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領域
主要研究領域為:刑法學、經濟刑法。 其中,對有組織犯罪、金融刑法、刑法與民法的關係等課題有獨到研究。二十多年來,一直為本科生及研究生講授刑法學(刑法總論、刑法分論)、外國刑法學等課程。
教育背景
1987.09——1991.07曲阜師範大學政治系,獲哲學學士學位
1993.09——1996.07北京大學法律系,獲法學碩士學位
2002.09——2006.12武漢大學法學院,獲法學博士學位,導師馬克昌教授
2008.04——2010.04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法學政治學研究科客員研究員,合作導師佐伯仁志教授
工作經歷
1996年7月碩士畢業來山東大學法學院工作,歷任助教(1996年9月)、講師(1997年9月)、副教授(2002年9月)、教授(2007年9月),2009年6月被聘為博士研究生導師。2012年8月起於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工作,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2015年1月起,任華東政法大學《法學》副主編,日本刑法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上海市法學會理事。
研究成果
(一)主要論文
法域衝突的排除:立場、規則與適用——以刑法與民法兩大法域衝突為中心,載《中國法學》2018年第4期;
比例原則的刑法適用及其展開,載《現代法學》2018年第4期;
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載《光明日報》2018年5月25日第11版;
自力實現債權行為的刑法教義學分析——以我國《刑法》第238條第3款的性質為基礎,載《政治與法律》2017年第11期;
刑法解釋中平等原則的適用,載《比較法研究》2017年第5期;
論警察防衛行為正當性的判斷——以“慶安火車站警察槍擊事件”為例的分析,載《法律科學》2016年第1期;
刑事立法:在目的與手段之間——以《刑法修正案(九)》為中心,載《現代法學》2016年第2期;
行賄犯罪最新立法研究,載《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
刑民交錯案件的類型判斷與程式創新,載《政法論壇》2016年3期;
美國反恐立法評析,載《山東社會科學》2013年第9期;
盜竊行為之行為客體新論——以法益論為判斷路徑的分析,載《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
兒童虐待的法律規制——以日本法為視角的分析,載《法律科學》2013年第3期;
刑事犯罪與民事不法的分界——以美國法處理藐視法庭行為為範例的分析,載《中外法學》2007年第5期;
可罰的違法性理論及其在中國的適用,載《刑法論叢》2007年第2期;
共同侵權與共同犯罪的界限——從價值、目的到法律責任,載《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
社會相當性理論的機能,載《武漢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年第5期;
社會相當性理論的體系地位及其在我國的適用,載《比較法研究》2007年第5期;
我國資格刑檢討及立法完善,載《刑法評論》2007年第1期;
復性司法的理論及其引入與借鑑,載《政治與法律》2007年第4期;
“恢復性司法理論國際研討會”綜述,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多元化視角下恢復性司法的理論基礎,載《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年第4期;
我國當前刑事立法中的犯罪化與非犯罪化——嚴重脫逸社會相當性理論之提倡,載《法學家》2007年第4期;
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若干問題探究,載《河北法學》2007年第8期;
共同侵權與共同犯罪界限論——從本質到構成要件,載《當代法學》2007年第4期;
刑法中的客觀歸責理論,載《法律科學》2007年第3期;
單位累犯否定新論,載《法學評論》2007年第2期;
刑法修正案(六)第10條之解讀,載《和諧社會的刑法現實問題》2007年第9期;
票據詐欺罪若干問題研究,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
和諧與修復的正義,載《法制日報》2006年7月27日;
我國信用卡詐欺罪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載《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6年第1期;
兩大法系犯罪論體系的比較與借鑑,載《法學論壇》2006年第1期;
犯罪理論體系再探,載《政法論壇》2006年第1期;
新時代與犯罪理論體系的重構,載《人民檢察》2006年第1期;
刑民衝突時的法律適用,載《法律適用》2005年第10期;
搶回自己被行政機關查扣的財物該如何處理,載《人民檢察》2005年第9期;
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若干問題研究,載《河北法學》2005年第11期;
訴訟詐欺行為的定性及相關問題研究,載《法商研究》2005年第4期;
馬克昌:畢生致力於法學教學與研究的刑法學家,載《高校理論戰線》2005年第2期;
訴訟詐欺行為性質之認定,載《法學評論》2005年第1期;
金融詐欺罪爭議問題研究,載《法學評論》2004年第1期;
我國關於有組織犯罪的立法與司法完善,載《法學論壇》2004年第5期;
保險詐欺罪的司法認定,載《法律適用》2003年第1期;
比較、反思與重塑:犯罪構成理論再探,載《法學評論》2002年第2期;
