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簡介於萬聚(YuWanJu),1935年5月10日生,於2009年11月在美離世,安徽省亳州市人。
國中就讀於亳州中學,高中入讀安徽省阜陽一中。
1956年考入唐山鐵道學院電機系。
1961年畢業後留校任教,1966年隨學校遷往四川。
曾任電力鐵道供電教研室秘書、副主任、電氣工程系副系主任、中國鐵道學會電氣化委員會理事、專委會組長、鐵道電氣化教材編委會委員、電工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西南交通大學電工學科評審委員會委員、西南交通大學捷運及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四川電氣化委員會秘書、國際(英國)IEE雜誌評審委員等職,現為西南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
主要成果三十多年來,一直從事電氣化鐵道接觸網學術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包括:
1、高速接觸網受流理論;
2、電氣化鐵道接觸網設計的CAD系統;
3、接觸網檢測和控制系統
4、地下鐵道的受流結構及高速電氣化鐵路接觸網等。
艱苦奮鬥自強不息
於萬聚出身於書香世家,曾祖父是清朝進士,祖父於懷珍是清朝秀才,空恨不得志,棄官歸田,成為遠近有名的於秀才,雖然樂善好施,但這時家業已開始沒落。到了父輩,更是江河日下,父親於長庚學而無成,主要管理農業並經營實業,開過酒坊、油坊及糧站,但是伯父於子明(我爺爺)乃是國民黨軍官。
於萬聚從記事起目睹了日本法西斯的暴行,日本鬼子來了,從農村向縣城逃,縣城被日本兵占領了,又重回到農村,日本兵的燒、殺、搶、掠在他幼小心靈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942~1947年,於萬聚先後在亳州縣城魏里鎮國小及商丘道德國小讀書,其間還在家鄉讀了近兩年的私熟。1947~1950年失去上學條件,回家鄉種地。1950年考入亳州中學讀國中,由於在農村經受過鍛鍊,能刻苦學習、誠懇待人、不怕吃苦、熱愛勞動,被選為校學生會主席,經受了工作的磨練。1953年國中畢業,因家庭生活困難,未能如願就讀師範學校,後因成績優異被優先錄取到全專區重點中學―阜陽第一中學讀書。在高中學習期間曾兼任學生會學習部長、社會宣傳部長等職務,服務了同學、鍛鍊了自己。
1956年於萬聚以第一志願考入唐山鐵道學院電機系電力鐵道供電專業。在學習期間除兼任校學生會的工作以外,還擔任班級團支部書記。不僅使所在的班級成為先進的保爾班,自己也成為學校的紅色鋼鐵突擊手。他處處身先士卒,到公社、工廠參加勞動,曾回響號召到農村深翻土地,用鍬和鎬把土地深刨半米多深,經受的苦難是現時代的人難以想像的。
1960年2月,因教師缺乏,於萬聚還未畢業就被提前抽調留校任教。被抽調任教時,正處在生活困難時期,學生沒法正常上課,老師很多人浮腫,為了搞好生活,學校決定分系辦食堂。系黨總支提出系辦食堂用人的三個條件:一、忠誠、可靠;二、吃苦、耐勞;三、能幹、肯乾。經過黨總支的反覆研究,決定派於萬聚老師去當電機系系辦食堂的管理員。他以艱辛的勞動,採取多種措施改善一伙食,提高質量,終於和大家一起渡過難關,保證了正常的教學秩序。
1961年接任57級電力鐵道供電班及電力機車班的年級主任,之後又接任電力鐵道供電教研室秘書,同時輔導《接觸網》及《電力鐵道供電裝置》兩門課,從師劉潤田教授,一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
深入實際服務生產
在寶(雞)―鳳(州)段電氣化鐵路建成之後的新線建設中,因軟橫跨施工無固定計算方法,接觸網工程質量長期達不到技術要求,影響了新線建設的進度,軟橫跨施工成為接觸網施工工程的關鍵難題。為此,於萬聚深入工程現場,較長時間參加工程施工,在總結了施工現場廣泛採用的拋物線計算法、圖解法和實測法的缺點之後,提出簡單而可行的“接觸網軟橫跨調整的經驗計算公式”,這種調整方法避免了複雜的數學計算,又能滿足施工標準的技術要求,受到現場工人的廣泛歡迎。但是,它只適於3~4股道的小型站場,對於5~8股道的大型站場產生較大誤差,造成上、下部定位索不水平。為解決這一問題,他又提出了“軟橫跨預製計算的負載計算法”,這種方法從根本上解決了接觸網工程建設中的難題,提高了軟橫跨施工功效和接觸網工程質量,加快了接觸網的施工進度,縮短了施工工人高空作業的時間,特別是對於既有線電氣化改造具有重大意義,是接觸網建設中的一大突破,這種方法在全國範圍得到廣泛套用。
