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初露鋒芒
法正出身名士家庭,為名士法真之孫。建安初年,由於天下饑荒,法正與好友同郡的孟達一起入蜀依附劉璋,但劉璋不是個善於用人的人,很久之後法正才當上新都縣令,之後又被任命為軍議校尉。法正懷才不遇,又被州邑中的人誹謗,十分苦惱,益州別駕張松與法正是好友,也覺得劉璋不是個能成大事的人,常常感概自己的遭遇。
建安十三年(208年),張松出使曹操,歸來後勸說劉璋與曹操斷絕來往與劉備交好。不久後曹操在赤壁戰敗,劉備勢力得以壯大。劉璋於是問應該讓何人出使劉備,張松於是舉薦法正。法正一開始辭讓,後來不得已只好前往。劉備見到法正後,“以恩意接納,盡其殷勤之歡”。法正覺得劉備有雄才大略,是可以輔佐的明主,回到益州後,遂與張松密謀協規,決定暗中戴奉劉備為主。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聽聞曹操欲遣司隸校尉鍾繇征討張魯,因此懼怕曹操得漢中後兼併益州。張松遂勸劉璋迎接劉備入蜀,讓他討伐張魯,法正於是再次被任命為使者,與孟達各率兩千人出使劉備,迎請劉備入蜀。法正於是暗地裡背叛劉璋,向劉備獻策:“閣下命世英才,劉璋無明主之能,以張松為內應,奪取益州;以益州的富庶為根本,憑藉天府之國的險阻來成就大業,易如反掌。”諸葛亮的隆中對認為想要奪取天下就必須占據荊州和益州,法正、張松的倒戈實乃天賜良機,於是劉備應允,隨即率軍入蜀。
建安十七年(212年),劉備假意答應北伐張魯,進軍葭萌。張松因事情敗露被殺,劉備於是與劉璋決裂,向成都進軍。益州從事鄭度向劉璋建議以堅壁清野拖垮劉備。劉備知道後十分憂慮,法正卻認為劉璋雖然沒有什麼才能,但還算是個愛民的州牧,因此不可能採納這個會損害百姓利益的計策。果不其然,劉璋認為:“吾聞拒敵以安民,未聞動民以避敵也。”於是罷黜了鄭度。
拉攏士族
劉備占據益州後,急需與蜀中大族豪強結納關係,因此群下勸劉備迎娶劉璋舊將吳壹之妹吳氏,但吳氏是劉璋已故兄長劉瑁之妻,劉備認為自己與劉瑁同族,這么做有違禮法。法正進諫道:“論其親疏,何與晉文之於子圉乎?”晉文公逃難到秦國時曾娶了親侄晉懷公子圉的妻子懷嬴。法正認為晉文公尚且可以娶親侄之妻而未遭到禮法的抨擊,何況於劉備與劉瑁之間還不是親戚關係。劉備遂納吳氏為夫人。其後,劉備賜予諸葛亮、法正、張飛及關羽四人黃金各五百斤,白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作為諸將中最高賞賜。法正被任命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
劉備又命法正與軍師將軍諸葛亮、昭文將軍伊籍、左將軍西曹掾劉巴、興業將軍李嚴五人一起制定《蜀科》,改變劉璋治下益州法紀鬆弛,德政不舉,威刑不肅的局面。然而法正雖然擅長軍事謀略,但在政治謀略上稍差,但知因循守舊卻不會變通。《蜀科》制定後,由於嚴法治蜀,打擊了地方豪強勢力,豪強十分不滿,以消極態度牴觸蜀漢政權,為此,法正提出用當年漢高祖入關與民約法三章之事向諸葛亮進言,認為成都初定,宜“緩刑弛禁”,放寬約束。但諸葛亮認為不能盲目沿用漢初的法度,應當因時制宜,懂得變通,於是寫了封信《答法正書》給法正,曉以大義,告訴其更深一層的意思。(《答法正書》: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亡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濟。劉璋闇弱,自焉以來有累世之恩,文法羈縻,互相承奉,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恩竭則慢。所以致弊,實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恩榮並濟,上下有節。為治之要,於斯而著矣。)
當時法正在外掌握著益州首府蜀郡的行政大權(蜀郡下轄成都縣),在內仍然經常為劉備出謀劃策,是劉備的主要謀士。法正性格恩怨分明、睚眥必報,掌握大權後,曾經對他有過小恩惠的人都受到他的照顧,他有過小矛盾的人都加以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有人向諸葛亮告發,希望他能夠稟報劉備,不要讓法正作威作福。而諸葛亮深知法正是深得寵信的肱股之臣,勞苦功高,因此不加過問。
進圖漢中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向劉備獻計,認為曹操一舉降伏張魯,卻未繼續進攻益州,而留下夏侯淵、張郃駐守漢中,一定是內部動亂,而夏侯淵、張郃的才能不足以守住漢中,應該立即發兵奪取漢中。且告訴劉備奪取漢中的意義:上,可以討伐國賊,尊崇漢室;中,可以蠶食雍、涼二州,開拓國境;下,可以固守要害,是持久的戰略。劉備贊同,於是率領諸將進攻漢中。
計斬妙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劉備南渡沔水,於定軍山、興勢山山麓紮營,與率軍前來的夏侯淵部對峙。當時夏侯淵駐守南線據點走馬谷,張郃駐守東線據點廣石。法正採取聲東擊西之計,讓劉備將萬餘精兵分作十隊,趁夜輪番進攻廣石。張郃率親兵搏戰,雖然沒有丟失據點,但也抵擋不住劉備軍的輪番攻擊,於是向夏侯淵要求增援。
