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瓦斯曼·瓦茨曼1號彗星,是在1927年11月15日被阿諾德·施瓦斯曼和阿諾·亞瑟·瓦茨曼兩人在德國卑爾格道夫的漢堡天文台發現的[4]。它是由天文攝影發現的,當時這顆彗星的星等大約是13等[4],回顧在1902年3月4日的的影象中也找到了這顆彗星,1931年再發現時的星等是12等[4]。
這顆彗星不尋常的是通常光度維持在16等,會突然的增光和爆發,這會導致彗星的亮度增加1-4等[5]。這種現象發生的頻率為每年7.3次[5],在一或二周就會減弱。已知這顆彗星的光度變化範圍在9-19等之間,在爆發達到最大亮度時,光度增加了一萬倍。表面的高度變化過程被懷疑造成觀測上的變化[5]。
卡達天文台拍攝的彗星29P/施瓦斯曼·瓦茨曼。
這顆彗星被認為是新發現的半人馬小行星的成員,目前已知的成員至少有80顆。這些都是軌道在木星和海王星之間的小冰體。天文學家相信這些半人馬天體是從鄰近的古柏帶逃逸出的天體,古柏帶是距離太陽遙遠的小天體聚集成的雲狀區域。頻繁的受到木星的攝動[6],有可能會導致彗星在4,000年內向外或向內遷徙。[7]。
由塵埃和氣體組成的彗核是由與數十億年前的原始太陽和行星同樣物質構成的一部分。它們包含豐富和複雜的碳分子可能提供一些構成地球生命起源的未開化物直。
估計彗核的直徑約30.8公里[6]。
相關詞條
-
彗星
彗星,是一種天體,由太陽系外圍行星形成後所剩餘的物質(如冰凍的氣體、冰塊、塵埃)組成。彗星的英文是Comet,是由希臘文演變而來的,意思是“尾巴”或“毛...
簡介 產生 命名方式 種類 結構 -
彗星[星體]
彗星(Comet),是進入太陽系內亮度和形狀會隨日距變化而變化的繞日運動的天體,彗星物質蒸發,在冰核周圍形成朦朧的彗發和一條稀薄物質流構成的彗尾。由於太...
概述簡介 語源 物理性質 軌道特性 彗星的死亡 -
彗星[太陽系中的一類小天體]
彗星(Comet)是進入太陽系內亮度和形狀會隨日距變化而變化的繞日運動的天體,呈雲霧狀的獨特外貌。彗星分為彗核、彗發、彗尾三部分。彗核由冰物質構成,當彗...
簡介 結構 軌道 彗尾的產生 起源 -
彗星掩恆星
彗星掩恆星是一種天文現象,指彗星在恆星與觀測者之間通過而產生的遮蔽現象。屬於掩星現象的一種。 彗星沒有固定的體積,它在遠離太陽時,體積很小;接近太陽時,...
何為彗星 觀察彗星 彗星軌跡 彗星的結構 彗尾的產生 -
彗星表
周期彗星,其運行軌道為橢圓,周期彗星又分為短周期彗星和長周期彗星。周期彗星的橢圓越扁,周期越長。
彗星介紹 古代西方認識 周期彗星 國際天文聯會 歷代慧星表 -
弗利德里希·卡爾·阿諾德·施瓦斯曼
-Wachmann -Wachmann -Wachmann
簡介 成就 -
阿諾·阿瑟·瓦茨曼
Arn ,1902年3月8日-1990年7月24日),德國天文學家,漢堡人[1]。 瓦茨曼在基爾大學學習天文學,1926年以恆星自行的博士論文獲得學位。
-
半人馬小行星
典型的彗星而且一直有爭議,在天文學上目前卻將之同時歸類為彗星(95/P 喀戎)及小行星。 故也一直觀察其他的半人馬小行星是否有彗星般的活動。 半...指出半人馬小行星可能是從柯伊伯帶天體轉變成短週期木星族群彗星的中間天體...
概述 相關 -
彗核巡迴者號
飛掠:恩克彗星、施瓦斯曼-瓦茨曼3號彗星、德亞瑞司特彗星等。探索任務:了解彗核,飛掠三顆短周期彗星,了解他們的彗核。彗核 彗核通常被認為是彗星...。 在2001年,當深空1號太空船飛越過包瑞利彗星時,發現他的彗核(8 X 4公里...
簡介 彗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