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長安[武漢大學教授]

方長安[武漢大學教授]
方長安[武漢大學教授]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方長安,教授,博士生導師。當代中國著名文藝理論家、文學批評家,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文學院常務副院長。1963年7月生,湖北紅安人,文學博士。2002晉升為教授,2003年遴選為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聞一多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海峽兩岸梁實秋研究會理事。

人物經歷

方長安,男,1963年生,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現任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珞珈特聘教授,中國現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國聞一多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海峽兩岸梁實秋研究會理事。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

主要貢獻

主要從事新詩研究、20世紀中外文學關係研究,出版專著4部,合著多部;發表專業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20餘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文藝理論》等全文轉載,十數篇被《新華文摘》摘要或篇目輯覽,多篇收入不同的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主持完成2項國家社科基金課題、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課題、2項211工程子課題。

著作類

1.《現代性與20世紀中國文學》,新星出版社(韓國)2001年版,專著。

2.《選擇?接受?轉化——晚清至20世紀30年代國中國文學流變與日本文學關係》,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專著。

3.《對話與20世紀中國文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專著。

4.《審美的神韻》,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二人合著。

5.《延安文藝概論》,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合著。

6.《毛澤東文藝思想發展史》,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參著。

教材類

7.《文學名著精品賞析?中國現代文學卷》,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主編。

8.十五國家規劃教材:《中國現代文學作品導引(1917-2000)》,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參著。

9.十五國家規劃教材:《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參著。

10.《中國新詩名作導讀》,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參著。

論文類

11.論30年代現代派小說,《文學評論》1998年第2期。

12.外國文學譯介在17年語境中的嬗變,《文學評論》2002年第6期。

13.周作人“人的文學”觀與日本文學關係 《文學評論》,2004年第3期。

14.自由對自由的背離,《文藝研究》2001年第5期。

15.評“中國當代先鋒文學思潮論”,《文藝研究》2002年第4期。

16.作品的崇高感哪裡去了,《光明日報》2002年5月29日。

17.西方現代哲學思想與文學的轉型,《學術月刊》1998年第8期。

18.傳播與新詩現代性的發生,《學術月刊》2006年第4期

19.現代文學的審美超越性與現實的羈絆,《學習與探索》 2001年第3期。

20.現代傳播與《女神》的出場及其經典化,《學習與探索》2006年第3期。

21.譯詩與中國詩歌轉型,《學習與探索》2007年第5期。

雜誌類

22.中國30年代現代派小說發生論,《人文雜誌》1997年第3期。

23.強力原型與郭沫若的《女神》,《人文雜誌》1998年第3期 。

24.五四文學現代性與日本浪漫主義文學,《人文雜誌》2000年第3期。

25.近現代文學話語轉型與日本白樺派的關係,《人文雜誌》2003年第1期。

26.中國30年代現代派小說形式論,《江漢論壇》1998年第12期。

27.五四文學發展與《苦悶的象徵》,《江漢論壇》2002年第9期。

28.死亡之維與新詩研究反思,《江漢論壇》2004年第8期。

29.建國後17年譯介外國文學的現代性特徵,《學術研究》2003年第1期。

30.《新青年》對新詩的運作,《學術研究》2006年第1期。

31.魯迅立人思想與日本文學(上),《魯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4期。

32.魯迅立人思想與日本文學(下),《魯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5期。

33.中日近現代文學關係逆轉發生論,《武漢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

34.以他者話語質疑五四文學非寫實潮流,《武漢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報刊類

35.前期創造社與日本自然主義文學,《武漢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36.穆旦被經典化的話語歷程,《南開學報》2007年第3期。