外國刑法中的原因自由行為,載《山東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
不作為犯罪中“先行行為”的本質及其產生作為義務的條件,載《中國刑事法雜誌》2000第5期;
金融詐欺罪立法評說,載《法學》2000年第3期;
國際反洗錢立法及我國對洗錢犯罪的懲治,載《人民檢察》2001年第3期;
商業秘密的保護與刑事立法,載《人民檢察》2000年第4期;
也論“先行行為”的範圍,載《湖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年第5期;
也談搶劫罪的犯罪客體,載《人民檢察》2001年第5期。
1.法域衝突的排除:立場、規則與適用——以刑法與民法兩大法域衝突為中心,載《中國法學》2018年第4期;
2.比例原則的刑法適用及其展開,載《現代法學》2018年第4期;
3.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載《光明日報》2018年5月25日第11版;
4.自力實現債權行為的刑法教義學分析——以我國《刑法》第238條第3款的性質為基礎,載《政治與法律》2017年第11期;
5.刑法解釋中平等原則的適用,載《比較法研究》2017年第5期;
6.論警察防衛行為正當性的判斷——以“慶安火車站警察槍擊事件”為例的分析,載《法律科學》2016年第1期;
7.刑事立法:在目的與手段之間——以《刑法修正案(九)》為中心,載《現代法學》2016年第2期;
8.行賄犯罪最新立法研究,載《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
9.刑民交錯案件的類型判斷與程式創新,載《政法論壇》2016年3期;
10.美國反恐立法評析,載《山東社會科學》2013年第9期;
11.盜竊行為之行為客體新論——以法益論為判斷路徑的分析,載《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
12.兒童虐待的法律規制——以日本法為視角的分析,載《法律科學》2013年第3期;
13.刑事犯罪與民事不法的分界——以美國法處理藐視法庭行為為範例的分析,載《中外法學》2007年第5期;
14.可罰的違法性理論及其在中國的適用,載《刑法論叢》2007年第2期;
15.共同侵權與共同犯罪的界限——從價值、目的到法律責任,載《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
16.社會相當性理論的機能,載《武漢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年第5期;
17.社會相當性理論的體系地位及其在我國的適用,載《比較法研究》2007年第5期;
18.我國資格刑檢討及立法完善,載《刑法評論》2007年第1期;
19.復性司法的理論及其引入與借鑑,載《政治與法律》2007年第4期;
20.“恢復性司法理論國際研討會”綜述,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21.多元化視角下恢復性司法的理論基礎,載《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年第4期;
22.我國當前刑事立法中的犯罪化與非犯罪化——嚴重脫逸社會相當性理論之提倡,載《法學家》2007年第4期;
23.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若干問題探究,載《河北法學》2007年第8期;
24.共同侵權與共同犯罪界限論——從本質到構成要件,載《當代法學》2007年第4期;
25.刑法中的客觀歸責理論,載《法律科學》2007年第3期;
26.單位累犯否定新論,載《法學評論》2007年第2期;
27.刑法修正案(六)第10條之解讀,載《和諧社會的刑法現實問題》2007年第9期;
28.票據詐欺罪若干問題研究,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
29.和諧與修復的正義,載《法制日報》2006年7月27日;
30.我國信用卡詐欺罪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載《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6年第1期;
31.兩大法系犯罪論體系的比較與借鑑,載《法學論壇》2006年第1期;
32.犯罪理論體系再探,載《政法論壇》2006年第1期;
33.新時代與犯罪理論體系的重構,載《人民檢察》2006年第1期;
34.刑民衝突時的法律適用,載《法律適用》2005年第10期;
35.搶回自己被行政機關查扣的財物該如何處理,載《人民檢察》2005年第9期;
36.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若干問題研究,載《河北法學》2005年第11期;
37.訴訟詐欺行為的定性及相關問題研究,載《法商研究》2005年第4期;
38.馬克昌:畢生致力於法學教學與研究的刑法學家,載《高校理論戰線》2005年第2期;
39.訴訟詐欺行為性質之認定,載《法學評論》2005年第1期;
40.金融詐欺罪爭議問題研究,載《法學評論》2004年第1期;
41.我國關於有組織犯罪的立法與司法完善,載《法學論壇》2004年第5期;
42.保險詐欺罪的司法認定,載《法律適用》2003年第1期;
43.比較、反思與重塑:犯罪構成理論再探,載《法學評論》2002年第2期;
44.外國刑法中的原因自由行為,載《山東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
45.不作為犯罪中“先行行為”的本質及其產生作為義務的條件,載《中國刑事法雜誌》2000第5期;
46.金融詐欺罪立法評說,載《法學》2000年第3期;
47.國際反洗錢立法及我國對洗錢犯罪的懲治,載《人民檢察》2001年第3期;
48.商業秘密的保護與刑事立法,載《人民檢察》2000年第4期;
