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縣革命紀念地
主要包括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舊址、鄂豫皖軍委舊址、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箭廠河革命舊址等革命舊址和紀念地。新縣地處河南大別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結合部,原稱新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曾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首府。在這裡,先後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3支主力紅軍。
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舊址
位於河南省新縣縣城首府路27號,1931年5月至1932年9月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和省委在這裡辦公,指揮和領導根據地的鬥爭,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舊址座東向西,共有閣樓式磚木結構清末民居用房50間,前後5排,每排7間,加上其它用房15間,總面積1980平方米,舊址原為新集大地主劉彝武的私人住宅。 整個建築結構緊湊,庭院對稱。門樓式大門上方懸掛著徐向前同志1980年4月題寫的“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舊址”匾額。左右臨街牆上為五對圖案花窗,中間一條長廊把整個建築分成南北兩部分。從門樓進入長廊,有一道木隔扇門,裡邊是長方形天井小院。長廊兩邊的房屋各自組成4個方形天井小院。第一排房屋南側三間為成仿吾辦公室兼住室,北側三間為陳昌浩辦公室兼住室。第二排南側三間為沈澤民辦公室兼住室,北側三間為郭述申辦公室兼住室。
1931年2月新集解放, 5月12日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在新集正式成立,分局直隸於中央政治局,分局委員共十一人,即張國燾、陳昌浩、沈澤民、曾中生、王平章、蔡申熙、舒傳賢、鄺繼勛、周純全、郭述申、高敬亭,候補分局委員有甘元景等十五人;分局既是中央代表機關,又是鄂豫皖地區黨組織的最高領導機構,鑒於這種做法不便於工作,遂根據《中央關於鄂豫皖省委的決議》又組成了鄂豫皖省委,書記沈澤民,組織部長高敬亭,宣傳部長成仿吾,省委常委有鄭位三、汪友清(女)、耿顯義等七人。 分局、省委成立後,領導了鄂豫皖人民在軍事鬥爭中取得節節勝利,連續粉碎了敵人第一、二、三次“圍剿”,同時蘇區的政權建設、經濟文化建設和土地革命運動也廣泛開展起來。1932年夏,國民黨調集重兵對鄂豫皖發動大規模的第四次“圍剿”。我軍在反“圍剿”鬥爭中,由於張國燾“左”傾冒險,導致第四次反“圍剿”鬥爭失利,新集於1932年9月9日淪陷。鄂豫皖分局機關隨紅四方面軍撤離。
鄂豫皖軍委及紅四方面軍總部舊址
位於新縣縣城首府路27號,座西朝東,原有磚木結構房屋7排共60餘間,清末豫南民居式建築風格。前後排房屋由長廊串通,每排之間有大小不同的天井小院,井然有序,古樸典雅。由於戰爭等因素,部分房屋已損毀,現只剩前3排共40間房屋保存完好,舊址房屋共占地1600平方米,大門開在北起第四間,大門上方懸掛著李德生題寫的“紅四方面軍總部舊址”匾額。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31年5月鄂豫皖軍事委員會在新集成立。軍委主席由分局書記張國燾兼任,曾中生、鄺繼勛為副主席。軍委下設參謀部、政治部、秘書處、經理處、軍醫院、航空局、彭楊軍政幹校等機構。同年11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於黃安七里坪成立,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委,總部設于軍委機關內。當時,第三排房屋北側四間為張國燾、徐向前辦公室兼住室。
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
位於新縣城南的白茅尖東側,占地約60畝,整個陵園由大門、《燎原》浮雕牆、烈士紀念塔、烈士紀念堂、烈士事跡陳列室、英烈廣場、流芳園、紅星亭、大別山魂——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等組成。烈士墓地葬有41名紅軍烈士遺骨。1989年8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革命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95年1月被民政部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宣部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大門上鑲嵌著原國家主席李先念親筆題寫的“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十一個金色大字,進門後,是巍巍壯觀的花崗岩“燎原”浮雕牆,《燎原》浮雕由10幅歷史畫面組成,總面積189平方米。沿浮雕右側拾級而上是革命烈士紀念塔,塔身呈五邊形結構,高13.1米,數字象徵和紀念著鄂豫皖蘇區為革命獻身的13萬多名優秀兒女,塔的正北側是黨和國家領導人朱德的親筆題詞: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其餘四面為時任南京軍區司令員、我軍著名將領許世友的題詞以及吳芝圃、劉名榜等領導同志的題詞。