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宿城已是相當熱鬧的地方。傳說唐王東征的時候,曾在這裡住過,將士們一夜之間便築起一座城池,所以地名宿城。傳說畢竟是傳說,能證實當年宿城情況的除了和西域康居國僧人的關係外,還有和新羅(在今朝鮮半島)人的關係。
唐代,日本為了吸收中國大陸的先進文明,曾多次派遣使節到中國,叫做遣唐使。遣唐使每次都帶來專門學習中華文明的留學生和學問僧。唐開成三年(838年)圓仁和尚隨第18次遣唐使來到中國,這時中日關係逐漸疏遠,是唐代日本最後一次的遣唐使。朝廷除日本大使和少數隨行人員外,其餘一律不準在國內停留。這對冒著生命危險遠涉重洋求法的圓仁來說,猶如晴空霹靂。所以在途經海州時,他便帶著徒弟惟正、惟曉等人偷偷上岸,想留下來尋求機會朝拜靈山。他們的行蹤很快被地方政府發覺.雖待之以禮,但仍不準逗留,把他們護送上返國的船隻。
圓仁在他的日記中,記錄了從雲台山的東部登入後,看到山上重巒疊嶂,松樹茂密,景色十分瑰麗。他們在當地人的帶領下尋找村落,一路“石岩險峻,下溪登嶺。未知人心好惡,疑慮無極。涉浦過泥,申時,到宿城新羅人宅”。這裡,圓仁唯獨記錄下海州地區的一個村名宿城。1000多年後,宿城名稱未變,仍然以清幽得像世外桃源而為海內外旅遊者所讚賞。圓仁所說的“新羅人宅”,也留下了當年中朝經濟文化交流的痕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