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我們都是新加坡人”徜徉新加坡街頭,滿目都是不同族群膚色的“彩虹”,這是一道美麗的
風景。
黃皮膚、黑皮膚、白皮膚、棕皮膚——不同的種族,卻一同歡笑、一同
歌唱、一同起舞……
這個東南亞的大都會,膚色各異的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和睦相處,不分
彼此。這裡是海洋十字路口上的“人種博物館”,更是一片羨煞世人的人間
樂土。
他們不僅僅是華人、馬來人、印度人、菲律賓人、阿富汗人、緬甸人、
阿拉伯人、非洲人、歐洲人、混血人,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
份——“新加坡人”。
在新加坡的410萬總人口當中,76%是華裔,15%是馬來裔,6%是印度
裔。
從以上人口比例可以看出,華族、馬來族和印度族是新加坡的三大民族
。由於來源地或方言的差異,這三大民族中也還有不同的群體:印度族中有
泰米爾人、旁遮普人、錫蘭人、錫克人、古吉拉特人、孟加拉人、泰盧固人
、帕坦人和僧伽羅人等;馬來族中有馬來人、爪哇人、武吉斯人、邦加人、
米南加保人等;華族的情況更為多樣,從祖籍地域與語言不同可分福建、潮
州、廣州、客家、海南和三江等六大系。印度人之間講泰水爾語或印地語,
而在商貿中講英語;馬來人之間講馬來語;國語目前是最流行的華語,而
粵語、潮州話、閩南話、客家話等方言曾是相當多的華人的口常語言。
1965年新加坡獨立時,李比耀就指出:“在新加坡,我們將是一個多元
種族的罔家。這個國家不是一個馬來人的國家,不是一個華人的國家,不足
一一個印度人的岡家……不論民族、語言、宗教、文化,每個罔民都應首先
有困家意識,都要認同我是新加坡人。”
新加坡的一個重要固策便是一 實現新加坡民族大團結。
新加坡所有常住居民,無論屬於哪個民族,都是共和國的公民,享有平
等的權利,就如同李光耀所強凋的——“不分種族,都在國旗下效忠”。
政府提倡民族混合居住,原來同族聚居一處的情形已不復存在。民族混
合居住改善了各族人民的關係,促使了他們的互相了解。
現在大部分新加坡青年人都能流利地說二=三四種語言,對自己“新加
坡人”的身份有強烈的認同感。然而,這樣的認同在30多年前的新加坡,卻
不是那么理所當然的。
年紀稍長的華人都還記得,那時候老師會在課堂上教小學生們說:“我
是新加坡人。”還特別囑咐他們不要老說“我是華人”、“他是馬來人”或
“他是印度人”,而要記住“我們都是新加坡人”。
從國小到高中,每天上學都要參加升旗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