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腰燕指名亞種

斑腰燕指名亞種

斑腰燕指名亞種(學名:Hirundo striolata striolata)為燕科燕屬的鳥類。體長約20厘米,喙短而寬扁,基部寬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極深,嘴須不發達。翅狹長而尖,尾呈叉狀,形成“燕尾”,腳短而細弱,趾三前一後。胸具縱紋,腰紅色,上體鋼藍色,下體污白而具黑色縱紋。體態輕捷伶俐,兩翅狹長,飛行時好象鐮刀,尾分叉象剪子。飛行迅速如箭,忽上忽下,時東時西,能夠急速變換方向。常可見到它們停落在村落附近的田野和河岸的樹枝上,也常結隊在田野、河灘飛行掠過。飛行時張著嘴捕食各種昆蟲。鳴聲尖銳而短促。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斑腰燕雌雄羽色相似。上體從前額、頭頂、後頸直到背和翅上小覆羽均為鋼藍色,而具金屬光澤。背部較黑褐、羽基白色,且常顯露於外。胸具縱紋,腰紅色具粗著的黑色羽乾紋,下腰栗色較淡。下體污白色,頦、喉和上胸微綴棕色具細密的黑色縱紋。尾深分叉。野外易與金腰燕混淆。虹膜褐色色;嘴黑色;腳深褐。
大小量度:體重♂20-2922g,♀24g;體長♂179-190mm,♀180mm;嘴峰♂7-9mm,♀7mm;翅♂119-136mm,♀120mm;尾♂91-106mm,♀95mm;跗蹠♂15mm,♀14mm。
斑腰燕指名亞種(圖2)

斑腰燕指名亞種(圖3)


棲息環境

無內容

生活習性

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帶的村寨和臨近山岩地帶。似其他燕,但更喜近耕作區的低地。結小群活動,飛行時振翼較緩慢且比其他燕更喜高空翱翔。善飛行,飛行迅速敏捷,有時飛得很高,像鷹一樣在空中翱翔,有時又緊貼水面一閃而過,時東時西,忽上忽下,沒有固定飛行方向,有時還不停地發出尖銳而急促的叫聲。活動範圍不大,通常在棲息地2平方公里範圍內活動。有時亦與金腰燕一起活動。主要以昆蟲為食,食物種類常見有雙翅目、鱗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同翅目、蜻蜓目等昆蟲。叫聲:通常無聲,但有時發出響亮的chew-chew聲或震顫音schwirrr。引
斑腰燕指名亞種(圖5)

斑腰燕指名亞種(圖6)


分布範圍

斑腰燕指名亞種(圖4)
分布於分布於中國台灣,菲律賓,大、小桑德島,華萊士區,指傳統的華萊士線(從棉蘭老島的東側海域經望加錫海峽至巴厘島與龍目島之間)以東、巴布亞紐幾內亞以西的區域,包括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努沙登加拉群島、西南群島、摩鹿加群島(馬魯古群島)、東帝汶等島嶼。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多數1年繁殖2窩,第一窩通常在4-6月,第二窩多在6-7月。通常在到達繁殖地後不久即開始繁殖活動,此時雌雄鳥甚為活躍,常成對活動在居民點,時而在空中飛翔,時而棲於房頂或房檐下橫樑上,並以清脆婉轉的聲音反覆鳴叫。經過這種求偶表演後,雌雄燕即開始營巢。杯形由泥團黏附於屋檐或懸崖,有管道狀入口。築巢時雌雄親鳥輪流從江河、湖泊、沼澤、水田、池塘等水域岸邊銜取泥、麻、線和枯草莖、草根,再混以唾液,形成小泥丸,然後再用嘴從巢的基部逐漸向上整齊而緊密地堆砌在一起,形成一個非常堅固的外殼。然後用3-5天的時間銜取乾的細草莖和草根,再用唾液將它們粘鋪於巢底,形成一個乾燥而舒適的內墊,最後再墊以柔軟的植物纖維、頭髮和鳥類羽毛。

亞種分化

無內容

種群現狀

無內容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