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點馬鮫

斑點馬鮫

斑點馬鮫(學名:Scomberomorus guttatus)為鯖科馬鮫屬的魚類,俗名馬鮫。分布於印度尼西亞、印度、馬來半島、澳大利亞以及中國南海、台灣海峽、東海等海域,屬於近海暖水性中上層魚類。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特蘭克巴爾。

基本信息

分類信息

中文名稱斑點馬鮫
拉丁名稱Scomberomorus guttatus
英文名稱Indo-Pacific king mackerel、Indo-Pacific spanish mackerel、spotted spanish mackerel
地方名稱\
作者單位\
中文門名脊椎動物門
拉丁門名Vertebrata
中文綱名硬骨魚綱
拉丁綱名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鱸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科名鮁科
拉丁科名Cybiidae
中文屬名馬鮫屬
拉丁屬名Scomberomorus
分布類別海水

形態特徵

背鰭ⅪⅤ~XV,20~21,小鰭7~8;臀鰭21~22,小鰭7~8,胸鰭20,腹鰭I-5,尾鰭20。鰓耙3~4+9~11。
叉長為體高4.1~5.0倍,為頭長4.4~5.0倍。頭長為吻長3.0~3.7倍,為眼徑5.2~5.9倍。
體延長,側扁,背、腹緣淺弧形,以第二背鰭起點處最高,向後漸細,尾柄細,兩側在尾鰭基部各具3條隆起嵴,中央嵴較長而高,其餘2嵴短而低。頭中大,頭長約與體高相等,前端鈍尖,頭背圓突。吻尖長,長約為眼徑1.7~1.9倍。眼中大,上側位,距吻端較距鰓蓋後緣為近。眶前骨窄。眼間隔寬凸,大於眼徑。鼻孔每側2個,分離,前鼻孔圓形,後鼻孔裂縫狀,緊位於眼前緣。口大,前位,斜裂。上下頜約等長。上頜骨為眶前骨遮蓋,後端圓鈍,伸達眼後緣下方,上下頜各具牙一行,牙強大,側扁,三角形,8~9枚,排列稀疏,上頜牙較下頜牙小;犁骨、齶骨具細絨毛狀牙。鰓孔寬大。前鰓蓋骨和鰓蓋骨邊緣光滑,無棘。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耙短小,最長鰓耙為眼徑l/3。肛門位於臀鰭前方。
體被細圓鱗,易脫落,側線鱗較大,明顯,腹側大部分裸露無鱗,鰓蓋部分被細鱗。側線完全,無分支,沿背側微呈波狀延伸,伸達尾鰭基。
背鰭2個,稍分離,第一背鰭起點在胸鰭基底後上方,鰭棘柔軟,第三及第四鰭棘最長,其餘鰭棘向後漸短,各鰭棘平臥時可收折於背溝中,第二背鰭稍小,緊位於第一背鰭後方,起點距吻端較距尾鰭基為近,後方具7~8個分離小鰭。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起點在第二背鰭起點的後下方,後方具7~8個分離小鰭。胸鰭較寬,略呈鐮形。腹鰭短小,位於胸鰭基底下方稍後。尾鰭深叉形。
頭及體背側藍黑色,腹部銀灰色。體側沿側線上下具2~3行不規則黑色斑點,尾部斑點不明顯。兩背鰭黑色,腹鰭、臀鰭黃色,胸鰭淡黃色,尾鰭灰褐色。

生活習性

近海暖水性中上層魚類。性兇猛,主要攝食魚類和較大型甲殼類。一般叉長為350~400毫米。肉供食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