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嘉謨故居

方嘉謨故居

方嘉謨故居位於懸橋巷47號,坐北朝南,後存第二進為面闊三開間大廳。明式建築,存木鼓磴,船篷軒、荷葉凳、山霧雲,門窗、地坪有改。第三進為面闊三間樓廳,前有船篷軒,天井內花崗石地坪部分保留,門窗已改。

簡要介紹

天井內磚門樓已毀,屋後五界回頂穿廊。第四進為面闊三間樓廳,樓梯為竹節雕花裝飾,前有鶴脛軒,扁作雕花梁,雕刻精細。門窗裙板保存較好,室內方磚地坪保留。懸橋巷位於蘇州市平江歷史街區,西連臨頓路,東接平江路,全長約500米。走進懸橋巷,就能感覺到濃重的書香和文化氣息。洪鈞、葉聖陶、顧頡剛、黃丕烈、錢伯煊、丁氏濟陽義莊、潘氏松麟義莊……都在這條平靜而又幽深的小巷中。方嘉謨故居及醫館配套建築就位於懸橋巷的45號、47號。方嘉謨是清末民初蘇州有名的西醫專家,與同在懸橋巷的著名中醫專家錢伯煊齊名,並且二人還是同一學校的校友。方嘉謨學習西醫,放棄了平江路旁鈕家巷的方家祖宅,而在懸橋巷重新擇地建屋,並且還在那開辦了一個比較小的西洋醫院專門接待病人。 整個建築群坐北朝南,由懸橋巷一直通到菉葭巷,從保存的建築形制大概可以推斷出懸橋巷47號為其院落和其西洋醫院的舊住院部,而懸橋巷45號則為方嘉謨住所及西花園。方嘉謨出資建造好懸橋巷45號住所及西花園後,就被日本人侵略占用,後被國民黨徵用。解放後歸入政府,將洋房的八大房間分別出租給居民,回歸方家是在1983年。懸橋巷45號(方嘉謨故居)已被列為蘇州市控制保護建築,由方嘉謨後人居住。懸橋巷47號則為公房,由10餘戶人家居住。

建築特色

懸橋巷47號前三進院落由門廳、花廳和樓廳組成,之後的第四進樓廳原為西花園的一部分。其建築特點為前半部分為典型的中式院落,後半部分為中西混合式,並且建造技術和方法與傳統的《營造法原》略有不同,是研究清末民初建築特色的優秀樣本。敲開一扇扇小門,精彩的雕樑畫棟便呈現在眼前。從大門進去便是門廳。門廳為三開間的穿斗式建築,其高度較矮小、體量較小不張揚,有著典型的蘇州民居特點,體現蘇州當地人的內斂。其後有一小天井,穿過便是花廳。花廳也為三開間扁作梁,雕刻比較精美,有木鼓礅疑似明代建築的遺構。屋內有船篷軒,屋頂坡度較緩,梁架為抬梁式,保存完整,有梁墊但較小,有荷花墩,山尖有山霧云為裝飾等。等級相當高,當年應非一般人所能使用。第三進的樓廳的天井處原有乾隆時的門樓,但已經毀於動亂,後僅存遺蹟。天井中曾有大桂花二棵,寓意著“雙貴”,後已不存。樓廳也為三開間結構,有貢式軒廊,其軒下的花幾也比較特殊,為扁長形帶雲紋的。並在其梁架上明顯還能看出原來這個樓廳是個官帽樓廳。可惜的是花窗已經在多次的改造中被人換走,已不可尋了。 

 第四進樓廳是方氏所開西醫館的病房部,應該歸入西花園的部分。在第三進樓廳後面有一磚額,其形制如花園的入口,也許以前在字額下還有一個精美的圓洞門。字額為“積善餘慶”篆體字,落款為“黈齋”,據說系葉聖陶的國文老師所題。該處樓廳為中西混合式建築,其雨撻板被水泥所代替,並且在水泥表面還進行了裝飾。但其門窗都為中國古典式樣,在裙板等處皆有雕刻的花板。建築內更是雕樑畫棟,在其梁架上都有形態不一的花紋裝飾,有團喜、團福和如意草等紋樣。在其左右二邊貼上,還有磚細門洞,配合門洞的還有字額和軒廊下樑架的雕花,軒下的梁架雕花圖案是連理牡丹寓意“富貴不斷”。其通往二樓的樓梯也是雕刻精美,在其護攔的欄桿上都刻有竹節花紋,寓意“節節高升”,並且在二欄桿中間還有小花牙子做裝飾。在樓上,後來保留著當年方家醫館的住院部房間門牌,依稀可見原來醫館的繁榮。隨著歲月的流逝,方嘉謨故居及醫館配套建築漸漸被人們淡忘,問起方嘉謨的生平也知者甚少。但其遺留下來的建築仍被人們所使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