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堂為古典蘇式建築風格,建築面積100平方米,上部為半球形,下部為四方體,堂內展覽有毛澤東、朱德、徐向前、李先念、鄧子恢、許世友、陳錫聯、程子華、鄭維山、張池明、劉名榜等領導人的親筆題詞、各個時期的《革命烈士英名錄》和介紹鄂豫皖蘇區產生、發展、壯大的歷程等文物、圖片和史料。在英烈廣場,有英名牆、永生火炬雕塑和鄂豫皖蘇區鼎盛時期形勢圖等紀念建築。在英烈廣場的右側是流芳園,這裡松柏掩映,碑碣林立,一排排整齊的水泥墓冢內,長眠著百餘位革命先烈、老紅軍和紅軍將領的英靈,排在流芳園第一位的是鄂豫皖蘇區創始人之一、原紅二十五軍軍長吳煥先烈士,第二位的是鄂豫皖蘇區創始人之一、原中紀委副書記郭述申,其餘還安葬著劉名榜、吳先恩、肖永銀、程坦、潘焱、張池明、吳華奪等領導人和將領的骨灰或遺骨,在兩面分別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徐向前、程子華、韓先楚、郭述申的題詞。陵園的主體建築是:大別山魂——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碑高21.7米,以兩把鋼刀和一支梭標組成,挺拔的造型酷似漢字“山”的形象,既表現了蘇區群峰綿亘的特點,又蘊含革命烈士與挺拔的大別山同在的浩然正氣。
箭廠河革命舊址群
位於新縣城南13公里,是黃麻起義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策源地之一,其著名紀念地有:列寧國小、紅田、紅25軍政委吳煥先故居、紅25軍司令部舊址、紅四方面後方總醫院舊址等。
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
座落在新縣英雄山畔,依山傍水,氣勢宏偉,古樸莊嚴,全館占地面積230畝,始建於1985年10月,2001年再次擴建,前國家主席李先念為該館題寫了館名,館內基本陳列為《風雲大別山》共分四個部分即:鄂豫皖蘇區的基本形成;空前發展,新集成為鄂豫皖蘇區首府;重組紅軍,堅持大別山的鬥爭;紅旗不倒,迎接全國革命的勝利;館內專題陳列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將軍的搖籃》,分2個展廳,第一廳為許世友、李德生、鄭維山、高厚良等43名新縣籍將軍的事跡陳列;二廳是吳煥先、高敬亭、張體學、程坦等50位省軍級以上領導人的生平事跡陳列;第二部分是《崛起的新縣》,展示了新縣的今日新面貌。館內陳列有國家一級文物,全國唯一一塊保存完好,寫在牆上的《中華蘇維埃土地法令草案》。
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
位於新縣城南的白茅尖東側,占地約60畝,整個陵園由大門、《燎原》浮雕牆、烈士紀念塔、烈士紀念堂、烈士事跡陳列室、英烈廣場、流芳園、紅星亭、大別山魂——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等組成。烈士墓地葬有41名紅軍烈士遺骨。1989年8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革命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95年1月被民政部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宣部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大門上鑲嵌著原國家主席李先念親筆題寫的“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十一個金色大字,進門後,是巍巍壯觀的花崗岩“燎原”浮雕牆,《燎原》浮雕由10幅歷史畫面組成,總面積189平方米。沿浮雕右側拾級而上是革命烈士紀念塔,塔身呈五邊形結構,高13.1米,數字象徵和紀念著鄂豫皖蘇區為革命獻身的13萬多名優秀兒女,塔的正北側是黨和國家領導人朱德的親筆題詞: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其餘四面為時任南京軍區司令員、我軍著名將領許世友的題詞以及吳芝圃、劉名榜等領導同志的題詞。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堂為古典蘇式建築風格,建築面積100平方米,上部為半球形,下部為四方體,堂內展覽有毛澤東、朱德、徐向前、李先念、鄧子恢、許世友、陳錫聯、程子華、鄭維山、張池明、劉名榜等領導人的親筆題詞、各個時期的《革命烈士英名錄》和介紹鄂豫皖蘇區產生、發展、壯大的歷程等文物、圖片和史料。在英烈廣場,有英名牆、永生火炬雕塑和鄂豫皖蘇區鼎盛時期形勢圖等紀念建築。在英烈廣場的右側是流芳園,這裡松柏掩映,碑碣林立,一排排整齊的水泥墓冢內,長眠著百餘位革命先烈、老紅軍和紅軍將領的英靈,排在流芳園第一位的是鄂豫皖蘇區創始人之一、原紅二十五軍軍長吳煥先烈士,第二位的是鄂豫皖蘇區創始人之一、原中紀委副書記郭述申,其餘還安葬著劉名榜、吳先恩、肖永銀、程坦、潘焱、張池明、吳華奪等領導人和將領的骨灰或遺骨,在兩面分別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徐向前、程子華、韓先楚、郭述申的題詞。陵園的主體建築是:大別山魂——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碑高21.7米,以兩把鋼刀和一支梭標組成,挺拔的造型酷似漢字“山”的形象,既表現了蘇區群峰綿亘的特點,又蘊含革命烈士與挺拔的大別山同在的浩然正氣。
箭廠河革命舊址群
位於新縣城南13公里,是黃麻起義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策源地之一,其著名紀念地有:列寧國小、紅田、紅25軍政委吳煥先故居、紅25軍司令部舊址、紅四方面後方總醫院舊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