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牌
南京方基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的產品品牌,英文名為obelisk
二、人名
方基,開平赤水鎮三合村人。他是一位享有盛名的民歌手。
方基生平最愛唱民歌,寫民歌,尤其是擅長於即興的口頭創作,他每走到一處,就唱到一處,深受民眾歡迎。他的名字就像他所寫、所唱膾炙人口的民歌那樣為人民大眾所熟悉,人們都親切地稱呼他為“方基伯”。
方基出生於貧民家庭。在三合村這個幽靜的古老村莊裡,流傳著豐富多彩的民間傳說、優美動聽的童謠和民歌。幼年的時候,方基常於傍晚依偎在祖母的膝下,聽農罷歸來的村民們興致勃勃地哼唱著富有鄉土氣息的開平民歌和童謠,因而深深地受到薰陶。到了青年時代,村里曾發生了一件不尋常的事情,這對他後來熱愛民歌、成為民歌手有著很大的影響。當時,村里一些有權勢的封建頭子,利用封建迷信,以改變風水為名,向村民和海外僑胞勒索詐欺錢財,村裡的民眾敢怒不敢言,沒有誰敢惹這班人。這時,有一位正直的青年,他不畏強權,挺身而出,寫了這樣一首向封建勢力挑戰的民歌:
三合改風水,
夾埋銅錢兼銅簍(銅仙),
買齊蘿蔔共大魚,
日頭未出夾米又夾水,
父兄吃飽嘴肥肥,
走出塘基手捶捶(指手劃腳)。
北邊人喊拆南邊“屎糞壘”(廁所),
南邊人喊燒北邊嘅草堆,
講價唔成鬼打鬼,
究竟益阿誰?
益來益去益“曬”幾條大鱷魚(指封建頭子)。
這首民歌唱出後,村民莫不拍手稱快。而這班封建頭子卻感到十分震驚。於是暗中密謀,要以辱罵族長的罪名,企圖加害這位青年。由於泄漏了風聲,這位青年在村中一班窮兄弟的幫助下,連夜逃往他鄉。
方基看到這么一首短短的民歌,竟能成為揭露封建黑暗、跟邪惡勢力作鬥爭的武器。自此,他和民歌結下了不解之緣。儘管他是那么熱愛民歌,善唱民歌,可是在舊社會,他家境十分貧困,生活無著,他不得不要東奔西跑出外謀生。窮困壓得他有口難言,有歌難唱。
解放後,在黨的教育培養下,他的民歌才有了用武之地。正如他常說的:“黨是春風露雨灑,老樹發芽開紅花。”他真正成為一位人民的歌手了。當時的縣委,十分重視開平民歌這一為勞動人民所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充分利用它在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及各項中心任務發揮積極作用,因而大力提倡和支持對開平民歌的挖掘、整理、改革、創新等工作,這大大地鼓舞了方基從事民歌創作的熱情。他帶頭在村里組建起俱樂部,運用民歌、民歌劇的形式,自編自導自演,進行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宣傳社會主義思想和新人新事、新風尚,對配合黨的中心工作和推動農業生產的發展,豐富民眾文化生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那時,凡有他參加的集會和活動,都經常可以聽到他那亦莊亦諧、妙趣盎然、通俗而不傷雅、引人入勝的歌聲。
1955年,縣文化館創辦了《開平文藝》期刊,第一次發表了他創作的民歌。自此以後,他就更積極地投入民歌創作活動,先後創作了很多生動活潑、通俗諧趣的民歌,有木魚、小賣雞、賣雞、夾房歌等,還創作了一批民歌劇,在僑鄉開平廣為流傳。也從這時候起,他活躍在田頭、工地、會前會後、台上台下、村頭巷尾,民眾有求必唱。
1957年冬天,他參加村里水利工地勞動,看到有些婦女停下工來閒談,他馬上接過工地宣傳員的廣播筒唱道:“有人揸住 竹,想郁唔想郁,企處似碌木,好似狗頭煲熟,只顧講新年吃鵝肉,人家批評佢又唔服,如果行動唔加速,人家食飯你食粥。”民歌一唱罷,整個工地沸騰起來,那班愛閒談的婦女,都挑著擔子飛跑起來了。自此以後,農業社社長就派他到宣傳鼓動組去,讓他負責巡迴廣播,表揚先進,批評落後,他樂意地接受了任務。不久,他又發現工地上的一班男子,不斷排隊輪流抽菸,水煙筒一個傳一個,影響了工程進度,他便放開腔唱道:“吃煙捱工,飲酒捱餸,泥口有支水煙筒,你捧完時佢又捧,浪費好多工,你‘乃’(這些)嬸姆快些拿回廚房中,兩頭撞穿孔,用來做火筒(吹風工具)。”登時工地的民工大笑不止,婦女們齊聲說:“對呀,抽菸浪費工夫,以後不準帶水煙筒上工地了。”社長支持了他們,即當眾宣布,以後不準帶水煙筒上工地。接著,方基伯又風趣地唱道:“小弟到該(這裡)唱,各人有歌聽,木魚想聽米要量,齊齊落力擔泥井,該一張,要求你一樣,各人每擔加幾兩,將我份工來補償。”歌一唱畢,工地上即響起了宏亮的“咳嗬”喝號聲。當時,有兩位與他年紀相仿的壯年漢子,一挑挑起四篸泥,走到他跟前高聲說:“老基,我何止擔多幾斤,你那份也在這裡了。”在方基的民歌鼓動下,水利工地掀起了你追我趕、熱火朝天的場面。以後,村裡的水利工地少不了他,公社、縣的大型水庫工地也抽調他去當宣傳員。
