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雲禪畫

方雲禪畫

“方雲禪畫”是由四方方雲先生獨創的藝術表現形式。“方雲禪畫”藝術作品有著濃厚的人文情懷和清雅的藝術品格,雲禪畫系列意境簡而能遠,淡而有味,高古脫塵。“禪”是一種思維,是一種修行的方法;對畫禪畫而言,“禪定”,是對畫的境界的要求,也是對畫家本身修養的要求。外不著相,不執著一切世間相,內不動心,讓混亂的思緒平靜下來,外禪內定,專注一境,禪與畫才能相融相生。清代書畫家笪重光說:“山林之氣本靜,筆躁動則靜氣不生,林泉之姿本幽,墨粗疏則幽姿頓減。”這就是禪、禪者、禪畫之間輔車相依的關係。方雲禪畫中的人,是解脫自在的、是無有分辨的、是物我為一的,他們以山河大地、花草樹木、日月星辰為友,方雲禪畫所表達的,就是在大自然里,清靜、無求的回歸的可貴,人的生活不一定要依靠物慾才有快樂,在無欲里、在清淨里,一樣可以安身立命。方雲先生一直致力於禪藝術的義理研究和傳承創新,用禪藝術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人間真善美。

創作背景

四方方云:禪宗有兩個涵義:一是提倡用禪觀概括佛教全部教理和修行的主張。二是指中國佛教宗派,以釋尊在靈山會上拈花、摩訶迦葉微笑為其濫觴,奉菩提達摩為中華始祖,以覺悟眾生自心為主旨。禪宗的傳承方式主要是通過以心傳心,心心相印的方式相傳,即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宗的不立文字,不是說和文字過不去,而是反對文字所裹挾的“理性”,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及自身知識的局限性。
中國禪宗文化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盛於唐、宋,經元、明、清諸代發展演變,而為中華傳統文化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其中,我們江西對禪宗文化的發展,是決定性的,禪宗發展史上有“一花開五葉”之說,就是指早期中國“佛教化”開始步入佛教“中國化”後,傳衍為“五家七宗”,其中的三家五宗起源於江西,為溈仰、臨濟、曹洞及黃龍、楊岐。
如著名的禪師馬祖道一,他做了兩件大事,一是開創叢林,二是開創理念。他當年在南昌開元寺,就是現在的佑民寺弘法,四方信徒雲集洪州,使開元寺成為江南佛學中心,洪州禪由此發源,其理論核心,就是“平常心是道”。這一命題,對中國乃至世界佛教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讓學禪人明白,禪道就是生活之道。“平常心”、“無造作”是禪的核心:“困了就歇,餓了就吃”,一切順其自然,“要眠即眠,安坐即坐”,“本來面目”就是無污染,無附著的未然。 
中國傳統水墨藝術恰恰有與禪宗禪意的相通之處,它可以通過有限的筆墨來傳達無窮的氣韻。我覺得,禪者用簡、空的境界來表達禪事、禪理所繪的畫,應該就叫禪畫吧。簡而見其功,空而得萬物。禪畫的筆法和主題,是禪者心境,明心見性是其根本,扣合禪宗“法無定法,以心生萬法”的特色。禪畫所表達的,是從“我執”“法執”的桎梏回歸無拘無束的自在,是從浮躁功利的社會回歸平靜無塵的自性。從某個角度講,禪畫是畫禪者與觀畫者共同完成的創作過程,禪者借用筆墨,寫出心靈的聲息,在有限的人生水月中,創造廣大無邊的境界;而觀畫者“以禪悅為味”,對畫面中萬里長空、萬籟寂靜的虛空,產生輕安寂靜的感覺,適悅身心,如靈山會上的拈花一笑,這才是圓滿的妙高頂上不可言說的禪的境界。
禪畫是中國畫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也是中國禪宗特有的藝術。首開禪畫先河的,當為唐代王維;唐末貫休、宋代梁楷;明末清初的四僧——石濤、八大山人、髡殘和弘仁;近代的虛谷,現代的弘一、豐子愷,在禪畫史上都很有影響。“水花凝幻質,墨彩染空塵”,成就了文化史上蔚為清流的禪畫大觀。
江西人,享受著得天獨厚禪聲入耳,禪風拂面,而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更是通過他的簡空境界將儒、釋、道並融的本土禪畫推向無可質疑的藝術頂峰。所以,溯本歸源,禪宗、禪畫都成長於中國,盛極於江西,我們作為後人,自當尤其努力,以激發禪文化的潛德幽光。

