原型“海麻雀”的15千米提升至近50千米,速度4馬赫,最大機動過載50G,僅保留了原型的半主動雷達導引頭,堪稱老式防空飛彈“重煥新生”。不過,雖然ESSM可以1個MK41單元裝4枚,達到64枚這樣可觀的載彈量,但當代反艦飛彈射程普遍超過100千米,ESSM的射程只能被動防禦來襲飛彈,無力威脅敵機,日本選擇的理由是什麼呢?  據分析,應該是日本考慮到未來海戰要靠編隊系統作戰,有萬噸級“宙斯盾”艦主導100千米外的遠程防空,有美國和未來本國航母提供全面防空掩護,19DD配備的ESSM性能和數量足以自保,並且能為編隊加一層高密度中程防空圈,在高性能雷達的支持下,已經構成比較可靠的多層防空能力。如果貪大求全地加裝遠程防空飛彈,不但要耗費巨大來升級雷達,而且軍艦隻有16枚遠程防空飛彈,備彈量嚴重不足。況且遠程防空飛彈的機動性有所削弱,很難確保擊毀反艦飛彈,一旦被突破,只能靠日艦普遍裝備的6管20毫米“密集陣”近防炮死守,風險實在太大,反而不如ESSM專心對抗反艦飛彈比較保險。同樣考慮編隊配合,日本沒有加裝流行的“拉姆”飛彈近防系統,仍然選擇使用經驗豐富且威力足夠的強化版“密集陣”系統。

在反艦武器方面,19DD配置很平常:8枚自製SSM-IB反艦飛彈(射程150千米,可以算是早期“魚叉”改進版)外加1門美制MK45 Mod4型127毫米艦炮,這在西方新一代驅逐艦中算是標準配置。但值得注意的是,MK45 Mod4型艦炮很快將配備美國新型增程制飛彈藥,屆時射程將達117千米,命中精度距目標10米之內,可見19DD已經不滿足於只對海上目標作戰,開始考慮攻擊近岸目標的問題。

另外,19DD在左右兩舷各設了1個封閉艙,各裝1艘高速突擊艇,日本宣稱是用於近海巡邏、驅趕“不明國家入侵船”。但19DD滿載排水量約6500噸(考慮到除直升機庫外,配置無太多增加,比“高波”級排水量多三四百噸比較恰當),用於“近海高速追擊”的突擊艇完全可用在別國或島嶼近岸進行特種戰行動。而且1913D為了防備恐怖攻擊,專門設計了4挺擁有光學瞄準設備的12.7毫米機槍,又給SH-60K直升機配備“海爾法”輕型反艦飛彈,別國小艇顯然不太可能到日本近岸突襲,更可能是19DD靠近別國海岸(至少是遠離本土的海區)執行任務,隨時“防禦”。這些不起眼的武備足以暴露出日本海軍在為主動攻擊悄悄準備。

影響評價

一支建設合理的海軍,其軍艦配置可以反映出其任務和戰略規劃。19DD所有配置都緊密圍繞著日本海洋戰略調整對海上力量的要求——隨著中國等西太平洋海上力量的崛起,19DD主動把“水下假想敵”從冷戰時期的蘇聯核潛艇“降格”為更複雜的近海環境下的常規潛艇;隨著日本向外投射影響力的欲望增強,19DD的艦炮、機載飛彈、機槍和小艇已經為在遠海甚至別國近岸行動預先準備。19DD的配置及選擇理由顯示日本海上力量並不安於現狀,已經足夠引起警惕與應對。

19DD不是一款處處高精尖技術的夢幻戰艦,但仔細觀察其方方面面,可以發現每項設備的選取都切合實際需要,且滿足日本編隊整體作戰的戰術想定——業精於反潛,兼顧可靠的防空和反艦能力,密切與其它艦艇協同作戰,將單艘戰鬥力平平甚至有缺陷的艦艇組合出完善的編隊戰鬥力。在這樣的定位和選擇下,日本得到了一款先進高效且成熟可靠的通用驅逐艦,這種統籌重點和全局的發展思路往往比吸引眼球的技術高指標更加可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