37.1949-1966中國對外文學關係特徵,《中山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

38.論丁芒歸來後的詩藝,《華中理工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

39.冷戰、民族主義與十七年文學思潮,《河北學刊》2004年第2期。

40.新詩擇取民族詩歌傳統之啟蒙邏輯反思,《河北學刊》2005年第1期。

41.近20年中國文學入史問題,《河北學刊》2007年第4期。

42.中國近現代文學接受日本文學影響反思,《福建論壇》2005年第10期。

43.日本文學知識與魯迅對文學“關係”的言說,《福建論壇》2007年第11期。

44.論中國30年代現代派小說的邊緣性,《貴州社會科學》1998年第2期。

刊物類

45.晚清文體革命與日本啟蒙文學,《貴州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

46.中國戲劇近代轉型與日本新劇之關係,《戲劇》2002年第2期。

47.世紀末的探索,《詩探索》1996年第3期。

48.語言與理解,《中州學刊》1996年第2期。

49.中國近現代文學話語轉型與日本文學的關係,《求索》 2004年第2期。

50.韓少功的《馬橋詞典》新論,《理論與創作》2002年第3期。

51.1930年代現代派小說的感覺化敘事方式,《晉陽學刊》 2004年第4期。

52.17年文學的民族性與反西方性,《文藝爭鳴》2002年第4期。

53.現代主義文學的超越性,《文藝爭鳴》1998年第5期。

54.走不出的男權陰影,《文藝評論》2006年第3期。

55.《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新中國“17年”的傳播研究,《廣東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

56.17年文學與外國文學關係,韓國《中國現代文學》2002年23號。

57.形成?調整與質變,韓國《韓中言語文化研究》2004年第6輯。

58.魯迅的“為人生”文學觀與日本文學關係,《遠東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俄羅斯 聖?彼得堡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59.死亡與超越——郭沫若早期詩歌創作新論,《傳承與創新》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60.梁實秋詩學論,《梁實秋與中西文化》,中華書局2007年版。

評論類

61.對張恨水的《八十一夢》的形式分析,《通俗文學評論》1996年第1期。

62.文化守成與藝術調整,《通俗文學評論》 1998年第3期。

63.世紀末與世紀初—中國與西方,<<文藝報>> 1996年2月16日。

64.中國化“在路上”話語反思,《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65.衝突與融合——梁實秋的自由主義思想論,《湘潭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66.論聞一多民族主義思想的緣起與特徵,《江南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

67.對語言現代性的反思,《長江學術》2002年第2期。

68.新中國“17年”歐美文學翻譯、解讀論,《長江學術》2006年第3期。

69.日本審美經驗與周作人文風,《中國現代文學論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0.論《邊城》敘述者性格及其功能。《吉首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

71.論1990年代長篇小說創作的一 種傾向,《徐州師範大學學報》 2000年第1期。

72.周立波延安時期小說談片,《延安文藝研究》1988年第4期。

73.論延安文學的艱難選擇,《延安文藝研究》1989年第2期。

74.論延安小說與五四小說敘述方式之差異,《延安文藝研究》1991年第1期。

75.意義與限制,《涪陵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

76.前期創造社與日本唯美主義文學關係 《涪陵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

77.新時期18年文藝鳥瞰,《武當學刊》1995年第3期。

78.30年代現代派小說的都市性,《武當學刊》2000年第3期。

79.晚清詩界革命與日本啟蒙詩歌,《鄖陽師專學報》2003年第2期。

80.魯迅悲劇美學新探,《鄖陽師專學報》,1988年第3期。

81.新詩錘字鍊句的現代主義色彩,《寫作》1996年第3期。

82.對賈平凹的《白夜》的題旨解析,《三秦論壇》1998年第3期。

83.聞一多民族主義思想的發生與特徵,《2004年聞一多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科研項目

1、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建國後17年(1950-1966)中外文學關係研究”。

2、獨立完成教育部“211工程”子項目:“冷戰語境下的文學交往”。

3、參與完成國家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重點項目:“中國20世紀文學與外國文學的相互關係的研究”。

4、參與完成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荊楚文化哲學與中國文學的現代轉型”。

5、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冷戰時期美英對中國‘十七年文學’的解讀研究”。

6、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詩(1917-1949)接受史研究”。

獲獎記錄

1.第七屆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
2.2009年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
3.第二屆聞一多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
4.武漢市第十一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
5.武漢大學第十一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
6.武漢大學第十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7.曾獲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