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經濟發展戰略

旅遊經濟發展戰略

旅遊經濟發展戰略,是指國家或地區整體發展戰略的指導下,對其旅遊產業的發展所作的總體性長期謀劃,即對一定時期內旅遊產業發展的方向、規模、階段、原則、任務等總量進行的總體性謀劃和同期內旅遊產業與其他產業關係的全局性協調謀劃。 旅遊經濟發展戰略的主要內容有兩個方面: 第一,旅遊產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它是制定旅遊經濟發展戰略的首要問題,主要包括旅遊產業所要達到的數量指標、增長速度、產業結構的變化、技術進步,以及提高旅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要求等。 第二,實現旅遊產業發展戰略目標的對策、途徑和手段,即戰略重點、戰略步驟、戰略措施等。實現旅遊產業發展戰略目標的對策、途徑和手段主要為:旅遊資源的開發、旅遊產品的發展、旅遊設施的建設、旅遊市場的開拓、旅遊產業結構的調整、旅遊人才的培養以及資金的籌措等。 旅遊經濟發展戰略可分為三個層次,即全國旅遊經濟發展戰略、地方旅遊經濟發展戰略和旅遊企業(景區)經濟發展戰略。三個層次的旅遊經濟發展戰略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全國性的旅遊經濟發展戰略對下面層次的旅遊經濟發展戰略具有指導意義,下面層次的旅遊經濟發展戰略必須根據全國旅遊經濟發展戰略來制定。

制定原則

三十年來,我國旅遊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產業規模逐步壯大,產業組織逐漸健全,產業地位日益重要,社會經濟效益也越來越顯著。

與此同時,旅遊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問題也暴露無遺,旅遊資源開發過度,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旅遊飯店數量過多,旅遊產業結構極不合理,城市基礎設施陳舊,相關產業相對滯後,與旅遊業的發展步伐不相適應等。

由於上述種種原因,促使了我們必須儘快制定一項科學合理的旅遊發展戰略,指明我國旅遊業的長遠方向,統籌我國旅遊業的全局,保證我國旅遊業能夠持續、穩定、協調地發展。

1.與國民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原則

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的產業,它的發展依賴於國民經濟的總體發展狀況。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規模、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從根本上制約著旅遊業的發展規模、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因此,我們應當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充分考慮國民經濟和相關產業的發展狀況,考慮旅遊業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化程度,以此來制定符合我國特點的旅遊經濟發展戰略。

2.旅遊系統結構相協調的原則

按照系統論的觀點來分析,旅遊業猶如一個大系統,旅行社業、旅遊飯店業、交通運輸業、文物和園林業、商業和服務業等就是這個大系統中的各個子系統。根據系統論的有關原理,大系統中的各個子系統必須確定自己的位置,明確自己的職能,系統的整體利益才能得到維護。從這個原理出發,只有各個子系統(即各地區、各行業、各部門)通力合作,旅遊業這個大系統才能正常運行。因此,在制定旅遊經濟發展戰略時,一定要注意局部與全局的關係,堅持旅遊系統結構相協調的原則。

制定依據

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由於基本國情不同、旅遊產業發展所處的階段不同,因而各國在各個時期的旅遊經濟發展戰略也不一樣。一般來說,影響和決定旅遊經濟發展戰略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方面。

1.社會經濟水平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和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旅遊經濟發展戰略的基礎條件。一方面,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會對旅遊產業的發展提出不同的要求,即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居民收入水平也高,旅遊需求也強烈,要求旅遊業快速發展;經濟發展水平低,國內或地區居民旅遊需求雖然薄弱,但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吸取外匯,積累資金,而要求發展入境旅遊。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水平會對旅遊產業的發展形成制約,即與發展旅遊業相關的其他產業能對旅遊業提供多大的支持。如果經濟發展水平高,這種支持就比較有保證;如果經濟發展水平低,這種支持就會很有限,從而制約旅遊產業的發展。所以在制定旅遊經濟發展戰略時,尤其是考慮戰略目標時,必須考慮不同時期社會經濟發展會對旅遊業提出的要求和能提供支持的程度。

2.旅遊資源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旅遊資源狀況是其旅遊產業發展的前提條件。對制定旅遊發展戰略有直接影響。如果旅遊資源豐富,品種又齊全,就可以提供多種類型的旅遊產品,滿足各種不同的旅遊需求,同時由於開發潛力大,其旅遊產業的發展後勁也大,因此在制定旅遊經濟發展戰略時,其戰略考慮也就可以放寬、放遠。反之,若旅遊資源不夠豐富,又比較單一,比如一些島國的主要旅遊資源就是陽光、沙灘、海水等,其旅遊產業的發展會受到一定的限制,旅遊經濟發展戰略也會區別於前一類型的國家或地區。

3.旅遊產業發展

不同的發展階段意味著旅遊產業發展的基礎不同,進一步發展的要求也不同,這對旅遊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也有影響。一般來說,旅遊產業若處於初期發展階段,其發展速度要快,需要的基礎設施投資也大,旅遊產業的發展主要表現為數量型增長;旅遊產業若處於中期發展階段,其發展速度相對減緩,所需投資仍然較大,但與初期階段相比將有所減少,而且其發展開始注重質量和效益,表現為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高轉換,從速度型向效益型轉換;進入成熟階段的旅遊產業,各種基礎設施已經配套,各種接待設施也已完善,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也較高,產業體系健全,經濟運行暢通,旅遊產業的發展主要表現為低速度、高效益和高質量,即從外延擴大再生產向內涵擴大再生產為主的效益型旅遊產業發展。