49.也論“先行行為”的範圍,載《湖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年第5期;
50.也談搶劫罪的犯罪客體,載《人民檢察》2001年第5期。
(二)主要著作
刑法知識的更新與增長——西原春夫教授90華誕祝賀文集(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6月版;
刑法學(撰稿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2月版;
刑法與民法的對話(譯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版;
.實體與程式——“打黑”的國際經驗與中國課題(主編),中國檢察出版社2011年版;
刑民分界論(專著),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版;
全球化語境中的有組織犯罪(合著),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
恢復性司法——法理及其實踐展開(主編),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版;
刑法與道德的視界交融——西原春夫刑法理論研討(主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版;
中國刑法解釋(撰稿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8月版;
刑法(撰稿人),“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版;
刑法(副主編),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版;
美國著作權法(譯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刑法知識的更新與增長——西原春夫教授90華誕祝賀文集(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6月版;
2.刑法學(撰稿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2月版;
3.刑法與民法的對話(譯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版;
4..實體與程式——“打黑”的國際經驗與中國課題(主編),中國檢察出版社2011年版;
5.刑民分界論(專著),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版;
6.全球化語境中的有組織犯罪(合著),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
7.恢復性司法——法理及其實踐展開(主編),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版;
8.刑法與道德的視界交融——西原春夫刑法理論研討(主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版;
9.中國刑法解釋(撰稿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8月版;
10.刑法(撰稿人),“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版;
11.刑法(副主編),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版;
12.美國著作權法(譯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科研項目
“關係論視野中的刑民分界”,2007年法務部項目,主持人;
“刑事犯罪與民事不法的分界”,2006年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主持人;
“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時期具體犯罪的刑法適用”,2003年山東大學青年成長基金項目,主持人;
“全球化語境中的有組織犯罪”,2002年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主要參與人。
“法秩序統一性視野中的刑民矛盾及其排除研究”,2014年國家社科一般項目,主持人。
1.“關係論視野中的刑民分界”,2007年法務部項目,主持人;
2.“刑事犯罪與民事不法的分界”,2006年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主持人;
3.“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時期具體犯罪的刑法適用”,2003年山東大學青年成長基金項目,主持人;
4.“全球化語境中的有組織犯罪”,2002年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主要參與人。
5.“法秩序統一性視野中的刑民矛盾及其排除研究”,2014年國家社科一般項目,主持人。
主要獎勵
中國刑法解釋,2006年10月獲法務部第二界全國法學教材與科研成果一等獎;
全球化語境中的有組織犯罪,2006年獲山東省社會優秀成果三等獎;
比較、反思與重塑:犯罪構成理論再探,2004年度獲山東省法學會第8次優秀成果三等獎。
1.中國刑法解釋,2006年10月獲法務部第二界全國法學教材與科研成果一等獎;
2.全球化語境中的有組織犯罪,2006年獲山東省社會優秀成果三等獎;
3.比較、反思與重塑:犯罪構成理論再探,2004年度獲山東省法學會第8次優秀成果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