1972年於萬聚應邀代表學校參加了鐵道部組織的規程改革組,在“規程改革”開始後,首先對電氣化設備進行全國性的調研,深入了解既有電氣化鐵路運行狀態、存在問題以及所用設備性能和技術狀態。在長達一年多的“規程改革”工作中,他真正深層次了解到接觸網設計、施工及運營等方面在技術層面存在的問題與癥結,達到了運用知識、學習技術、增長才幹的目的。
在文革後期,於萬聚利用帶實習和在現場“工大”教學的機會,長期深入工程現場,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並在勞動中學習生產技能。他對數十種接觸網零件的名稱、型號和性能倒背如流,同時,對接觸網施工流程和施工方法也非常熟悉,這為他日後從事教學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打倒“四人幫”以後,中國逐漸由政治D.Z.轉入經濟建設的軌道,這時業界有識之士紛紛議論:電氣化鐵路的發展遇到“三無”境況:即一無人才、二無技術、三無資料,甚至連一本培訓教材都沒有。於萬聚應鐵道出版社社長兼總編屠榮舉的邀約,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於1980年出版了《交流電氣化鐵路接觸網設計基礎》一書。1980~1991年,此書一直被用作電氣化鐵道專業本科學生的基本教材,同時也被相關院校的電大、職大、函大以及高等專科學校的同類專業選作專業教材,還被用作鐵道電氣化專業工程技術人員的培訓教材,是全國鐵路電氣化工程的設計、施工及運營等單位接觸網技術人員的主要參考書,是電氣化專業用量最大,涉及面最廣的一本專業性科技書。
因材施教教書育人
於萬聚熱愛教育事業,熱愛接觸網課程,在30多年的教學生涯里,他悉心鑽研、嚴謹治學、認真負責、教書育人。先後講授了《電氣化鐵路接觸網》、《接觸網設計》、《電氣化鐵道》、《電力鐵道供電裝置》、《接觸網課程設計》及《微型計算機原理及套用》等多門課程。除了完成本科生的教學以外,他還完成了各種類型的大專班、幹部班、工人大學班等的授課任務。他在教學中貫徹的是因材施教的思想,實行的是嚴格要求的原則。他始終掌握一個基本原則:讓學生學到基本專業技能和知識,走出校門以後能順利打開工作局面。他常對學生說:“學不好功課,畢業以後就做不好工作,第一害了自己,第二壞了學校名聲,第三辜負了父母期望。”“你們學習不好,當老師的心裡難受。”
於萬聚把教書育人貫徹於教學始終。在他擔任電氣工程系副系主任期間,結合入學教育和畢業教育,引導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奮發學習。在畢業分配中更是掌握每一位同學的學習、家庭及個人情況,使他們都能找到適合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天地,使每一位學生舒心、順心、安心。
加強學科建設提高教學質量
進入1980年代以後,高等教育步入良性發展階段,入學新生的水平逐年提高,在這一時期,於萬聚被任命為電氣工程系副系主任,主管教學和學科建設,他主要作了以下幾項工作:一、狠抓教學工作,大力提高教學質量,要求年長教師及優秀教師到本科教學第一線;二、搞好實驗室建設,積極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除了完善實驗設備以外,還調入了一批優秀畢業生充實實驗人員隊伍;三、強化學科建設。除了創辦“套用電子技術”專業外,還設法讓一批優秀博士畢業生留校和調入,充實教學和科研實力。四、多層次開辦幹部班、接觸網專業班以及電化教育班等,以適應當時國家對不同層次電氣化人才的需求;五、結合從峨眉向成都總校的遷建,搞好實驗室建設規劃和設備投資計畫。以上這些工作,事實證明是有效的、正確的。
遠見卓識圖謀發展
在1970年代,曾產生了“電氣化鐵路不利於戰備”,“我國是產油大國應優先發展內燃牽引”等論調,致使電氣化鐵路建設處於停頓狀態。在以後的發展中雖然制定了內燃、電力牽引並舉的方針,實際上執行的仍然是內燃牽引優於電力牽引的技術政策。在這種形勢下,於萬聚對世界電氣化鐵路發展趨勢進行了研究和分析,並結合中國國情,撰寫了“中國電氣化鐵路發展戰略構想”的論文,明確提出自己的觀點:一、中國電氣化鐵路的發展已初具規模,應該繼續連成網,連成片,發揮電力牽引的最大效益;二、鐵路電氣化是鐵路現代化的總趨勢,國外的經驗是把繁忙大幹線改造成電力牽引,內燃牽引用於次要線路和調車作業,而中國是把京―廣、京―滬、京―沈等大幹線由蒸汽牽引改為內燃牽引,是反其道而行之;三、提出了中國電氣化鐵路的發展戰略構想。這篇論文在中國電氣化鐵路建設處於徘徊、停滯、舉步艱難的時期,對於促進中國電氣化鐵路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1991年,於萬聚提出應將京―滬、京―廣、京―沈(哈)三大主要幹線實行電氣化改造的構想以後,1993年,又代表學校又發表了“關於京滬線250~300km/h高速電氣化鐵路接觸網懸掛方式及受流特性的論證研究報告”。