創作理念

真正的藝術離不開宗教情懷。“禪”是一種思維,是一種修行的方法;“禪定”,是對畫的境界的要求,也是對畫家本身修養的要求。外禪內定,專注一境,禪與畫才能相融相生。
禪講究禪定和智慧,在參禪的過程中,體悟世間覺;畫講究品格和境界,在繪畫的過程中,根據自己對意象的理解和追求,或生動氣韻,或經營位置。二者一為抽象、一為形象,一為哲理、一為藝術,如何相融、相生?
 禪宗,正是讓佛學捨棄了高高在上的哲學上層結構,因而更大眾化了、更親近人了。
前面我說了,禪宗向來主張“不立文字”、而強調悟道者能“以心印心”,所以,禪畫之境,本質上也是不可言說的。我想,真正的畫禪者,只有心在無任何雜念的狀態下,在真性完全呈現出來的時候,才能達到禪的境界;在這種境界下畫的畫,也才能叫禪畫。這個世界,改變我們的外在力量太強大了,《心經》第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所謂“觀自在”,首先就是要關照我們的自心還在不在。
“禪”是一種思維,是一種修行的方法;對畫禪畫而言,“禪定”,是對畫的境界的要求,也是對畫家本身修養的要求。外不著相,不執著一切世間相,內不動心,讓混亂的思緒平靜下來,外禪內定,專注一境,禪與畫才能相融相生。清代書畫家笪重光說:“山林之氣本靜,筆躁動則靜氣不生,林泉之姿本幽,墨粗疏則幽姿頓減。”這就是禪、禪者、禪畫之間輔車相依的關係。
中國傳統水墨藝術恰恰有與禪宗禪意的相通之處,它可以通過有限的筆墨來傳達無窮的氣韻。我覺得,禪者用簡、空的境界來表達禪事、禪理所繪的畫,應該就叫禪畫吧。簡而見其功,空而得萬物。禪畫的筆法和主題,是禪者心境,明心見性是其根本,扣合禪宗“法無定法,以心生萬法”的特色。禪畫所表達的,是從“我執”“法執”的桎梏回歸無拘無束的自在,是從浮躁功利的社會回歸平靜無塵的自性。從某個角度講,禪畫是畫禪者與觀畫者共同完成的創作過程,禪者借用筆墨,寫出心靈的聲息,在有限的人生水月中,創造廣大無邊的境界;而觀畫者“以禪悅為味”,對畫面中萬里長空、萬籟寂靜的虛空,產生輕安寂靜的感覺,適悅身心,如靈山會上的拈花一笑,這才是圓滿的妙高頂上不可言說的禪的境界。
畫禪畫、觀禪畫,應是見境之時,見心不見境。在中國藝術史研究中,八大研究是個顯學,然而,禪畫、畫禪其實並不被標舉,這實在是頗為缺憾之事。
我創作的雲禪畫中的人,是解脫自在的、是無有分辨的、是物我為一的,他們以山河大地、花草樹木、日月星辰為友,我想表達的,就是在大自然里,清靜、無求的回歸是多么可貴,人的生活不一定要依靠物慾才有快樂,在無欲里、在清淨里,一樣可以安身立命。
