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圩鎮[吉安市青原區下轄鎮]

新圩鎮[吉安市青原區下轄鎮]

新圩鎮位於吉安市青原區中部,地處贛中吉泰盆地底部,距吉安市中心城區約30公里, 地處贛中吉泰盆地底部,屬中緯地帶,鎮北靠文陂鄉,東南與富田鎮為鄰,西南與泰和縣接壤。鎮域總面積49.56平方公里,城區面積為2平方公里。全鎮轄1個居委會,13個行政村,13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9萬餘人(均為漢族江右民系),城鎮人口2765人。

歷史沿革

新圩始建於1365年,民國時屬純化鄉轄,解放後建鄉、人民公社,1993年8月撤鄉改建制鎮至2000年前屬吉安縣管轄,2001年1月隸屬青原區管轄。

行政區劃

美麗的吉安青原新圩鎮 美麗的吉安青原新圩鎮

新圩鎮位於江西省吉安市南部,距吉安市火車站30公里,地處贛中吉泰盆地底部,屬中緯地帶,鎮北靠文陂鄉,東南與富田鎮為鄰,西南與泰和縣接壤。全鎮總面積為49.56平方公里,城區面積為2平方公里,全鎮轄新圩社區,大前、河邊、江頭、馬塘、黃塘、璋塘、爐下、洋田、田北、城山、郭城、新圩、粟溪等13個村委會(共11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約為18000人,城區居住人口約6000人,地域呈“頓字”狀,東西長約11公里,南北長約8公里,鎮區屬低丘陵地帶,地勢中部低平,四周略高,但高度不大。

地理氣候

全鎮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8.2℃,年降水量為1500毫米左右,年平均日照為1850小時,全年主導風為北風或偏北風,但6-8月多為南風,年平均風速為 2.4米/秒,全年無霜期為285天。

鎮區內主要河流為富水河。富水河由南往北貫穿全鎮,水流從四周向富水河匯集。全鎮水利資源豐富,水利工程有大渡槽5座,有小(一)型水庫(珠源水庫)1座、小(二)型(火焰山水庫)1座和多座小型水庫。白雲山水庫總乾渠、二支、三支和江頭支渠環繞全鎮。

全鎮野生動物有野豬、狼,主要農作物是稻穀,主要礦產有砂、石等。新圩鎮富有富饒之鄉的美稱,2011年全鎮人均GDP在江西省名列前茅,人均GDP接近南昌人均GDP。

經濟發展

2014年我鎮工農業生產總值達52290.5萬元,增長15%,其中農業總產值達9638.54萬元,同比增長19.6%,工業總產值完成42651.96萬元,同比增長14%,實現農民人均收入增加600元以上,達到6825元。基本達到年初既定目標。

城鎮建設

投資220餘萬元打造天賜湖公園,投資60餘萬元完成森林公園的二期建設,下岺橋項目順利施工,圩鎮內排水排污管網按照國家級生態示範鎮建設標準進一步完善,荷木塘和大禮堂兩個住宅小區已全面竣工並已投入使用。 二是進一步提升了圩鎮管護水平。通過“違章建築清理百日攻堅戰”,拆除了違規搭建棚屋62個;深入開展農貿市場秩序專項整治,實現了市場攤位、商業廣告的擺放、設定規範化;聘請園林綠化專業人員對圩鎮綠地進行定期管護;實行環衛保潔門前“三包”責任制,實現了圩鎮常態化保潔全覆蓋。 三是有力推進了美麗鄉村建設。按照建設“五美”圩鎮以及“三清三改”“六建五普及”、“三綠化一處理”的要求,重點打造了鳳丘新村和璋塘中村兩個新農村建設精品點。全鎮完成了改水改廁267戶,硬化道路2.1公里,硬化水溝2000餘米,鋪設吸水磚3500平方米,新建健身場所、休閒娛樂場所7個,村莊環境衛生進一步淨化、綠化、美化。 四是進一步加強農民建房監管力度。通過繳納規劃保證金及簽訂協定書等措施,統一廬陵文化建築風格,嚴格控制占用耕地建房及其他違規違章建房現象。

先後完成了新圩商業街、小康示範村、敬老院、文化中心等項目,建成商住樓房面積12餘萬平方米,對圩鎮範圍路網進行“白改黑”全覆蓋,建成道路人均達14平方米,建有曲塘公園、森林公園、天賜公園等三個綠地公園,綠地率達42.8%,集中供水率達100%。先後獲得了“全國文明村鎮”、“國家級生態示範鎮”、“江西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江西省文明村鎮”、“江西省衛生鎮”、“全省村鎮建設先進單位”、“省級生態示範鎮”、“全省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吉泰走廊衛星鎮”、“全市美麗鄉村建設十佳鄉鎮”、“全市綜合實力20強鄉鎮”和“吉安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

文明建設

漫步新圩大地,時刻感受到綠的涌動、水的靈動、雲的飄動,徜徉在青山、秀水、白雲之間,心情無比愜意,讓人忘卻了所有煩惱。

青原區新圩鎮璋塘村是個典型的水鄉。俯瞰璋塘,就像漂浮在水上的一隻瓢,一條溪流自東向西環繞村子流過,串起大大小小池塘,形成偌大水域,河暢暢、水清清、景優美。水邊、村邊、屋邊長著許多樟樹和不知名的樹,大的兩三個人都合不攏,至少有幾百年的歷史,見證了村莊的變遷。“青磚黛瓦馬頭牆、飛檐翹角坡屋頂”的廬陵民居掩映在樹蔭中,錯落有致。鵝卵石小道連通各家各戶,路面非常清潔,不見零星垃圾污水。來到這裡,就像走進了“桃花源”。

近年來,青原區高度重視水生態文明建設,先後實施了水庫水質專項整治行動、“三改三清”、河長制、水生態綜合治理工程等綜合治水措施,投資5億元資金,全面治理水生態環境,讓民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該區已建成覆蓋1200個自然村的清潔工程,對農村垃圾污水實行“生態療法”,水庫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