夏侯淵將精兵分撥一半去支援張郃,自己繼續固守南線。隨後劉備派兵偷襲走馬谷,放火燒毀了曹軍陣地前的防衛工事鹿角,夏侯淵親自率四百軍士出營救火、修補鹿角。此時,法正看準時機,見夏侯淵正處於劣勢,提議全力進攻夏侯淵,劉備於是命黃忠居高臨下從後方擂鼓突襲,夏侯淵猝不及被黃忠斬殺,曹軍潰敗。劉備從此占據了漢中之戰的主動權。不久,曹操親征,聽聞是法正獻計取漢中,因而感慨不已嘆道:“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
接下來的戰事中,曹操雖然兵力占有優勢,但是劉備斂眾拒險,終不與曹操交鋒,曹操積月不拔,亡者日多。同年夏,曹操不得已而引軍還,劉備遂占據漢中,自立為漢中王,任命法正為(漢中王)尚書令、護軍將軍。
深受追念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一連哭泣數日。隨後追謚他為翼侯,賜其子法邈爵為關內侯。
法正年長諸葛亮四歲,兩人同為劉備股肱(《先主傳》云: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雖然性格和興趣彼此不同,但雙方始終能以公事大義為重,諸葛亮總理後方政務,足兵足食;法正則隨軍征討,出謀劃策。互相之間能夠緊密合作,取長補短。後來劉備東征孫權為關羽報仇,群臣大多進諫,皆不聽從。
章武二年(222年),蜀、吳因關羽之死而爆發的彝陵大戰,蜀軍戰敗,退回白帝。諸葛亮感嘆道:“若法孝直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一定不致大敗而歸。”
主要成就
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漢中之戰時,他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諸葛亮對法正善出奇謀十分欣賞,陳壽也將他比作魏國的程昱和郭嘉。
益州平定後,法正與諸葛亮等五人一起制定《蜀科》,改變劉璋治下益州法紀鬆弛,德政不舉,威刑不肅的局面。
人物評價
曹操: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
諸葛亮: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
楊戲:翼侯良謀,料世興衰,委質於主,是訓是諮,暫思經算,睹事知機。
陳壽: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擬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
孫盛:正務眩惑之術,違貴尚之風,譬之郭隗,非其倫矣。
蕭常:統、正見理之明,料事之審,一時謀臣,無出其右。昭烈肇基王業,訖承大統,實二人之力。使天假之年,與諸葛亮同心輔政,混一之功,日月可冀。不幸蚤世,惜哉!
郝經:初,孔明語昭烈以恢復大計,……乃抱膝長吟之日,素定之論,討操復漢之防模也。統發其幾,而法正、張松成其謀爾。……嗚呼!統、正雖道義不足,而智謀亞於亮。統卒於圍雒之際,正沒於取漢中之明年。使二子不死,與亮左右,功烈豈止於是?天不祚漢,惜哉!
陳普:崎嶇放虎事方新,喜怒平生便見真。誰是孔明西道主,敢將東客罪西人。
蔡東藩:張松、法正並為璋臣,璋可輔則輔之,不可輔則去之;必賣主而求榮,殊非人臣之道,松之受誅宜也!法正特幸而脫禍耳,是可為後世之不忠者戒焉。
逸聞趣事
巧言進諫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軍包圍成都,蜀郡太守許靖將要出城投降,被人發覺,因為是在危急關頭,不宜誅殺自己人,於是劉璋放過了許靖。劉璋投降後,劉備也因此不用許靖。許靖與其弟許劭(許子將)是天下聞名的名士,但沒有身為人臣的才能。這時諸葛亮諫道:“靖人望,不可失也,借其名以竦宇內。”(許靖是眾人所仰望的,斷不可失,應當藉助他的名望使海內對您恭敬。)法正也勸說:“天下有名無實的人就是許靖了。但是主公剛剛開創大業,許靖的名聲四海皆知,您如果連他都不用,天下賢人恐怕會認為您薄待賢臣。”希望劉備仿效戰國時的燕昭王重用郭隗的故事,於是劉備對許靖逐漸尊敬重用。
孝直避箭
劉備有一次與曹軍在作戰中,形勢不利,本應馬上撤退,而劉備卻大怒不肯撤軍,無人敢進諫。當時箭如雨下,法正便走去擋在劉備前面。劉備趕緊喊道:“孝直避箭。”法正回道:“連明公也冒著箭雨、飛石,何況我呢?”劉備只好允諾:“我和你一起撤退。”便暫時撤軍了。
家族成員
曾祖父:法雄,官至南郡太守。
祖父:法真,字高卿,東漢名士,號“玄德先生”。
父親:法衍,字季謀,官至司徒掾、廷尉左監。
子嗣:法邈,官至奉車都尉、漢陽太守,封關內侯。
個人作品
《全三國文》輯錄有一篇:《與劉璋箋》。
史料記載
《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第七》
《蕭氏續後漢書·卷十》
《郝氏續後漢書·卷十七》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法正的生平事跡與正史大體相當,是賢士法真孫子,張松之友。原為劉璋部屬,與張松、孟達合謀獻益州給劉備。在涪城大會上,與龐統一起策劃刺殺劉璋的計畫。伐蜀成功後,曾與諸葛亮討論治法之事。後來任蜀郡太守時公報私仇,聽聞諸葛亮向他人的解釋後有所收斂。曹劉爭漢中時,說服劉備親征,又受諸葛亮之命助黃忠斬殺夏侯淵。劉備進位漢中王后,法正被任命為尚書令。
影視形象
1994年《三國演義》:由時萊群、張民甫分別飾演法正;
2010年《三國》:張新華飾演法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