“禪”是一種思維,是一種修行的方法;對畫禪畫而言,“禪定”,是對畫的境界的要求,也是對畫家本身修養的要求。外不著相,不執著一切世間相,內不動心,讓混亂的思緒平靜下來,外禪內定,專注一境,禪與畫才能相融相生。清代書畫家笪重光說:“山林之氣本靜,筆躁動則靜氣不生,林泉之姿本幽,墨粗疏則幽姿頓減。”這就是禪、禪者、禪畫之間輔車相依的關係。
畫禪畫讓我領會世間覺:在俗世,能超越世俗,不慕虛榮,就具備了仙人風骨;在凡塵,卻悲憫人生,以苦拔樂,就具備了菩薩胸懷。
對禪的領悟、對禪畫的執著,使您在藝術上又邁出了一大步,也是對大千世界的一種巨觀。如果再進一步,進入微觀,從禪畫的體悟中是否也有對大千世界的新知呢?
有這樣一首禪詩“無去無來本湛然,不居內外及中間,一顆水精絕瑕翳,光明透出滿人間。”是說人的佛性是無所謂去亦無所謂來、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它是那樣的湛然通透,就像一顆沒有一點瑕疵的水晶,散發出來的般若光明灑滿人間。禪畫氣象,最精妙也在於一個“淡”字。人生中的大起大落,表現在畫家畫筆之下,是和諧共生的。我以前多畫石獅,獅顯霸氣;後來我畫禪意,禪意淡定。二者看來不是一回事,但我卻領會到意象各表雖有不同而情曲互通,猶如“淡定”之“淡”字,不也是水火交融而成一體么。也許,從霸氣中走出來的淡定會更實在。我畫紙本,亦畫陶瓷,二者質地不同,畫法也盡不同,相差很大,但輕重之間,山水本一,我可盡得舉重若輕、也舉輕若重之悟。見獅見禪,有石有雲,見山見水,若高似低,撫獅思禪,面山思定,臨水照心,其最要緊的,是使對立的東西在自己的淡定從容中成為一種和諧。
我個人最為膺服的八大山人,一生雖出入三教,但正如八大山人在自題《個山小像》時說:“生在曹洞臨濟有,穿過臨濟曹洞有。”八大山人藝術作品的孤迥特立(見八大作品《孤鳥圖軸》)與曹洞宗、臨濟禪宗風有著深刻的聯繫。曹洞禪推崇機關不露,在有限中體現無限,所謂“默知神自明,觀空境逾寂”(見方雲禪畫《默知神自明》)。臨濟禪講究大開大闔,強調破,用峻烈的手段掃掉人的執著。八大山人曾在評價石濤的繪畫中表達了自己的藝術核心追求,即“畫者東西影”。他在花鳥魚圖中的所謂怪誕,並不是為了表達晦澀的哲理、怨憤的王孫情感,而是為了在尋求“實相”中確立生命的意義。《金剛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畫禪畫、觀禪畫,應是見境之時,見心不見境。在中國藝術史研究中,八大研究是個顯學,然而,禪畫、畫禪其實並不被標舉,這實在是頗為缺憾之事。
我創作的雲禪畫中的人,是解脫自在的、是無有分辨的、是物我為一的,他們以山河大地、花草樹木、日月星辰為友,我想表達的,就是在大自然里,清靜、無求的回歸是多么可貴,人的生活不一定要依靠物慾才有快樂,在無欲里、在清淨里,一樣可以安身立命。

