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化史

新疆文化史

新疆,漢稱西域西域,意思是中國西部的疆域,最原始的稱呼是柱州,這一名稱自漢代出現於我國史籍,一直沿用到清朝統一新疆,之後改稱新疆。新疆大部自西漢便屬中國,今天新疆大部分從中國西漢一直到西晉都屬於中國版圖,唐朝再次納入中國版圖,元朝時為蒙古族察合台汗國地,清朝時再次納入中國版圖。最後一次被侵占是在明清換代時期。1757年,清乾隆帝再次收復故土,把這片土地命名為"新疆",取"故土新歸"之意。

新疆文化史 新疆文化史

新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新疆各族人民創造的新疆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 化 重要組成部分,新疆各族人民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作出了歷史性的寶貴貢獻。鑒於新疆的自 然、歷史、社會等諸種因素,新疆文化又具有自己獨特的歷史傳統、表現特徵和發展面貌。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區,同時又是多宗教信仰地區,古絲綢之路的開通等使新 疆文化呈現出多元化和開放、融合等特點。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新疆文化深受祖國內 地文化的影響,形成豐富的內涵,同時,新疆文化又對祖國內地文化產生積極影響。新疆古代 、近代和現代文化內容豐富多彩,民族特色濃郁,科學、藝術價值珍貴。 
原始社會時期。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和《穆天子傳》中,有關周穆王西巡崑崙 會見西王母的故事。新疆境內考古發掘出土的大量陶器,其中不少彩陶的圖案紋飾與中原內 地同期出土的陶 器圖案紋飾相同或相近似。距今3000年前,新疆出土的彩陶三角形紋、渦紋 、弦紋的繪製和諸如陶豆一類器形, 說明甘肅和內地彩陶藝術已影響到新疆彩陶文化的發 展。 
漢唐時期。兩漢統一西域,絲綢之路的開通,造成東西方文化在這裡大匯聚、大交 融, 促成西域文化空前繁榮。天山北部的草原遊牧文化、天山南部農耕文化迅速發展。隨著軍事 屯田和漢族移 民,中原的先進文化和耕作技術傳入西域,形成了以漢文化為主的屯墾文化。 同時,中原文化、印度文化、兩河流 域文化、波斯文化、希臘文化、羅馬文化等在這裡薈萃 、交融出現了多種語言文字的使用,如漢文、吐火羅文、 于闐文、粟特文等。 
1995年10月至11月,民豐尼雅遺址3號棺出土色彩斑斕的錦被上織著"王侯合昏,千 秋萬 歲宜子孫"的小篆漢字和紋樣;8號棺木出土的一隻色彩艷麗的錦袋上有篆書文字:"五星出東 方利中國"。揭 示了漢、晉時期尼雅與中原王朝密切的政治和經濟關係。唐代詩人岑參、駱 賓王、洪亮吉等撰寫的雄渾的大漠 、壯麗的山川、奇特的氣象、悲壯的征戰奇觀等奇妙絕 倫的詩篇,膾炙人口,久傳不衰,稱為中國文學史上的"邊 塞詩"。 
隨著佛教由印度沿絲路傳入西域乃至我國內地。佛教文化成為當時西域的最重要 的內 容。龜茲佛學家、佛經翻譯家鳩摩羅什來到內地講譯佛經、著述佛學經文。東晉高僧經西域 赴印度取經,著 有《佛國記》。回鶻文《彌勒會見記》是我國最早的誕生在西域的戲劇文學 劇本。唐代高僧玄奘去西天取經,寫 《大唐西域記》。吐魯番地區考古發掘出土的大量漢文文書、契約等,表明唐代前後漢文在高昌地區文字使用方 面的主體地位。龜茲石窟和高昌石窟中的佛教內容的壁畫,顯示出中外繪畫技藝萎萃交融的特點。唐代于闐尉遲 跋、尉遲已僧父子動用凹凸技法,表現佛教內容和西域人物花鳥,震驚長安。龜茲樂、高昌樂、疏勒樂等在隋唐 時期樂曲中占有重要地位。除樂曲外,琵琶、箜篌、鼓、角等西域傳統樂器也傳入內地,成了唐代以及後世音樂 演奏中的主要樂器。西域舞蹈如:胡騰舞、胡旋舞、拓枝舞等傳入 中原宮廷乃至民間。 
