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斯科斯累格加登公墓 |
該公墓建於1917年一1920年,面積0.96平方千米,由兩位年輕的建築師——阿斯普隆德和萊韋倫茨負責設計。這裡懸掛著祈禱死者復生的黑色十字架,並在森林背後建造了火葬場,並設的3座小禮拜堂里裝飾著璧畫《生、死、一生》和青銅雕《復活》。
公墓建築在一個曾是沙礫採掘場的地方,那裡松樹繁茂,松濤颯颯。設計者把公墓區形狀與周圍植被、地形巧妙地聯繫起來,作統籌考慮。這樣做的結果,讓人感到這裡的一切安排得十分妥帖、和諧,而且與墓地的氣氛十分一致。公墓的火葬場建在一個平緩的小坡上,背依沉默而富有生機的森林。火葬場內共有大小三座祭堂,十字架祭堂建在小山頂,大祭堂的大廳十分寬暢。祭堂內裝飾著表現生死輪迴的壁畫和表現復活的青銅群像,這無疑給了生者安慰並寄予死者希望。場內建有中院,幾場葬禮可以互不干擾地同時舉行,葬禮一結束,升降機就將遺體送往地下,從這裡通往火葬場。因此該公墓的設計得到人們很高的評價。
建築設計理念及特色
斯科斯累格加登公墓完全體現了二戰前後瑞典建築風格設計理念。這是一座兼具美觀和功能性的現代化社區,也是逝者安息之地。1915年,斯德哥爾摩南部墓地設計國際競賽宣布開始,GunnarAsplund和SigurdLewerentz最終勝出。兩位建築師的獲勝方案完全基於景觀。Lewerentz主要著重於景觀設計,以及復活教堂(建於1926年)經典的設計靈感。Asplund投身於建築領域,建於1934年-40年之間的crematorium是其職業生涯和19世紀30年代建築行業的典範作品。建築師對整體結構進行了全面的設計,從整體景觀到最小的燈。斯科斯累格加登公墓於1940年建成,是自然和建築和諧融合的傑作。
建築任務包括對一些實用功能的嚴格需求,例如:火葬替代墓葬是建築師必須遵循的指導原則之一。擁有信仰教堂、希望教堂、聖十字教堂三大教堂的火葬場緊鄰斯科斯累格加登公墓主入口而建。這裡的景觀盡頭是橫穿草地的花崗岩便道。真正的教堂不拘泥於結構形式,但用料考究,由Asplund特邀SvenErixson,BrorHjorth,IvarJohnsson,以及OtteSköld多位藝術家進行了裝飾。真正的墓地被安排在松柏林中的墓區。此外,還有一片紀念林和一座紀念碑,以及戶外骨灰安置所。
斯科斯累格加登公墓 |
位於斯科斯累格加登公墓以南的Tallum宮殿永久性的展出墓地歷史和兩位建築師的作品。1994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V),斯科斯累格加登公墓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讚譽。斯科斯累格加登公墓是本世紀建築和景觀完美結合的代表性墓園作品。這個創作對全世界的墓園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斯科斯累格加登在很大程度上傳遞著於二次大戰前後興起的建造有瑞典特色的建築物在設計上的渴求,現代化的社會集美麗與實用於一體,這同樣是其它領域所需求的。在對於斯德哥爾摩南面的公墓的設計上,曾經面臨了較大的國際性競爭,1915年公布了競爭的結果,建築師阿斯普隆德和萊韋倫茨獲勝。其後,兩位建築師便嚴格遵守風景區的規劃原則來實行他們對這裡的建設任務。
萊韋倫茨的主要任務是美化景觀,並將建於1926年、帶有古典主義色彩的小教堂進行修復,使其煥發昔日風采。而阿斯普隆德主要致力於大的建築物,將建於1934-40年間的火葬場重新修建起來,這既是他自身職業的要求,也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整個社會大環境的發展趨勢。兩位建築師進行了最完整的設計部署,大到整個風景區,小到每個燈飾。斯科斯累格加登公墓完成於1940年,其結果可謂是整體和諧,融自然與建築於一體。由於考慮到了諸多的實踐因素,建築任務具有嚴格的要求:例如,火葬取代土葬就是建築師們務必遵循的原則之一。火葬場中有三個舉行儀式的房間,即宗教信仰小禮拜堂、寄予希望的禮拜堂和聖潔的十字架,與斯科斯累格加登公墓的主要入口緊密相鄰。一塊獨自矗立於草地上的巨大的花崗岩十字架將這裡的風景襯托得更加完美。如今的小禮拜堂在形式上略顯拘謹,但是在材料的選擇上,卻非常富有,阿斯普隆德專門請來的藝術家為這些建築物進行裝飾,而今人們看到的公墓是分散的位於松樹林中。還有一片紀念性的小叢林和一個紀念碑土墩,在戶外,還有一個骨灰安置所。斯科斯累格加登的南面有一個小涼亭,這裡有一個長期對外開放的展示會,向人們展示有關這個公墓和兩位建築師的故事。
評價
