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軍征緬陣亡烈士公墓

新一軍征緬陣亡烈士公墓

新一軍征緬陣亡烈士公墓是為了紀念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原陸軍新編第一軍赴印緬抗擊日本侵略軍為國捐軀的2.7萬多名將士,時任新一軍軍長孫立人親自選址,在白雲山南麓修建起廣州新一軍公墓,將從印緬戰場上找回來的1.7萬烈士遺骸埋葬於斯。

簡介

新一軍駐防廣州期間,孫立人用3千日本戰俘修建了位於白雲山馬頭崗的新一軍陣亡將士公墓,該公墓由著名設計師楊元熙設計,1945年10月5日始建,1947年9月7日落成。公墓原面積100多畝,由墓門、紀功亭、紀念塔3部分組成 。新一軍征緬陣亡烈士公墓,四柱紀念塔與豎井墓穴連體,其總高38米,外加中部一個過千平方米的紀念塔大平台,體積相當龐大。

意義

新一軍征緬陣亡烈士公墓是為紀念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原陸軍新編第一軍赴印緬抗擊日本侵略軍為國捐軀的2.7萬多名將士,時任新一軍軍長孫立人親自選址,在白雲山南麓修建起廣州新一軍公墓,將從印緬戰場上找回來的1.7萬烈士遺骸埋葬於斯。

現狀

世事變遷,公墓墓門牌坊處已開了1條馬路,中間坊門被毀,蔣介石、孫立人的題字和2座士兵塑像已蕩然無存,只留下兩旁的坊門。小河和小橋早已澳沒。其中1座紀功亭在文革期間已被拆掉,另1座倖存,但蔣介石和孫立人的題字已被拆去。紀念塔上的銅鷹已不知去向,孫立人的題碑僅留半截,塔身雖已改建,但4條石柱仍依稀可辨。新建成的寬闊的廣園東路和高架橋把紀念塔與紀功亭、大門隔開了,原地修復墓園似乎已無可能,錯過了修葺公墓的最好時機。

修繕歷程

2005年曾獲批遷建黃埔但一直未進入實施階段

1993年,新一軍公墓被公布為廣州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半個世紀的城市建設,公墓已經遭到嚴重破壞。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廣州市委員會(簡稱“市民革”)便向廣州市政協全會提交遷建新一軍公墓的提案,要求保護或異地遷建新一軍公墓。

2004年廣州市政府曾研究過公墓保護,當時市建委建議文物原址保護,同時拆除濂泉路市場附近的違章建築,騰出空地用於修建綠化廣場。

2005年,公墓異地重建項目獲批准,最終選址在黃埔長洲島思亭路以東、抗日英雄路路側地塊異地復建。但由於種種原因,公墓的遷建工作一直沒有進入實施階段,報批、立項、征地等工作均未展開。

2012年,黃埔區政府和市文廣新局才展開公墓測繪等實質性工作。

紀念塔與豎井墓穴連體專家多次建議原地保護

2006年開始研究公墓的建築史,其後多次建議公墓原址保護新一軍公墓。

2012年11月、2013年4月年先後給其復函稱,雖然原址保護已經做了規劃方案,但因涉及特殊部門的產業、周邊商鋪補償,需要解決的問題非常複雜,需要的時間也相當長。而且墓園及周邊環境已完全改變,現存紀念碑、紀功亭、墓門保存狀況不甚理想,原地保留遠不能回復其歷史原貌,也達不到文物保護和社會要求。

2013年5月,盧潔峰向省文化廳文物處反映,再次請求原地保護新一軍公墓。

天河2014年對公墓適度修繕

2013年10月,市文廣新局邀請孫立人次子孫天平、楊一立等人召開新一軍老兵以及後人代表座談會,聽取他們意見。楊一立老人強調,確定“尊重歷史,原地保護,分期修復,照顧現實”十六字方針。

2013年11月,市文廣新局給盧潔峰的復函稱,該局將按照《廣州市文物保護規定》和《廣州市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章程》的要求,將公墓原址保護方案和異地遷建方案及其徵求意見情況提請廣州市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審議,以審慎決定是否進入文物異地遷建的審批報建環節。

2014年5月,天河區文廣新局開始對新一軍墓原址進行適度修繕,相關工程進入收尾階段。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