1958年以來,縣文化館為了推動開平民歌的發展,多次組織民歌擂台,每次擂台,他都運用風趣、確切的比喻、生動活潑的民眾語言脫口成歌,妙趣橫生,使各方歌手甘拜下風。他那圓潤的歌喉,詼諧的演唱,使聽眾為之絕倒。每唱一句,往往笑聲四起。他的名字就更為人們熟悉了。在他的帶動和影響下,一批中青年的民歌作者和民歌手相繼湧現,他們當中有幹部、工人、農民、教師,還有學生。一時間,全縣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寫民歌、唱民歌熱潮,遍及城鄉每一個角落。縣文化館編印的《開平文藝》,每期都發表一定數量的民歌作品。機關團體、廠礦企業、學校、農村的宣傳專欄、黑板報上,民眾創作的開平民歌隨處可見。
由於方基在民歌創作上有卓越的成就和貢獻,於1978年被吸收為中國音樂家協會廣東分會會員,同年又當選為佛山地區文聯委員、開平縣文聯副主席,並被調到赤水公社文化站工作。這個時期,是他民歌創作的最旺盛時期,他的作品有數十篇在地區和省的刊物上發表。其中《撈塘泥》、《伏牛勇士》、《接爺爺》、《查親記》、《記工分》等民歌和民歌劇分別被評為地區和省文藝匯演的優秀節目。
數十年來,方基不斷從民間歌謠的寶藏中汲取營養,繼承並發展了民間歌謠的現實主義傳統和藝術手法,寫出了數以千計具有他自己風格的民歌。它們大多真實地反映了正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勞動人民的心聲,而又那么樸素自然,音樂韻律明快有力,朗朗上口,洋溢著時代的氣息。他所創作的開平民歌作品,不論是木魚、賣雞調、夾房歌還是民歌劇,其比、興手法以及活潑、風趣的民間語言運用,都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在作品中刻劃的人物,形象鮮明、個性突出,亦是他的獨到之處,而形成了他愛憎分明的獨特風格。例如,他寫的“夾房歌”《幸福婚姻》中的一小節:
媒婆講大話,
十句九句差,
騙人婚事靠副牙,
騙完男家騙女家。
口喳喳,
專門演嘴馬,
唔顧人家幾仔乸,
只顧騙人禮共茶。
只此數筆,就把專門保媒拉縴、騙人利己的一副令人憎厭的媒婆嘴臉,象漫畫似地勾劃出來。又如,在“賣雞調”《石榴花》中,他寫道:
“周彩花,晚婚少生身體賽龍馬,年齡三十一枝花,面龐豐滿映紅霞”。
“陳小雅,早婚密生身體差,面似黃瓜腰似蝦,眼尾可以藏虱乸,河巷女兒石榴花,未夠三十變老媽,一聲長嘆淚如麻”。
他是這樣生動而又形象地把“晚婚少生”、“早婚密生”的利與害作了鮮明的對照,這則宣傳晚婚和計畫生育的小民歌,要比那些長篇累牘的文章或報告所取得的效果大得多。
方基的創作態度非常認真,他經常把自己寫出來的作品,先朗誦給他的妻子聽(即席吟唱的除外),他的妻子對民歌的鑑賞能力頗高,而且不肯輕易點頭,時常向他提出意見,指出作品的不足之處。他也表現得謙虛而又執拗,往往非把作品修改到博得妻子微笑點頭不罷休。他說:“要是不能打動自己的妻子,又怎能為廣大聽眾、讀者喜聞樂見呢?”
方基致力於開平民歌的創新和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富有革新精神,不論創作還是演唱,力求做到既繼承傳統又不固循守舊,堅持形式為內容服務,為了表達新的內容,體現時代的精神和風貌,對一些舊的框框和程式,他也敢於改革和突破。他的創作方法和技巧尤其在民間語言的運用方面,已成為年輕的民歌手和愛好者學習和繼承的典範。
1983年7月,開平縣文聯、文化館把方基所創作的開平新民歌加以收集整理,選編出版了《方基民歌選》。
1983年10月,僑鄉開平傑出的老民歌手方基與世長辭,終年7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