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家庭藏書-名家選集卷-元好問集

元好問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詩詞方面。 ”(《甌北詩話》)劉熙載說:元好問的詞,“疏快之中,自饒深婉,亦可謂集兩宋之大成。 ”(《藝概》)元好問的散文有26卷,眾體悉備。

內容介紹

《中國家庭基本藏書(名家選集卷):元好問集(修訂版)》主要內容:元好問這一時期的政治文化活動,有一種矛盾的現象:他積極推薦鼓勵其友人、門生擔任蒙古政府的官職,並結交一些權貴,而自己卻堅辭不出仕。繼任其父耶律楚材為蒙古中書令的耶律鑄曾多次寫信並派人招致元好問。元氏回信說:“斷不敢往。”這是什麼原因呢?我認為,元好問鼓勵儒者做官,是為了行儒道;而他自己辭官不就,則是為了尊儒道。道尊則易行,道行則益尊。同時,他不做蒙古帝國的官,也是忠於金國、金君的表現。他的哥哥元好古就死於蒙軍的屠刀之下。
1257年農曆9月4日,元好問卒於河北獲鹿,歸葬於秀容祖墳(今忻州城南韓岩村),享年68歲。
元好問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詩詞方面。他對自己的成就極為自信,自許為李白、杜甫一流,而在秦觀、晁補之、賀鑄、晏幾道諸人之上。其《天涯山》云:“詩狂他日笑遺山,飯顆不妨嘲杜甫。”《游泰山》云:“徂徠山頭喚李白,吾欲從此觀蓬萊。”《遺山自題樂府引》云:“客有謂予者云:'……且問遺山得意時,自視秦、晁、賀、晏諸人為何如?'予大笑,拊客背云:'哪知許事?且啖蛤蜊。'客亦笑而去。”“哪知許事,且啖蛤蜊”語出《南史·王融傳》,原作“不知許事,且食蛤蜊”,表示不屑之意。這種態度確實大幅度地超越了儒家傳統的溫良恭儉讓的樊籬,正是多民族融會的“中州萬古英雄氣”孕育的結果。無怪乎他敢於以“詩中疏鑿手”自任,宣稱“未便吳儂得錦袍”了(元好問《自題中州集後五首》之一)。至於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和他對於形成“河汾詩派”的領袖作用,則是李白、杜甫也不能比擬的。元好問在史學方面的貢獻,包括他開創斷代詩史新體例《中州集》的功績,在史學界也早有定評。
元好問詩今存1381首,詞今存384首。題材廣闊,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尤其是金亡前後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國破家亡的現實,對人民的疾苦十分關切同情,具有詩史的意義,代表了金元詩詞的最高成就。清人趙翼說,元好問的詩,“專以精思銳筆,清煉而出,故其廉悍沉摯處較勝於蘇(軾)、陸(游)。”(《甌北詩話》)劉熙載說:元好問的詞,“疏快之中,自饒深婉,亦可謂集兩宋之大成。”(《藝概》)元好問的散文有26卷,眾體悉備。受韓愈、歐陽修的影響,風格清新雄健,語言平易自然。
元好問還著有小說集《續夷堅志》,有207篇文言小說,是今知金代唯一的一部短篇小說集。在我國小說由雅趨俗的發展階段,有承前啟後的意義,還保存了一些有價值的史料。
元好問的散曲今存9首,對元曲有示範作用。元人陶宗儀說:“[小聖樂]乃小石調曲,元遺山先生好問所制,而名姬多歌之,俗以為[驟雨打新荷]者是也。”(《南村輟耕錄》)可見其影響之廣。
元好問還有4篇賦傳世。其《新齋賦》中說:“動可以周萬物而濟天下,靜可以崇高節而抗浮雲。”表現了他經世治國的遠大抱負和窮則獨善其身的高潔品格。
元好問在魏道明、商衡輯錄的《國朝百家詩略》的基礎上編纂的《中州集》,收詩詞作家255人,並為其中253人寫了小傳。收詩2054首,詞114首,實屬最早的金代詩詞總集。此集開創了以詩存史、斷代詩史的新體例,對於研究金代詩詞和作者、金代歷史和總集的編纂體例,均有重要價值。
元好問編撰的著作,尚有《錦機》、《杜詩學》、《東坡詩雅》、《東坡樂府集選》、《壬辰雜編》,惜此五種均佚失,《詩文自警》有孔凡禮先生輯佚15則,《唐詩鼓吹集》今存。
總之,文化巨人元好問是時代的驕子。高度漢化的家學、師友淵源和儒家文化教養成為他思想和學術的根底,又吸收了一些道家和禪學的營養。少數民族的英雄氣質和生長雲朔的自然天稟,民族融合的歷史進程和社會的巨變,則影響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突破愚忠於一家一姓的腐儒之見,使他能夠以宏闊的世界觀、人生觀順應時代巨變,以先進文化的傳承、社會進步和人民利益為重,將封建的個人名節置於次要地位,終於作出了不朽的歷史性貢獻。
元好問集有多種刊本。全集如清光緒七年讀書山房刻本,包括詩文40卷,詞和小說各4卷,年譜3種,考證3卷,附錄、補載各1卷。1990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元好問全集》(姚奠中主編),即以此為底本校補增訂而成。詩集有明汲古閣本、清人施國祁《元遺山詩集箋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等。詞集《遺山樂府》有明吳訥《百家詞》本,《全金元詞》所收較為完備。小說有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續夷堅志)評註》(李正民評註,1999年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