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村民委員會

明洪武年間,古勞圍建圍後,各地移民遷入,挖塘築建塾,故姓氏多雜。 2008年,新星村總人口2346人,耕地面積136公頃(其中魚塘110公頃,桑基地26公頃)。 萬元建設了多條近5公里水泥,至此新星村中路脈相通,水泥路面覆蓋全村,給水鄉旅遊發展和水鄉人民生活生產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有效促進了道路的建成。

古勞鎮轄的村民自治組織。位於鎮東南面,距鎮5.8千米,北背西江,沙坪河從南繞過。明洪武年間,古勞圍建圍後,各地移民遷入,挖塘築建塾,故姓氏多雜。呂、馮、李、王、譚、冼、陳、易、溫、黃、扶、楊、尤等姓先民徙此建居。含洛社、三夾、魚仔墩、新社、新仁和、東池祖、德峻祖、槐亭祖、醬園墩、橫江墩、水樓墩、龍船墩、姓馮大墩、聚龍里、沙塘墩、橋仔墩、田邊塾、福星里、志祥里等19條自然村,22個生產隊。村中有龍舟多條,分別為新社村雞公龍舟、洛社村白頸龍舟和新和村新仁和龍舟。
2008年,新星村總人口2346人,耕地面積136公頃(其中魚塘110公頃,桑基地26公頃)。古勞圍原為西江河淤泥沖積而成,土地肥沃,村民以耕塘養魚為主,塘基地以由種桑種蔗改為種草,供魚食之用。集體辦企業有加油站1個。私營企業有印刷廠、餐廳等。海外華僑港澳同胞4500人。
新星村委會於2003年至2007年期間,積極籌集資金,投入資金600餘萬元對轄區內1500畝魚塘及河湧進行清淤、低改工程,改善了村民耕塘的硬條件,為增加村民收入和創建和諧社會新農村鋪下良好紮實的基礎!
古勞鎮近年來大力促進水鄉旅遊事業發展,但是“行路難”是水鄉的普遍現象,這種狀況不但嚴重製約了水鄉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更使到水鄉旅遊事業發展維艱,針對這種現象,新星村委會因勢利導,提出改善交通條件,提高生活質量,促進水鄉旅遊的口號。在新星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牽頭下,成立道路整治籌建組,做好了宣傳發動和組織領導工作。積極發動內外鄉親籌集資金,至2008年止,得到市有關部門和鎮政府以及各界鄉親的大力支持,投入 萬元建設了多條近5公里水泥,至此新星村中路脈相通,水泥路面覆蓋全村,給水鄉旅遊發展和水鄉人民生活生產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有效促進了道路的建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