宋元明清時期。喀刺汗王朝(9世紀末一1211)時期,隨著伊斯蘭教傳入西域並逐漸 擴展,伊斯蘭文化對西域文化的影響愈來愈大。著名維吾爾族學者玉系甫·哈斯·哈吉甫編著了 反映當時社會及 精神文化生活的詩體百科全書《福樂智慧》,著名維吾爾族學者馬赫穆德·喀什噶里著有突厥語工具書《突厥語 大詞典。維吾爾族詩人玉素甫阿吉著有愛情敘事長詩 艾里甫與賽乃姆》。蒙元時期有著名維吾爾族文學家馬 祖常;著名維吾爾散曲作家貫雲石;著名維吾爾族農學家魯明善著有《農桑衣食撮要》。明代旅行家陳誠著有《 西域行程記》、《西域番國志》等。柯爾克孜族民間文學優秀代表作品、著名史詩《瑪納斯》、蒙古族民間文 學優秀代表作品、著名史詩《江格爾》。《阿凡提的故事》是產生於察合台汗國時期 的民間文學的代表作之一 。葉爾羌汗國時期,馬赫麻·海答兒·尕豁刺的《拉失德史》和沙·馬合木·楚刺思的《編年史》。阿曼尼莎罕 收集、整理、編創的維吾爾《十二木卡姆》 ,它是東方音樂文化的無價之寶,它像蒙古族的《江格爾》,藏族的 《格薩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等英雄史詩一樣,具有世界性的影響。隨著清朝對新疆的統一,大批內地 漢 族軍民進入新疆北路屯戍落戶,在烏魯木齊巴里坤、奇台一帶,漢族文化成為當地文化的主體。秦腔、河北梆 子、新疆曲子等雜技等藝術班社相繼出現,並迅速不斷地普及;紀曉嵐、林 則徐、戴瀾、劉鍔等被謫來疆,在新疆 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近、現代時期。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革命精神在新疆的傳播和弘揚,推動了新疆 文化的發展。抗日戰爭時期以陳潭秋、毛澤民、林基路等革命烈士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新 疆各族人民中傳 播馬克思列寧主義、宣傳中國共產黨關於建立抗日民主統一戰線的正確主 張,開展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運動,推 動新疆民族文化發展,與此同時,許多進步文化人士如 茅盾、杜重遠、張仲實、趙丹、王為一等在烏魯木齊從事 抗日進步的文化活動,組織各族工人、農民、教師、學生、職員、商人等廣大民眾創作演出抗戰進步歌曲、話劇 、秦腔、京 劇、新疆曲子等劇節目。在新疆各族人民中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全疆各地各族人民民眾和進 步人士,先後組織"反帝會"和各民族"文化促進會",開展各種民族進步的文化活動。 著名愛國主義詩人黎·穆特 里夫以歌頌抗日救國的偉大鬥爭為主題,著有《中國》、《給歲月的答覆》等戰鬥詩篇。民族話劇《蘊倩姆》、 維吾爾劇《艾里甫與賽乃姆》、雜技《達 瓦孜》、哈薩克族阿肯彈唱《薩里哈與薩曼》、《阿爾卡勒克》,柯爾 克孜族"瑪納斯奇"彈 唱《瑪納斯》等劇節目相繼搬上藝術舞台。民族傳統文藝活動如維吾爾族"麥西來甫"、哈 薩克族"阿肯彈唱會"、柯爾克孜族"庫姆孜彈唱會"、蒙古族"那達慕大會"、錫伯族"西遷節 "、漢族的"元霄燈會 "等久傳不衰,極具民族特色,為廣大各族人民民眾所喜聞樂見,為新疆 民族文化亮麗的景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