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新村鎮位於楚雄市西南部,距市府鹿城109千米,東與大地基鄉相鄰,西與西舍路鎮、中山鎮交界,北與大過口鄉接壤,南與雙柏縣鄂嘉鎮隔江相望。海拔在769~2396米之間,年平均氣溫15~22℃,年降雨量800~1200毫米。國土總面積355?03平方千米,耕地總面積14747畝,其中:水田4593畝,旱地10154畝。轄大坎子、伍街、密者、下村、灑樹咪、巨龍、臘曲、西叉8個村民委員會,178個村民小組,338個自然村。
人口民族
2006年末,全鎮共有3519戶農戶,總人口15063人,其中,女性7228人,占總人口的48%:男性7835人,占總人口的52%;農業人口14626人,占總人口的97%;非農業人口437人,占3%。全鎮少數民族人口4214人,有漢、彝、回、白4種民族,其中:漢族10849人,占總人口的72.02%;彝族4211人,占總人口的27.9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9‰。
經濟狀況
2006年,新村鎮樹立科學發展觀,全鎮呈現出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的良好勢頭。2006年,全鎮經濟持續增長,實現農業總產值5920萬元,比上年增長4%,糧食總產量771.2萬千克,人均有糧512千克;農村經濟總收入5107萬元,存款總額達2390萬元;實現財政總收入439?5萬元,為年初預算數的130.96%,超額完成30.96%。其中,地方財政總收入243.5萬元,比上年增長10.8%,財政總支出424.1萬元,年終結餘15.4萬元。經濟結構得到最佳化,糧經種植比例由65:35調整為69:31,第三產業總產值2522萬元,比上年增長12%;工商經濟發展加快,實現鄉鎮企業總收入15881萬元,比上年增長10.9%;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快速增長,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280萬元,比上年增長31%。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水利化程度達65%,通電覆蓋率達96.6%,通路率達81%,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95%、96%,固定電話普及率達35%,移動通訊覆蓋率達9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415元,比上年增加141元,增長6%。
“三農”工作穩步推進,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以農民增收為核心的“三農”工作取得實效。完成糧食產量771.2萬千克,收購菸葉714噸,實現烤菸總產值822.5萬元,其中指令性菸葉收購均價達12.77元,比上年增加0.29元。種植經濟作物1.13萬畝,實現經濟收入5092.8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81%;畜牧業產值達897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15%。植樹造林1693畝,建成沼氣池35口。發放150萬元小額信貸扶貧資金,扶持770戶農戶發展生產經營;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比上年減少200人。完成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輸出1073人,實現勞務收入1287萬元。全面貫徹落實農業稅減免政策,完全取消農業稅。對全鎮8個村委會,151個村民小組,2956戶農戶的3000畝水稻兌現良種補貼資金3萬元。全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5107萬元。
2006年,投入新農村建設資金44萬元,分別完成楚雄州級試點和平部自然村鎮級試點、西叉村民小組新農村試點建設。投資207萬元完成基本煙田建設小水窖1150個;投資25萬元完成臘曲村委會和平郎村管灌工程;投資37萬元實施西叉村委會西叉片區和灑樹咪村委會獨松樹村民小組的高穩農田建設項目;投資18萬元完成臘曲村委會的恢復重建;投資30萬元完成下村村委會搬遷重建;投資30萬元完成下村完小師生宿舍樓建設;投資28萬元完成西叉完小教學樓建設。密者河三級電站第一期工程建成並投入使用。水利建設新建壩塘6件,小水池60個;投資5.6萬元完成舊村山、瓦渣拉、力窩山、梅子樹、紅土坡5個村民小組人畜飲水工程。投資31萬元建成新村客運站;投資270萬元完成新村菸葉站建設。新裝有線電話261部,致富通無線電話154部;投資20萬元建成白竹山、灑樹咪移動通信基站2個;投資4?5萬元完成巨龍街的修編及規劃工作;投資34萬元新建新村司法所。
2006年全鎮完成農作物種植面積2.78萬畝,產量達712萬千克。投資4萬元規劃優質煙基地1.4萬畝,規範化種植烤菸6500畝,糧煙支柱產業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全鎮共實施天保工程28.74萬畝,完成退耕還林2050.4畝;完成核桃嫁接2.71萬株;實施幼林撫育5556畝,占計畫3000畝的185.2%;完成育苗6.4畝,占計畫5畝的128%。2006年末人均擁有核桃36?8株,人均核桃收入464元,收入上萬元的農戶達55戶。建成養殖專業合作社2個,發展畜牧業重點示範戶130戶,生豬存欄1.8萬頭,大牲畜存欄8878頭,黑山羊存欄1.76萬隻,畜牧業總產值達897萬元。小水井金礦處理礦石量達14萬噸,啟動大坎子礦點技改擴建工程。全年共加工白木碗菌、乾巴菌、牛肝菌、香菌、雞樅等野生菌120噸。引導供銷有限責任公司和茶廠聯營加工,開發茶葉並取得初步成效。鼓勵民眾充分利用剩餘糧食加工小灶酒、精製食品等,使農產品進一步提質增效,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培強做大蠶桑產業,補助桑苗21萬株,並配套新修水池33個,新種植蠶桑76.5畝,收蠶繭3853.8千克,實現經濟效益9.16萬元,蠶桑種植得到穩步發展。
科教文衛
加強《教育法》的宣傳貫徹,強化學校班子和教師隊伍建設,為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創造條件。推行教育教學改革、教職員工考核改革,完善管理考核機制。認真貫徹教育方針和認真開展“兩基”、“普實”等工作,各級學校入學率、鞏固率、完學率、升學率均不斷提高。年內共投入資金200萬元,完成中學教職工宿舍、中心國小學生宿舍和伍街完小等校舍建設,為中國小配備先進的教學設備,辦學條件得到改善。年內共獎勵扶持考取高中、大學學生76名,獎勵資金5.08萬元。
投資18.3萬元新建住院用房1幢。在鞏固和提高鄉村一體化辦醫成果的基礎上,推進衛生院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衛生院管理機制。按照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相結合的籌資原則,為全鎮所有殘疾人、五保戶、特困戶、60歲以上且有10年黨齡的老黨員代交合作醫療基金2.29萬元,組織全鎮農業人口100%參加新一輪農村合作醫療。2006年累計發放合作醫療補助資金31.29萬元。
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向外發布各類重要農業科技信息321條,提供市場信息109條,引進新優良種22個,分別舉辦農業技術培訓和農機技術推廣培訓班2期。年內共出黑板報32期,牆報12期,書寫各類大小標語109條,利用休息時間組織篝火晚會6次,組織職工籃球賽21次,承辦“文化三下鄉”活動啟動儀式和冬季運動會,開展政策宣傳諮詢3場次。
社會生活
計畫生育工作堅持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全鎮共辦理獨生子女證28戶,兌現獎優免補資金10.85萬元。
2006年末全鎮共3396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保險金額達73.81萬元。發放救災大米25.1噸,各類撫恤金7.5萬元,收取民房火災保險3519戶3.28萬元。2006年全鎮共組織勞務輸出1703人,在促進全鎮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中逐步發揮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