這塊位於斯德哥爾摩的公墓是由兩位年輕的建築師──阿斯普隆德和萊韋倫茨設計,建於1917-1920年。他們用砂礫鋪地,地上種滿了松樹。這裡的設計把植物、建築特色及地形的不規則性相結合,使它與墓地的功能相和協。它對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墓地設計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相關人物介紹
中文詞條名:艾瑞克·古納爾·阿斯普隆德英文詞條名:ErikGunnarAsplund
艾瑞克·古納爾·阿斯普隆德ERIKGUNNARASPLUND(1885.09.22-1940.10.20),瑞典建築師。
阿斯普朗德1885年9月22日出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1918年與GerdaSELLMAN結婚,後離異。1934與INGRIDKATARINAKLING二婚。
1905-1909年在斯德哥爾摩的皇家科技學院(ROYALINSTUTIDETECHNOLOGY)學習建築,1910-1911年求學於KLARAACADENYOFARCHITECTUREUNDERBERGSTEN,TENGBOMWESTMAN,OSTBERG,1912-1913年擔任裝飾藝術方面的助教,而在1931-1940年擔任皇家科技學院建築系教授,1917-1920年擔任《建築新志》(ARKITEKTUR)的主編。
阿斯普朗德在KLARA學校擔任教授時,經常與他的學生OSVALDALMQVIST,ERIKKARLSTRAND,SIGURDLEWERENTZ,JOSEFOSTLIN,M.WERNSTEDT等人討論一些有關傳統建築的問題。他們試著找尋一種新的方式,去替代當時那種標準的新古典的傳統訓練過程與技巧,而KLARA學校也邀請CARLBERGSTEN,RAGNAROSTBERG,IVARTENGBOM和CARLWESTMAN擔任他們的老師,這也使得這一些學生能對建築有一種比較浪漫的感覺能力,而這些對於建築的浪漫主義思想他們承認是受到北歐當地的建築所影響。
在阿斯普朗德的一些早期作品中,可以找到這種強烈的地方性特色,如:他自宅的設計(1911),KARLSHAMN學校(1912),ROSENBERG別墅(1912)和RUTH別墅(1914),都是出自北歐本土的想法與設計,使用傳統的木板與地板鋪面,或是用灰泥粉刷的牆面,用瓦片覆蓋人字山牆的屋頂形式,並且考慮到空間的使用和窗戶、門、開口的比例。
阿斯普朗德的WOODLAND追思教堂(1917-1918),就是一個融合了地方性的古典主義建築,簡單而陡峭的斜屋頂,讓人想起瑞典本土性的建築,而那柱廊與中心的大圓頂,則是參考古典建築的語彙。而在LISTERCOUNTY法院(1917-1921)的設計中,古典與浪漫依然持續在對話中,但在細部的特徵上,則有較不一樣的傾向,甚至是不自然的特徵。在三個大的城市競圖案中,GOTA廣場(1917),GUSTAFADOLF廣場(1918),和在斯德哥爾摩的皇家chancellery,指出在阿斯普朗德設計的建築物中,對於城市中歷史文化的關係具有相當高的敏銳度,就如同他對於自然景觀的重視是一樣的。同樣的在1920年代,北歐古典主義建築的發展是一種古典的浪漫思想,而這一種二元性的想法也可從的阿斯普朗德作品中可看出,並給予一條明確的道路,對於古典主義的原則作更清楚的表達。
而在斯德哥爾摩的兩件作品中,斯勘地電影院(SKANDIACINEMA,1922-1923),市立圖書館(1920-1928),可以代表阿斯普朗德的轉戾點,也可以代表北歐的建築風格開始從古典主義過渡到現代主義的象徵,機能主義與現代主義被認為開始出現在北歐的建築上。儘管在這段時間中他似乎將整個建築的風格轉向現代主義的傾向,也做了許多極具機能性的作品。如斯德哥爾摩的展覽會館(1930)和BREDEN-BERG商店(1933-1935斯德哥爾摩),但他最為後世所讚揚的兩件作品。戈登保法院(GoteborgLAWCOURTSANNEX,1934—1937)的擴建案與WOODLANDCREMATORI-UM(1935—1940),卻又跳脫出那現代主義的教條與規範。
阿斯普朗德於1940年逝世,他留下許多件傳世的作品,那具有強烈的地方性彩與古色典氣息,充分的表現出北歐人的沉穩與浪漫。
阿斯普隆德最重要的作品當算斯科斯累格加登公墓。斯科斯累格加登公墓位於斯德哥爾摩的南部,是由阿斯普隆德和萊韋倫茨兩位建築師於1919年至1940年間設計修建的。在一個松樹鬱鬱蔥蔥的山脊上,他們開創了一處神聖的風景區,幾個排列有序的小教堂與大自然巧妙的揉和在一起。整個遺址被視為現代派建築學上最重要的傑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