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威爾斯白喉叢猼

白喉叢猼僅分布於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斯州,及奧克蘭北面的部分島嶼。但由於人類的干擾,野生新南威爾斯白喉叢猼在1930年就已經滅絕,目前只有在奧克蘭背面部分島嶼還有少量白喉叢猼。白喉叢猼是袋猼中體型較大的一種,身高可達1.07米,尾長0.6米以上,兩條強健的後腿,使它們十分善於跳躍,又長又粗的尾巴在跳躍時起到平衡作用,休息時還可以起支撐作用。身體顏色有棕色,也有灰色,但有一共同特點,喉部均為白色,它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大概介紹

白喉叢猼喜歡生活在灌叢及森林的邊緣,很少到開闊的草地去。過去,新南威爾斯州緊鄰海洋,氣候濕潤,非常適合灌叢及森林的生長,因此為新南威爾斯白喉叢猼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環境。它們在這裡結群生活在一起,清晨和傍晚天氣涼爽時外出覓食飲水,白天成群在樹陰下休息,主要以草,嫩芽和樹葉為食。新南威爾斯白喉叢猼沒有固定的繁殖季節,每胎產1仔,孕期約40天,雌獸在產仔數天后即可再次懷孕。

野生滅絕

澳大利亞,原來本土的人很少,只是一些土著民族在這裡生活,他們傳統的生活方式對這裡的野生動物構不成任何威脅。而進入16世紀後,英國人的到來,徹底打破了這裡原有的人與動物之間和諧關係。他們來到後,不但大量獵殺野生動物,還砍伐森林,灌叢,開墾土地,使野生動物失去家園。新南威爾斯州由於地理環境優越,使英國人大量湧入到這裡建立城市,農場。19世紀後期,新南威爾斯州成了澳大利亞最為繁華的地方,人口越來越多,而同時人們在這裡為了擴張活動範圍,不斷獵殺野生動物,使白喉叢猼數量迅速減少。20世紀中,人們的這些行為活動並沒有停止,這也使得白喉叢猼在這裡徹底走向了滅絕之路。1930年最後一隻新南威爾斯白喉叢猼由於無處覓食,在偷食農作物時被人們打死,從此,野生新南威爾斯白喉叢猼滅絕了。
新南威爾斯白喉叢猼:1930年野生滅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