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影視理論探索

新世紀影視理論探索,是學林出版社於2004年1月1日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學林出版社; 第1版 (2004年1月1日) 平裝: 464頁 正文語種: 漢語 開本: 32 ISBN: 7806684964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是中國電影和電視迅速發展的二十多年,也是中國電影和電視學術研究迅速發展的二十多年。在這二十多年中,中國電影和電視的學術研究隨著整個社會和影視創作的發展,其基本假設、重點、視角和方法都在不斷地拓展和深化。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從“文化大革命”極左政治中走出來的中國影視學術研究首先把電影和電視的本體研究作為當時學術研究的重心。其理論研究的基本假設是“政治規律不能代替藝術規律”,“電影和電視是有其自身規律的藝術表達形式”。在這一時期,電影界經歷了電影的“戲劇性”、“文學性”和“電影性”問題的辯論,“長鏡頭”和“紀實美學”的討論,中國電影理論和“影戲美學”的討論,以及80年代後期的“娛樂片”問題的討論。期間還介紹和引進了許多西方現代電影理論。電視研究也從傳統的報紙和新聞理論中獨立出來,注重於電視作為一種獨特傳播媒體的研究,關注電視符號、具體的電視節目,以及電視傳播過程等問題。
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化的進一步發展,全球化的加劇,以及影視媒體在當代信息社會中所扮演的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一些新的問題,如產業化問題、市場運作問題、影視如何建構文化認同的問題、後殖民問題、全球化問題成為了新的研究重點。其研究的基本假設從“影視是一門藝術”不言自明地轉變為“影視是一門文化產業”,並確認在當代信息社會中“影視在塑造民族形象和建構民族文化認同中具有強大的功能”。進入新世紀以後,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與時俱進,繼往開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先進的社會主義影視文化成為了我們學術研究的總主題,它包含了本體論研究、文化研究、產業化研究和文化比較研究等諸多層面,也更加豐富了當代影視研究理論的內容。當代影視藝術的開放性和多元性也使影視與中外各種文化及其研究命題互相滲透,進一步拓寬了我們的視野。
在這種學術研究主題拓展的同時,另一個變化也在悄悄地發生,那就是:影視學術研究的主體從原來大都附屬於政府部門的研究機構逐漸轉移到大學,並被越來越多的大學確立為一門正式的學科。這也是影視研究和影視教學相融合,使影視學術研究向國際接軌的一個具體體現。如今,各個專業和綜合性大學的影視和人文系科的教師、研究生已經成為當代影視學術研究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並成為這一學科走向深入和持久發展的穩定而廣泛的基礎。他們不但為我國的影視事業提供著源源不斷的生力軍,並且也在影視學術這塊土地上辛勤地耕耘。本書即是他們在這塊土地上耕耘的成果之一。它蒐集和編輯了上海大學影視學院的老師和研究生近年來的部分研究成果。本書在編輯中把新時期以來影視學術所關注的一些重要問題作為基本的框架,力圖從各個不同側面對影視文化、影視藝術,影視的產業化問題等進行一系列探索,希望它的出版能為我們不斷繁榮的影視學術研究園地作出一份貢獻。也藉此拋磚引玉,並期待著影視界的各位同仁和廣大讀者的批評指正,使我們的學術研究能在更為開放,更富有個性特色的學術氛圍中,又上了個新的台階。

