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237畝(其中:田497畝,地3740畝),人均耕地1.17畝,主要種植玉米、水稻、土豆等作物;擁有林地264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59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44畝,主要種植核桃、板栗等經濟林果;草地9510畝,荒山荒地8400畝,其他面積3953畝。有鋅、鐵等礦產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局部村、社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120戶實施過國債人畜飲水工程,有708戶飲用井水,有644戶還存在飲水困難(占農戶總數的80%)。有828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34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4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4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7戶(分別占總數的17.5%和4.5%)。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5公里,無集貿市場。全村共擁農用運輸車2輛,機車33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00 畝,有效灌溉率為8%。
到2007年底,全村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有6個自然村已通路;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6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該村農戶住房以土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72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97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95.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48萬元,占總收入的29.87%;畜牧業收入191萬元,占總收入的38.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120頭,肉牛80頭,肉羊266頭);林業收入34.7萬元,占總收入的7%;工資性收入121.9萬元,占總收入的24.6%。農民人均純收入1362元,農民收入以種植、畜牧、勞務輸出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21.9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32人(占勞動力的31.9%),在省內務工235人,到省外務工297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848戶,共鄉村人口3639人,其中男性1944人,女性1695人。其中農業人口3639人,勞動力2205人。該村以漢、彝、苗三種民族混居地),其中漢族2933人,彝族371人,苗族335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231人,參合率90%,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衛生院,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5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10戶,占農戶總數的1.17%。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3所,校舍建築面積620平方米,擁有教師14人,在校學生358人,距離海子中學15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93人,其中小學生328人,中學生135人。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5個黨小組,共有黨員57人,少數民族黨員12人,其中男黨員49人、女黨員8人。該村黨支部2003年、2005年曾被鄉黨委評為先進黨支部。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1人,副主任2人,委員2人組成,下設新營、龍井、水井等23個村民小組。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地處偏遠,海拔高差大,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不強,無支柱產業,受歷史、地理、環境條件影響,勞力者素質低下,部分農戶思想保守、科技意識差,正常通電率和人畜飲水比例低。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基礎設施方面連通石格、灣子、花紅、海子、小灣、坪上、石筍、杉林公路,修繕龍井大堰,爭取實施國債人畜飲水工程;種植業方面發展核桃、板栗等特色經濟林果,在海拔高的村社發展冷涼蔬菜400畝、在海拔較低村社發展反季節蔬菜300畝;養殖業方面建立生豬、黃牛養殖示範園區;加強對農民的科技培訓力度,使每戶掌握1-2門實用技術,每年遞增勞務輸出40人。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7年的1362元增加到21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