由於旅遊產業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其發展的任務和提出的要求也不一樣,其發展戰略也會不同。在初期發展階段,主要任務和要求是創匯,即增加外匯收入為經濟建設積累資金;在成長階段,要求同時兼顧速度和效益;而在成熟階段,由於基數大,發展速度會減慢,主要獲取更高的發展效益。

總而言之,影響旅遊經濟發展戰略制定的因素除了上述三個主要方面之外,還有其他因素,如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模式、產業政策、旅遊市場的供需情況等。在具體制定旅遊經濟發展戰略的過程中,應該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深入分析。

戰略必要性

制定旅遊經濟發展戰略是旅遊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自1978年以來,我國旅遊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產業規模逐步壯大,產業組織逐漸健全,產業地位日益重要,社會經濟效益也越來越顯著。與此同時,旅遊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問題也暴露無遺,旅遊資源開發過度,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旅遊飯店數量過多,旅遊產業結構極不合理,城市基礎設施陳舊,相關產業相對滯後,與旅遊業的發展步伐不相適應等。

基於上述種種原因,必須儘快制定一項科學合理的旅遊發展戰略,指明我國旅遊業的長遠方向,統籌我國旅遊業的全局,保證我國旅遊業能夠持續、穩定、協調地發展。

戰略體系概況

我國旅遊經濟發展已初步形成一個完整的戰略體系,這一旅遊經濟發展戰略體系可概括為“四位一體”。

所謂“四位”,就是這個發展戰略體系主要由政府主導型戰略、經濟新增長點戰略、旅遊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四方面構成,以形成其綜合性。所謂“一體”,就是這四個戰略集中為一體,要達到國家“十一五”計畫和202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的“經濟成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於這一戰略體系體現了重大而艱巨的體制轉變的根本任務,所以它的實現過程也是一個較長的歷史階段。也正因為這個道理,“四位一體”的旅遊經濟發展戰略具有跨世紀的長遠指導意義。

1.政府主導型

政府主導型戰略,就是按照旅遊業自身的特點,在以市場為主配置資源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爭取旅遊業更大的發展。

政府主導型戰略的主體是政府,基礎是市場,因此,在制定和實施這一戰略的過程中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國家旅遊局、地方旅遊局及與市場和企業的多重交叉組合的相互關係。按照發展的實際情況和要求,各個層次和各個方面應有所側重和分工,以構成完整的促進旅遊業發展的體系,這也符合旅遊大國的特點。

政府主導型戰略的主要內容包括:觀念主導、政策主導、管理主導和資金主導等幾個方面。參照國際經驗,實施政府主導型旅遊戰略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幾條:建立和完善旅遊法制體系;旅遊管理部門行政地位升格;開徵旅遊稅;增加旅遊宣傳促銷的投入等。

2.經濟新增長點

選擇和確定新的經濟成長點,必須把握5個基本原則:①符合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的要求,有利於經濟成長的集約化;②市場需求量大,有利於增加有效供給;③產業關聯度高,有利於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和結構升級;④國際競爭力強,有利於擴大出口創匯;⑤投資回收快,有利於形成經濟的良性循環。

經濟新增長點的提出和政策化,為中國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旅遊業的發展,完全符合選擇和確定新的經濟成長點的5個基本原則。因此,經濟新增長點戰略就自然成為旅遊發展戰略體系的一個重要方面。從短期來看,要爭取確定為新的經濟成長點;從中期來看,要大力培育這一新的經濟成長點,使之全面發揮作用;從長期來看,要從新的經濟成長點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3.旅遊強國

中國已經是一個旅遊大國,但遠遠不是一個旅遊強國。從旅遊大國到旅遊強國,這一發展戰略的核心是質量,目標是大幅度地提高市場競爭力。

旅遊發展質量和旅遊服務質量構成旅遊強國戰略的總體框架。價格戰略、品牌戰略和人才戰略是質量的自然延伸,是競爭深化的需要,也是旅遊強國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國必須採取一系列的工作措施和戰略對策,使得這一戰略得以實現,最終形成強大的競爭力,從而參與世界旅遊經濟的水平分工,以新的姿態在21世紀的中國經濟發展和世界旅遊發展中創造出新的業績。

4.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戰略已經成為世界性和世紀性的話題,引起了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廣泛關注和普遍重視。可持續發展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環境保護問題,而是從人類的總體社會生活和長遠發展的各個方面提出的。因此,可以從自然的、社會的、經濟的、技術的各個角度分別闡述,有關的定義有近百種。得到普遍認可和接受的是《我們共同的未來》的主持者於1987年提出的定義,即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個定義有三個要點:一是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即無論富國、窮國,富人、窮人,都有生存權和發展權;二是要考慮後人的滿足,即達到代際之間的公平;三是要考慮環境和資源的承受限度。換句話說,就是要達到天人之間關係的長遠協調,而不能“吃祖宗飯、造子孫孽”。

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是資源永續利用,核心是旅遊業發展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在實施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政府的巨觀政策和管理措施是決定性的因素,這就是在可持續發展思想中制度因素的作用。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旅遊發展戰略體系中的最後一部分,從長遠看,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以上所述的政府主導戰略、經濟成長點戰略、旅遊強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就其實質和重點來說,在整個旅遊經濟發展戰略體系中,政府主導型戰略居主導地位,起著決定作用;經濟成長點戰略的實質是產業規模的擴大與作用的增強,因為任何功能的變化都必然有規模的因素在內;旅遊強國戰略的實質是質量的提高與競爭力的增強;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質是效益,但不是單純的經濟效益,而是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因此,簡要概括,這四個戰略又可稱為主導戰略、規模戰略、質量戰略和效益戰略。就其內容關係來說,主導是手段,規模是基礎,質量是過程,效益是目的;而這四個戰略的融合和集中,就是一體化戰略體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