創作歷程

 禪的生活,不是依靠想像力掩蓋不如意,而是用禪意智慧明朗地照亮心念,自我淨心,通達物我兩忘、冷暖皆知的至高境界。
江西禪宗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祖庭眾多,是推動中國禪宗文化向高峰發展的重要地域。多年來,我幾乎走遍了江西各大禪宗祖庭,覽習禪學經典,並將心得用簡約的文字和簡空的畫面記錄下來。2006年,我前往北京進修,師從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博導李少文教授。我的創作嘗試得到了導師的支持和讚賞,這堅定了我在禪畫道路上寂寞而愉悅地繼續探索。七年後,完成了《雲·禪·畫——中國百副名聯中的養心禪》一書。我希望,快生活的人們,或可在這裡停一停,安頓此心。
真正的淨土其實就是一顆乾乾淨淨的心。於禪者,每一心念,都可在禪意之光下檢視。
說到《雲禪畫》,當感恩與星雲大師結下的殊勝因緣。
2013年4月13日至5月17日,應台灣佛光大學邀請,我的《雲禪畫——方雲禪畫作品特展》在台灣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佛光緣美術館開展,來自世界各地的300餘位哲學界、佛學界泰斗、學者出席開幕式並觀展。為期一個半月的禪畫作品展受到台灣民眾的熱烈歡迎,台灣媒體以“現代王維”評價雲禪畫作品,並破例開出《雲禪畫》專欄,連載這些作品。
2013年4月16日,星雲大師在佛光山親切接見了我。他說:“如果我們的生活也能像雲水一樣逍遙自在,沒有名枷利鎖的束縛,不自我設限封閉,能隨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心自在,隨喜而作,該多美、多灑脫。所以熱愛人生的人,‘鐵樹開花遍界春’,自有非凡氣象。”2013年10月11日,星雲大師回江蘇宜興佛光祖庭大覺寺,再次接見了我。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並就如何進一步將大師著作的藝術化委託給了我。

方雲禪畫專著

1)2012年:《雲·禪·畫》------中國百副名聯中的養心禪術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2)2013年:《雲·禪·畫:中國名聯中的養心禪術》江西人民出版社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3)2017年:雲禪畫系列《星雲禪話與方雲禪畫----<心經>》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4)2017年:雲禪畫系列《星雲禪話與方雲禪畫----般若》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5)2017年:雲禪畫系列《星雲禪話與方雲禪畫----修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6)2017年:雲禪畫系列《星雲禪話與方雲禪畫----自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方雲禪畫巡展

1,“雲禪畫作品展”於2011年1月,應邀赴於法國五城市舉辦美術作品巡展。
2,“方雲禪畫作品展”2013年4月13日---2013年5月19日於台灣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舉行特展
3,“雲禪畫—方雲禪畫創作展”2014年5月21日—2014年7月2日海峽兩岸巡迴展第一站於中國嘉應會館美術館展出。
4,“雲禪畫—方雲禪畫創作展”2014年7月5日—2014年9月28日海峽兩岸巡迴展第二站於中國鑒真圖書館美術館展出。
5,“雲禪畫—方雲禪畫創作展”2014年10月1日—2014年11月22日海峽兩岸巡迴展第三站於中國大覺寺美術館展出。
6,“雲禪畫—方雲禪畫創作展”2015年6月7日—2015年8月23日海峽兩岸巡迴展第四站於中國台灣佛光山佛光緣美術館屏東館展出。
7,“雲禪畫—方雲禪畫創作展”2015年9月15日—2015年10月21日海峽兩岸巡迴展第五站於中國台灣佛光山佛光緣美術館南台別院美術館展出。
8,“雲禪畫—方雲禪畫創作展”2015年12月5日—2016年1月10日海峽兩岸巡迴展第六站於中國台灣佛光山佛光緣美術館彰化福山寺美術館展出。
9,“雲禪畫—方雲禪畫創作展”2016年3月19日—2016年5月1日海峽兩岸巡迴展第七站於中國台灣佛光山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道場展出。
10,“星雲禪話方雲禪畫創作展”2016年5月6日—2016年6月19日於台灣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參加星雲大師佛光山開山50周年紀念特展。
11,“雲禪畫---星雲禪話方雲禪畫創作展”2017年7月29日—2017年11月6日於江西省博物館展出。
12,“雲禪畫---方雲的世界”全球巡展之東京站2018年8月28日—2018年8月31日於日本東京中國文化交流中心展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