該論證研究報告的主要內容為:
1、高速鐵路接觸網的技術特徵:
(1)京―滬幹線實行電氣化改造的意義;
(2)高速接觸懸掛的基本結構;
(3)高速接觸網的技術特徵;
(4)衡量和控制高速受流的技術指標;
(5)關於京滬高速鐵路接觸懸掛型式的建議。
2、高速電氣化鐵路接觸網及其受流:
(1)接觸網懸掛類型;
(2)接觸網線材及設備;
(3)接觸懸掛機械性能的技術要求;
(4)高速接觸網的受流分析;
(5)幾點結論和意見。
這篇論證報告對京―滬鐵路實行電氣化改造的意義、目的、經濟價值、結構形式、懸掛特點以至於連線材、設備等都作了系統、詳細的分析與說明。
在1990年代後期,高速電氣化鐵路的發展已提到議事日程,於萬聚適時提出了“中國高速電氣化鐵路接觸網懸掛類型及模式”的建議:
結合中國電氣化鐵路提速決策,於1998年3月18日在鄭―武線200km/h以上試驗段接觸網改造參數標準及改造方案技術審查會上,作為專家組組長,主持制定了“中國電氣化鐵路接觸網提速理論模式及決策依據”,為中國電氣化鐵路提速提出了創造性的結論意見,開創了電氣化鐵路提速先河,實現了電氣化鐵路的自主提速,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也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
立足創新為國爭光
1990年,中國電氣化鐵路已發展到近10,000公里,由於受檢測手段的限制,電氣化鐵路接觸網運營質量較低,運營事故層出不窮,無法遏制。1990~1993年,以於萬聚為首的科研團隊,在鄭武線、鷹廈線及寶中線接觸網檢測車的投標中中標。在研製接觸網檢測車過程中,他帶領科研人員立足創新,嘔心瀝血地工作。經過多年努力,解決了硬點(加速度)檢測、接觸網壓力檢測、定位器坡度檢測、列車振動檢測等多項關鍵性技術。該項目已被國家科委、國務院引進智力辦、國家技術監督總局等五部委評審為國家級重點新產品。JJC-1型接觸網檢測車於1998年12月通過鐵道部鑑定。
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接觸網檢測車的研製成功,排除了對進口產品的依賴性,完成了整體設備的國產化,直接為國家創匯和節匯約9000萬元。JJC-1型接觸網檢測車投入運行以後,基本上消滅了惡性事故,對於保證電氣化鐵路的安全運營具有重要意義。
在JJC-1型接觸網檢測車的基礎上,還開發了JJC-2型小型檢測車以及JJC-3型的檢測車組,以適應不同檔次的用戶需要。這些接觸網檢測車的投入運營,保證了電氣化鐵路的安全運營,使我國的管理水平和檢測手段迅速接近世界先進國家的水平。
擴大交流加強合作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本著學習國外先進技術,擴大交流合作,傳遞友情的宗旨,於萬聚廣泛地活躍在國內外學術交流舞台上。在國內,除了指導研究生以外,每年都多次應邀到有關單位做學術報告或進行學術講座、鑑定科研成果等活動。1992年及1995年,兩次應邀到美國訪問。1994年赴印度考察印度的高速電氣化鐵路及相關設備。1992年應邀去香港大學進行學術交流,並獲英國IEE學會香港中心授予的獎牌。1996年和1998年兩次應邀到香港捷運進行學術講座。1998年及2000年分別應德國著名接觸網專家KieBling博士和西門子公司的邀請,到德國進行了訪問。
千鈞重負一片丹心
進入21世紀後,於萬聚應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總編邀約,結合幾十年的教學成果和科研成果,並聯繫國內外的電氣化鐵路接觸網技術,出版了一本適應中國高速電氣化鐵路發展的《高速電氣化鐵路接觸網》一書。該書2003年初出版發行,並於2005再版。這本書以接觸網的基本原理為核心,分析了高速接觸網的結構特徵,闡述了高速接觸網的受流理論,總結了中國電氣化鐵路接觸網方面的技術成就,論述了接觸網領域的理論成果,介紹了國外高速接觸網的先進技術,是集理論性、學術性和實用性於一體的專業性專著,體現了接觸網領域內的前沿性技術。
於萬聚的處世準則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身先士卒、為人師表。任教40餘年,熱愛教育事業。他嚴謹治學、悉心鑽研,認真負責,教書育人,培養了一批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完成了多項重要的科研課題,為電氣化鐵路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是中國著名的接觸網技術、理論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