媒體推薦

前言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是中國電影和電視迅速發展的二十多年,也是中國電影和電視學術研究迅速發展的二十多年。在這二十多年中,中國電影和電視的學術研究隨著整個社會和影視創作的發展,其基本假設、重點、視角和方法都在不斷地拓展和深化。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從“文化大革命”極左政治中走出來的中國影視學術研究首先把電影和電視的本體研究作為當時學術研究的重心。其理論研究的基本假設是“政治規律不能代替藝術規律”,“電影和電視是有其自身規律的藝術表達形式”。在這一時期,電影界經歷了電影的“戲劇性”、“文學性”和“電影性”問題的辯論,“長鏡頭”和“紀實美學”的討論,中國電影理論和“影戲美學”的討論,以及80年代後期的“娛樂片”問題的討論。期間還介紹和引進了許多西方現代電影理論。電視研究也從傳統的報紙和新聞理論中獨立出來,注重於電視作為一種獨特傳播媒體的研究,關注電視符號、具體的電視節目,以及電視傳播過程等問題。
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化的進一步發展,全球化的加劇,以及影視媒體在當代信息社會中所扮演的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一些新的問題,如產業化問題、市場運作問題、影視如何建構文化認同的問題、後殖民問題、全球化問題成為了新的研究重點。其研究的基本假設從“影視是一門藝術”不言自明地轉變為“影視是一門文化產業”,並確認在當代信息社會中“影視在塑造民族形象和建構民族文化認同中具有強大的功能”。進入新世紀以後,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與時俱進,繼往開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先進的社會主義影視文化成為了我們學術研究的總主題,它包含了本體論研究、文化研究、產業化研究和文化比較研究等諸多層面,也更加豐富了當代影視研究理論的內容。當代影視藝術的開放性和多元性也使影視與中外各種文化及其研究命題互相滲透,進一步拓寬了我們的視野。
在這種學術研究主題拓展的同時,另一個變化也在悄悄地發生,那就是:影視學術研究的主體從原來大都附屬於政府部門的研究機構逐漸轉移到大學,並被越來越多的大學確立為一門正式的學科。這也是影視研究和影視教學相融合,使影視學術研究向國際接軌的一個具體體現。如今,各個專業和綜合性大學的影視和人文系科的教師、研究生已經成為當代影視學術研究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並成為這一學科走向深入和持久發展的穩定而廣泛的基礎。他們不但為我國的影視事業提供著源源不斷的生力軍,並且也在影視學術這塊土地上辛勤地耕耘。本書即是他們在這塊土地上耕耘的成果之一。它蒐集和編輯了上海大學影視學院的老師和研究生近年來的部分研究成果。本書在編輯中把新時期以來影視學術所關注的一些重要問題作為基本的框架,力圖從各個不同側面對影視文化、影視藝術,影視的產業化問題等進行一系列探索,希望它的出版能為我們不斷繁榮的影視學術研究園地作出一份貢獻。也藉此拋磚引玉,並期待著影視界的各位同仁和廣大讀者的批評指正,使我們的學術研究能在更為開放,更富有個性特色的學術氛圍中,又上了個新的台階。
主編
2002.11.14

目錄

前言
第一輯 影視文化與美學研究
“顛覆”後的另一種讀解
——從《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到《布拉格之戀》的思考 金丹元 張大森
電影藝術面臨挑戰
——世紀之交電影理論思索之一 潘秀通
論電影話語及其當代創新 潘秀通
世界電影整合化趨勢中的國產片走向 吳小麗
論張藝謀電影中的父親角色
——從《紅高粱》到《英雄》 陳犀
銀幕上的楓葉
——加拿大當代電影管窺 石川
“海派”精神的失落與重建 葛穎
電視劇的家庭化觀賞特徵及其文化藝術選擇
——大眾文化時代中國電視劇的文化價值取向略論 郝雨
學術視野中《大宅門》的“內”與“外”
——對《大宅門》藝術價值及文化意義的綜合透視 郝雨
電視文化的快餐性
——對電視與當代社會的思考一題 謬亮
一種觀念的表述
——後現代是什麼 劉延剛
第二輯 影視藝術與理論研究
中國電影的美學和政治經濟學
——一個關於中國電影的資本結構、市場結構和產品結構關係的歷史研究 陳犀禾 鄭潔
電視話語審美視界的雙重變向 肖平
平衡與擴張:一種突破整平的節目差異布局組合 肖平
田漢與中國早期電影 陳文平 蔡繼福
中國第一家電影院的考證 陳文平 蔡繼福
論電視文化批評 曲春景
電視劇《金粉世家》與其原著的敘事分析 喬霞 曲春景
關於電影的政治批評 吳小麗
滬粵現實題材電視劇比較 吳小麗
重讀:電視技術形態 方虹
視聽語言:從技術到藝術的嬗變 方虹
走進社會眾生
——二三十年代中國喜劇電影評述 邱寶林
站在時代的邊緣
——早期中國喜劇電影略考 邱寶林
互動電視
——網路時代電視生存的新空間 謬亮
第三輯 影視文化與產業研究
也談我國電視頻道專業化過程中出現的難題及應採取的對策 李琳子 金丹元
2l世紀有線電視網路節目新形態 吳信訓
試論有線電視產業經營 吳信訓
“入世”後中國紀實影片面臨的挑戰 林少雄
轉型時期中國電視傳媒的現狀及對策 林少雄
視像時代電視媒體的文化策略 林少雄
應對WTO的中國大陸影視媒體:窘況、策略及心態之分析 方虹
夏衍約電影輸出思想 石川
中國電視的行銷透視 孫永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